-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我們為何疏遠,又怎樣親近:成年子女與父母相處的難點及解決之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66722
- 條形碼:9787515366722 ; 978-7-5153-6672-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為何疏遠,又怎樣親近:成年子女與父母相處的難點及解決之道 本書特色
★美國亞馬遜高分作品,長居親子關系主題榜單前列,引起眾多讀者共鳴與反思。 ★美國資深心理學家、當代家庭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創作,以上百例家庭心理治療經驗為基礎,幫助因親子關系疏遠問題而困擾的人找到解答,給予心靈慰藉。 ★名人推薦,《也許你該找個人聊聊》作者洛莉·戈特利布給予高度好評。 ★以十余個家庭心理治療案例為線索,根據實例解讀分析成年子女與父母走向疏遠的深層原因,提出對應建議,給出和解策略,建立相處新規則。 ★為成年人打造的家庭關系指南,聚焦成年子女與父母的疏遠問題,幫助雙方相互理解,重建親密關系。 ★文字溫柔、平和、直擊心靈,帶讀者踏上一場理解與反思之旅。
我們為何疏遠,又怎樣親近:成年子女與父母相處的難點及解決之道 內容簡介
本書是為那些與父母或成年子女產生隔閡、關系疏遠的人提供的一份親子關系修復指南。書中不僅揭示了疏遠的隱藏邏輯,還為因疏遠而備受煎熬的人提供了實用的建議。 作者約書亞·科爾曼博士的女兒與他斷絕聯系好幾年,但他們zui終還是走向了和解。他作為心理治療師,還為100多名受疏遠問題困擾的患者提供了診療與指導,發現這個過程實際上被許多人認為是“個人成長的引擎”。通過將疏遠置于現實與社會背景中,科爾曼博士幫助父母與成年子女更好地理解彼此的心態,探尋疏遠的根源,并讓雙方找到與彼此、與自己的和解之道。 本書為讀者提供語言和情感工具,讓父母與子女進行有意義的對話,以“理解”為核心,幫助人們理解親人、理解自己,重塑健康的關系。
我們為何疏遠,又怎樣親近:成年子女與父母相處的難點及解決之道 目錄
作者按語
前言
究竟是不是父母的錯
這本書是寫給誰的
di1章 我們的親子關系還有救嗎
不愿做出改變的父母
尋求和解的子女
承認錯誤的勇氣
如何維護我們的關系
第2章 導致疏遠的主要原因
發生在任何年齡段的父母離異
新進入家庭的兒媳和女婿
子女患有精神疾病或成癮癥
治療師的誤導
子女有時候感覺離父母太近
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上的分歧
社會觀念的轉變
丟掉父母,找回自己
家庭沖突含義的變化
家庭中的精英領導制度
父母在撫養中扮演靈魂伴侶的角色
第3章 結婚,離婚,疏遠
子女與父母中的一方結盟
同理心與接納
新的妻子,新的生活
母親和繼母,女兒和繼女
遲暮之年的父母要離婚
情緒變化處于不同頻段的母女
疏遠的核心——不被遵守的界限
打破不良反饋循環
發現父母的婚外情
法院、法官和律師本應履行的責任
父母其中一方的謊言
第4章 成年子女的精神疾病和成癮癥
子女的精神疾病給家庭帶來的壓力
也許子女只是在逃避羞恥感與缺陷感
個人主動權的不足
精神疾病與階級
深陷困境的子女
遺傳因素或許是始作俑者
人格障礙讓和解充滿挑戰
父母與子女相處的經驗法則
第5章 心理治療與被誤導的童年印象
治療師的盲點與偏見
如果我有另外一種父母該多好
家庭沖突的核心更多是心理上的
不對等的權力天平
錯誤的標簽
做不做“糟糕”的父母是可以選擇的嗎
對父母的誤診
選擇了缺席的父親
第6章 女婿、兒媳和“精神控制”
控制欲極強的看門人
有社交焦慮癥的兒媳
為什么子女的性格發生了改變
父母對女婿或兒媳常犯的錯誤
如果問題出在子女本身
為何男人結婚后更容易與父母疏遠
為何兄弟姐妹不愿和解
為什么切斷了與所有人的聯系
第7章 兄弟姐妹的疏遠對其生活及周圍人的影響
父母不平等的愛
成年后兄弟姐妹的相互疏遠是否應該歸咎于父母
幫助兄弟姐妹理解彼此的家庭治療
自由地表達隱諱之言
尋求對方的理解和同情
第8章 金錢如何使父母與成年子女漸行漸遠
不想獎勵“不良行為”
如果將遺產略過子女留給孫輩
如果是有虐待傾向的子女
將子女從遺囑中剔除給雙方的關系雪上加霜
父母給子女的遺產分配不均
父母不想讓兒媳獲利
為什么父母感受不到子女的在乎
父母會因愧疚而答應子女的請求
第9章 被拋棄的祖父母和被當槍使的孫子女
想要見到孫子的祖父母
家庭沖突的背后是文化沖突
婆媳關系惡化的本質
代際之間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念
祖父母能給孩子帶來什么
疏遠也許是人們對衰老的鄙棄
努力走向對方的改變策略
di10章 疏遠與心理創傷
憤怒與疏遠
飽受疏遠之痛折磨的父母
di11章 父母會受到的社會性創傷
令人難捱的節假日、生日和婚禮
當被別人問及子女或者孫子女
喪失社交能力
無法拒絕的邀請
傷害婚姻或戀愛關系
夫妻雙方互相指責
di12章 相互理解是打開和解之門的鑰匙
成年子女的視角——疏遠與追求幸福
父母的視角——難以宣之于口的道歉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分歧點
和解是一條漫漫長路
和解就是萬事大吉嗎
后記
理解的力量
我們為何疏遠,又怎樣親近:成年子女與父母相處的難點及解決之道 節選
我的父母屬于上一代無憂無慮的中產階層父母。他們不會擔心自己失去權威,不會把自尊心建立在為人父母的表現上,也從沒有為我的未來處心積慮。我和我的兄弟們每天可以看好幾個小時的電視,早餐時吃大把的白糖,多得讓人發怵。夏天的早晨我們會從家里消失,然后騎自行車回來吃午餐,然后黃昏之前再次消失。沒有好奇又討厭的鄰居主動向我們提出有關如何限制我們行蹤的建議。這是那個鍍金時代,“有毒父母”的概念還沒有在民間成形。 我的父母也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我的母親每周都會和“女孩們”(她在“神殿姐妹會”里的朋友)一起打麻將、玩兒橋牌。父母每周末都會出去共度美好時光,只是并不將其冠名為“約會之夜”。我父親經常周末去市中心的基督教青年會打壁球,絲毫不擔心我和我的兄弟們是否會感到被忽視。他們舒服愉快地被我們忘記,而我們也舒服愉快地被他們忘記。沒有互聯網傳播令人恐怖的每日新聞:發生在薩斯喀徹溫省的綁架事件,發生在布恩維爾的兒童謀殺,以及如果你方法不對頭,就要提防你的青少年孩子可能會輸在起跑線。 作為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年輕父母,我的父親和母親更多是受到本杰明·斯波克寬容、放任態度的影響,而不是在其后出現的行為主義者嚴厲的、懲罰性的做法。盡管他們沒有打過我們,但我們能讀懂他們的表情:要么趕緊撤,要么承受后果。他們很友好,但我們清楚自己在長幼秩序中所處的位置,不會弄錯家里面誰是權威人物。我們也很幸運,因為當時的許多父母仍然將父母的權威當作控制或體罰孩子的許可證。 到了20世紀60年代,家人之間的關系向更友好的方向轉變的趨勢開始緩慢加速。對權利、自由和自我表達等那個時代的主流思想的關注也讓美國家庭變得更為民主化。父母,尤其是中產階層的父母,開始越來越多地關心子女的內心生活:增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個體性。幫助他們減少內疚感或義務的困擾,或者以此作為動力。孩子們繼續從被要求不許多嘴轉而向家庭生活中心的地位轉變,而且這一趨勢一直暢通無阻地持續到今天。 但是,我父母這一代的中產階層母親和父親之所以不那么擔心,其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那么多擔心的理由。盡管那時鄉村地區仍然存在令人心痛的貧困,種族歧視仍然限制著許多人的機會,但是人們能夠感受到大蕭條和戰爭結束后的共同犧牲和共同勝利。種族隔離正在緩慢解除,收入分配變得更加平等。在美國,雇主通常會提供醫療保險,而且許多工作都提供了養老金的保障。一個只有一人在職的中產家庭可以供兩個子女上大學,而大多數藍領工人的工資可以支付基本生活,從而減輕了大學作為一種步入社會的路徑的必要性。而且當時大多數父母都認為,如果他們的兒子能夠養家糊口,那么他們的女兒應該能夠被未來的丈夫養活。 然而在美國家庭看似光明的未來之下卻是暗流涌動。這些力量所造成的變化就如同天氣變化一樣,起初幾乎無法察覺,直到它突然加速和加劇。戰后關于一代定比一代強的共識開始消失。越來越多的新研究表明,這種因工會、基本生活工資、養老金和醫療保險的減少以及社會不平等現象而導致的轉變對家庭成員的幸福和壽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家庭歷史學家斯蒂芬妮·孔茨指出,前幾代人的經濟安全網的崩潰導致了心理安全網的崩潰。今天的子女罹患精神疾病的比率比以前更高,今天的父母也比前幾代感到更加焦慮和困擾。 因此,難怪我們會看到,今天美國面臨被驅逐的貧困家庭的數量比大蕭條時期要多。與1975年的普通雙親家庭相比,現在平均每個雙親家庭的工作時間延長了26%,即每年工作時間增加了700個小時。這個數字比其他任何西方民主國家的工人都高。 中產階層父母尤其感到困惑。一方面,他們擁有我父母那代人無法想象的奢侈品——更漂亮的房子,更高級的汽車、電腦、手機;另一方面,為了維持自己的地位,他們需要加班加點、加倍努力工作,需要取得越來越多的學位和資格,同時也會敦促他們的子女這樣做。從醫療保險到大學教育等保障費用的成本的飛漲,也增加了他們對子女未來前景的擔憂。 ……
我們為何疏遠,又怎樣親近:成年子女與父母相處的難點及解決之道 作者簡介
約書亞·科爾曼博士(Joshua Coleman) 美國資深心理學家、作家、當代家庭委員會的高級研究員,擅長親子、夫妻、家庭關系的診斷與修復。他曾任職于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還在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倫敦大學和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做過精彩演講。他的文章被多次刊登在《華爾街日報》《大西洋月刊》《芝加哥論壇報》《新聞周刊》等知名雜志,備受讀者歡迎。他作為心理治療師,經常受邀出席各種電視節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