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口袋博物館·維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525716
- 條形碼:9787553525716 ; 978-7-5535-2571-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口袋博物館·維京 本書特色
★匯集200件來自12個國家、40個博物館的珍貴藏品。不僅有來自大英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館藏,還有瑞典歷史博物館、丹麥國家博物館等北歐各國的珍貴藏品。 ★高清圖片+文字說明,為維京時代的文物建立一目了然的檔案。每件文物均標注了發現地、現存放博物館、材質、尺寸以及用途,方便查閱和隨時翻看 ★五大主題藏品,為我們了解維京文明提供更廣闊的視野。按社會與家庭、藝術與裝飾、政治與戰爭、儀式與宗教、手工藝與經濟五大主題展示維京時代文物,為了解維京世界的貿易網絡、宗教變革、統治范圍提供了廣闊的視野。 ★專家導讀,帶你進入神秘的維京時代。維京人會戴牛角頭盔嗎?海盜船長什么樣?為什么*早發現北美大陸的并非哥倫布?兩位中世紀考古學家將在本書中為你一一解答。
口袋博物館·維京 內容簡介
維京時代上起公元8世紀末,下至11 世紀中葉,缺乏具體的時間界限和地理疆界。雖然人們對維京人的普遍印象是野蠻、暴力的掠奪者,但本書中的文物揭示了一個更復雜的維京世界,通過考察維京時代物質文化的變遷,勾勒出維京人的活動范圍、與其他民族交往的過程,以及維京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變化。 本書精選來自全球各大博物館的近200件珍貴文物,從巨大的奧斯貝格船到一枚小小的瓦爾基里吊墜,從簡單的木制風笛到斯皮林斯寶藏中無與倫比的銀器收藏品,每一件物品都為了解這一迷人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口袋博物館·維京 目錄
前言
斯堪的納維亞地圖
維京世界地圖
前維京時代與維京時代早期
約公元550—899 年
維京時代中期
約公元900—999 年
維京時代晚期與后維京時代
約1000—1500 年
詞匯表
索引
博物館索引
圖片出處說明
致謝
延伸閱讀
口袋博物館·維京 節選
傳統上認為,維京時代始于公元793 年,因為據《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記載,位于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的林迪斯法恩(Lindisfarne)修道院正是于該年“慘遭洗劫”。但僅憑這一條記載,是否就可以斷定這是斯堪的納維亞人初次將魔爪伸向不列顛和愛爾蘭海岸呢?對此,我們不得而知。而且,從斯堪的納維亞的視角來看,這樣一個年份似乎意義甚微?v橫北海的維京時代主要屬于史前時期,但它也是“國家”雛形的重要時期。因此,僅憑記錄在冊的海外事件就想確定維京時代的勢力范圍似乎過于牽強。我們更應該把重點放在城鎮的壯大、海上貿易網絡的擴張以及發生在“故土”的重大社會、經濟和宗教變革上。 *新研究表明,雖然公元8 世紀末期的物質文化與藝術取得了長足發展,但維京時代的一些基本要素——包括高效的海上運輸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更加久遠的年代。例如,現已證實,早在公元8 世紀早期,人們便頻繁往來于挪威北部和斯堪的納維亞南部的集市之間。長途旅行和新興城市貿易網絡的出現似乎助長了各類劫掠活動。通過這一網絡交易的物品,以及從網絡邊緣地帶劫掠而來的物品都是維京時代早期*重要的手工制品。 那么維京人為何會掠奪成性呢?劫掠活動本身雖不足為奇,但斯堪的納維亞的戰役卻是跨海而戰,這不僅賦予了維京人獨特的個性,而且解釋了為什么對方沒法做出恰當的反應,往往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這些劫掠活動并不是為了傳播宗教、文化或意識形態,而是為了尋求物質利益,如奴隸和便于攜帶的財物。盡管如此,有人指出,遠征劫掠所積累的任何財富可比在故土通過課稅、貢品和土地占有所獲得的潛在收益差遠了。因此,若論其風險與代價,這一活動似乎得不償失。雖然斯堪的納維亞社會有著對異域風情的向往和對“名德重望”的追求,但其開展劫掠活動的首要因素可能要歸于貴重金屬制品在社會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若想了解貴重金屬制品的地位,我們需要回到維京時代之前的幾個世紀。公元5 世紀,在羅馬帝國周邊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分布著許多小規模的社會,各個族群相互制衡,或是短兵相接,或是以禮相待。在這種情況下,軍事成就成了不可或缺的政治資本,手工制品也顯示出日益盛行的尚武之風。公元6 世紀中葉,自然災害(可能是火山爆發而引發的大氣“沙塵霧霾”籠罩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社會復雜架構的土崩瓦解,從而導致人們背井離鄉和政治上的分崩離析。由于各方力量爭權奪勢,想要重建社會更是難上加難。而在此后不久,歐洲大陸便蓬勃發展,城鎮和貿易港口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白銀也開始從阿拉伯地區涌入歐洲。 維京時代伊始便是這樣一派景象。在等級制度極為脆弱的社會中,一個部落若是能在海外戰役中大獲全勝,無疑會大大提高該部落酋長的地位。此外,異國掠奪來的珍寶往往具有特殊價值,常常作為禮物贈予盟友,以穩固盟約和確保忠誠。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世界中,政治聯姻的地位不言而喻。正是因為這樣,在斯堪的那維亞西部的女性墳墓中會發現從不列顛和愛爾蘭洗劫而來的金屬制品也就不足為奇了。 *初的劫掠活動并沒有滿足人們對可隨身攜帶的財富的渴望,但軍事活動的規模直到公元9 世紀上半葉才有所擴大。根據《盎格魯– 撒克遜編年史》記載:公元865 年,東盎格利亞半島曾出現過丹麥軍隊(異教徒大軍)。在東盎格利亞與入侵者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軍事斗爭之后,威塞克斯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終于把入侵者拉上了談判桌并簽訂了和約。和約規定將現今英格蘭北部和東部的地區割讓給維京人作為定居地,這就是后來的丹麥法區(Danelaw)。異教徒大軍的部分成員擔任起農村領主這一新角色,而約克(York)等城鎮則一躍成為經濟重鎮和國際化大熔爐。自此,維京時代中期的故事便圍繞著農場耕作和城鎮貿易徐徐展開。
口袋博物館·維京 作者簡介
史蒂夫·阿什比(Steve Ashby) 中世紀考古學家,約克大學高級講師。 研究方向為維京時代英國和斯堪的納維亞的關系。專門研究便攜式物質文化的考古學以及動物產品在工藝和工業中的使用。 艾莉森·倫納德(Alison Leonard) 約克大學考古學博士,劍橋大學講師。 研究方向為維京考古,研究重點是手工制品和錢幣。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