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龍門石窟保護工程實錄(精)/龍門石窟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8937
- 條形碼:9787030728937 ; 978-7-03-07289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龍門石窟保護工程實錄(精)/龍門石窟文庫 本書特色
對魏晉-隋唐歷史、佛教藝術、文物保護有研究、有興趣的專家學者和社會人士
龍門石窟保護工程實錄(精)/龍門石窟文庫 內容簡介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洛陽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是中國古代佛教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門石窟歷經千百年滄桑,自然因素和人為影響對石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各種病害、洞窟滲漏、雕像溶蝕、本體風化等現象嚴重威脅著龍門石窟的安全。本書記錄了21世紀以來,龍門石窟保護工程的實施過程與發展變化,包含了工程背景、地質勘察、病害調查,以及項目設計、施工、管理的各個方面;也總結了近年來龍門石窟文物保護工作的國際合作經驗。 本書可供對石窟類文物、文化遺跡的保護與利用感興趣的專家學者及社會人士參考、閱讀。
龍門石窟保護工程實錄(精)/龍門石窟文庫 目錄
**章 龍門石窟保護概述 (1)
**節 龍門石窟概述 (1)
第二節 龍門石窟的歷史保護 (2)
第三節 龍門石窟保護的研究現狀 (12)
第二章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龍門石窟保護修復工程 (19)
**節 項目概述 (19)
第二節 地形測繪和近景攝影測繪 (28)
第三節 地質調查研究 (29)
第四節 試驗洞窟病害調查 (40)
第五節 環境與病害監測 (58)
第六節 防滲灌槳材料試驗 (65)
第七節 滲水防治工程設計 (68)
第八節 滲水防治工程施工 (69)
第九節 潛溪寺清洗試驗研究 (72)
第十節 潛溪寺凝結水實驗研究 (78)
第十一節 數據庫建設 (80)
第十二節 項目相關材料 (84)
第三章 奉先寺北至萬佛洞段保護工程 (114)
**節 項目概述 (114)
第二節 工程前期研究 (146)
第三節 工程設計 (167)
第四節 工程施工 (179)
第五節 項目相關保護研究 (192)
第四章 擂鼓臺水害治理工程 (202)
**節 工程概況 (202)
第二節 項目前期研究 (238)
第三節 項目設計 (274)
第四節 工程施工 (288)
第五節 項目相關保護研究 (302)
第五章 潛溪寺滲水治理工程 (316)
**節 工程概況 (316)
第二節 工程前期研究 (321)
第三節 滲水治理工程設計 (347)
第四節 潛溪寺滲水治理工程施工 (356)
第五節 項目相關保護研究 (365)
后記 (384)
龍門石窟保護工程實錄(精)/龍門石窟文庫 節選
**章龍門石窟保護概述 **節龍門石窟概述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城南13千米處。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似天然門闕,故 稱“伊闕”,隋煬帝都洛,始有“龍門”之稱。著名的龍門石窟就分布在伊水兩岸南 北長達1km的崖壁上,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1961年,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3年)之際,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 齊、隋、唐、五代、北宋諸朝,斷續營造達4⑷余年。現存窟龕2340多個,造像10萬余 尊,碑刻題記2870余塊(通),佛塔70多座,其窟龕造像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堪稱全國 之冠。龍門石窟的造像以北魏和唐代為兩大高峰,其中北魏窟龕造像約占總數的30%,唐 代窟龕造像約占總數的60%。北魏時期的大型洞窟,主要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 火燒洞、魏字洞、皇甫公窟等。唐代的代表性洞窟有賓陽南洞、賓陽北洞、潛溪寺、敬善 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大盧舍那像龕、極南洞、擂鼓臺三洞、看經寺等。 龍門石窟的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了當時藝術的頂峰,以匠心獨具的皇家風范、中 原風格而異于中國的早、晚期石窟。其造像內容廣涉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甚至包括 道教題材,也為石窟藝術中所罕見。 龍門石窟以碑刻題記數量為世界石窟之*而被譽為“古碑林”。其中“龍門二十 品”和褚遂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魏碑體的珍品和唐楷的 典范,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 龍門石窟的大量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 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佛教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 獻。其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是石窟藝術行列中不可或缺的,是世界現存*偉 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 2000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一致決定把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依據世界文化遺產的評選標準給以三項入選評價: 1)龍門石窟的雕像展現了人類杰出的藝術創造力; 2)龍門石窟完美地展現了石雕這一古老藝術形式的獨*魅力,而石雕在 亞洲地區的文化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龍門石窟是中國唐代高度發達的文化水平和社會形態的縮影。 世界遺產委員會高度評價道:“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 (493—907年)期間,*具規模和*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 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高峰。”這使龍門石窟成為世界*文化資源實 體,具有世界性,受到全人類的保護。 第二節龍門石窟的歷史保護 龍門石窟歷史上雖然遭受到人為和自然破壞,但主要洞窟和大部分像龕仍保存完 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龍門石窟設立了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在對石窟文 物的日常維修加固、洞窟滲漏水治理、石雕風化防范的過程中,力求不損害文物,以 “不改變原狀”為原則,以確鑿文獻和碑刻題記為依據,采用傳統技術與現代科學技 術相結合的手段進行保護、研究。其工程設計、保護材料、工藝等方面均保持龍門石 窟歷史風貌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同時,對景區的環境治理、對兩山植被和建設控制地 帶的保護,也以保持龍門石窟這一世界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為原則,未改變其環境 關系和歷史面貌。 龍門石窟自開鑿以來,開鑿者們便善于利用自然山勢為石刻造像遮風擋雨,歷代 修建的遮雨板、窟檐、排水溝等保護措施的實物和遺跡大量存在。懷揣著虔誠宗教理 想的石窟開鑿者一定希望他們創造的藝術杰作能和內心的神明一樣永世流傳。 但是,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隨著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變遷,龍門石窟也經歷 了由興起時的繁盛到逐漸暗淡直至衰落、荒廢的過程。當千百年前的龍門石窟展現在 現代人們的視野的時候,規模宏大的龍門石窟既是嘆為觀止,又是滿目瘡痍。 1909年,法國學者沙畹出版的《北中國考古圖錄》是目前看到*早正式出版的龍 門石窟的圖片資料(圖1.1、圖1.2、圖1.4、圖1.5 )。 拍攝于1907年的盧舍那大像龕,大佛的佛手及腰部以下已然損毀,面部、背光裂隙開張,掉塊缺損嚴重(圖1.2 )。大像龕前碎石和泥土已堆積至臺座束腰部天王、力 士雕像的腿部,且雜草叢生。 1941年,日本學者水野清一、長廣敏雄出版的《龍門石窟的研究》一書中的伊闕景 象照片,可見龍門東西兩山荒無人煙,伊河河道淤積,窟前道路泥濘難行(圖1.3 )。 石窟圍巖及雕刻品的崩塌、巖體溶蝕、風化等自然因素是造成龍門石窟損毀的首 要原因,但是人類活動也是重要原因。因歷代多次的毀佛滅法,元代的龍門石窟已是 千瘡百孔。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蓄意瘋狂盜鑿造成龍門石窟大量精美雕刻流失,現在 已無法在龍門石窟賓陽洞看到氣勢宏大的帝后禮佛圖,也不能在萬佛洞外看到孔武有 力的雄獅了(圖1.4、圖1.5 )。 據1958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龍門石窟》一書記錄:“龍門 石窟保管所的初步統計,現在保存下來的窟龕2102個,佛塔39座, 在過去漫長的 歲月里,石窟藝術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石窟中絕大多數的佛頭和許多精美的造像也 被盜鑿運走, 石窟周圍的巖石更被隨意炸毀,在長期無人管理的情況下,豐富和 精美的龍門石窟藝術被淹沒在雜草和灰塵中。” 一、開窟時期的保護 開窟造像時期工匠們就采取了一些有效的保護措施,如運用洞窟形制起到抗震和 穩定洞窟的作用、建造石刻窟檐來遮光擋雨等。后期歷代多采用木構或石構窟檐、增 修洞門等建筑形式來保護石窟,同時也采取了一些防雨措施,比如東山現存的唐代石 板雨篷。在開窟及后期設計合理的排水工程,包括山頂排水、崖體壁面排水、洞窟門 檻上小型的排水溝、排水洞以及窟門前的排水溝等。 (一)開窟之初位置和窟形的選擇 龍門位于洛陽都城近郊,風景秀麗,氣候溫和。香山、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水 東流,天然形成的陡峭崖壁為石窟的開鑿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加之龍門山系古生代寒 武紀和奧陶紀造山運動形成的石灰巖,顏色青灰,石質堅硬,不易風化,便于精雕細 鑿。故而古人擇此為石窟開鑿之地。 高度適宜的崖壁、完整的巖層,保證了洞窟和雕像的完整。以巖溶地區普遍存在 的溶洞為基礎,拓展成為洞窟,省時省力。 在窟龕的形制上,無中心柱是普遍采用的窟形。穹隆頂設計,使得洞窟既穩固又 開闊明朗,較易于安排設計場景。 (二)開窟時及后期的保護設施、遺跡 從現存遺跡和各種考古發掘資料來看,我國眾多石窟都曾有一定數量、規模宏大 的早期木構窟檐、石刻窟檐和龕檐。這些歷史保護措施,對石窟造像和雕刻起到了積 極的保護作用,使其較少受到風吹、雨淋、日曬等自然營力的侵蝕破壞。 龍門石窟的保護性建筑主要有石刻窟檐、防雨石板、保護房、木構窟檐、石構窟檐以 及現代修造的棧道型窟檐。防水雨篷在我國古時已有,而其結構、材質、規模或有不同。 龍門石窟東山擂鼓臺現存一石板雨篷,專為保護其下碑刻,推斷應為唐代遺存。而東、西 兩山有很多洞窟早期都修造有雨篷,惜已不存,至今尚留遺跡。其工藝簡潔實用,采用鑿 槽安裝石板或木板來達到保護洞窟造像的目的。 龍門石窟發現的古代排水工程,主要是山頂或洞窟頂部布設的排水設施,以奉先寺 (盧舍那大像龕)崖頂上的“人”字形排水溝為典型代表。該排水溝沿奉先寺崖頂依山 就勢修造,全長120m,深0.5m以上。坡度大不會造成積水。其除了用于降雨后坡面徑 流的排泄,還可攔截山坡上的落石。 現場調查,有些洞窟如潛溪寺、蓮花洞、龍華寺等均發現排水石洞和排水石槽, 洞窟門檻上開鑿有圓形石洞或“V”形石槽,目的是排泄洞窟內地面的積水。 龍門石窟迄今發現的加固措施有鑄鐵連接加固裂隙、糯米灰漿灌注裂隙等,還在 沿河觀光石道上采用鐵鉚釘錨固石塊,防止其松動滑移或被洪水沖走。1973年,在奉 先寺維修工程中,發現大佛頭頂有“8”字形鑄鐵塊連接于裂隙之中,并灌注了糯米灰 槳,這就是后人稱謂的“鐵線板”,至今仍應用于連接石刻或橋梁。 二、保護管理機構的建立和完善 龍門石窟保護的歷史性轉變從龍門石窟管理機構的建立開始。1951年,成立龍門 森林古跡保護委員會;1953年,成立龍門文物保管所;1961年,國家科研規劃將龍門 石窟“圍巖崩塌、洞窟漏水、雕刻品風化”列為三大病害,并立項研究;1961年3月, 國務院公布龍門石窟為**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門文物保管所從1953年建所時的5名工作人員,到1965年增加至18名,設立了 5 個組室,其中保護組負責氣象、洞窟觀測,籌建保護技術實驗室。 同時,龍門石窟的保護工作也引起了社會知名學者和科研機構的廣泛關注,并被 提上了議事日程,開始了石窟文物保護的探索和嘗試。1961年,北京地質學院教授蘇 良赫、王大純對龍門石窟進行地質調查,蘇良赫于1961年8月26日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石窟保護工作中的地質學》,文中有對龍門石窟巖石特性的相關論述。1962 年9月28日《光明日報》報道:“龍門石窟保管所在北京大學嚴文儒教授的倡導和幫 助下正在進行龍門石窟全調查,調查的內容包括全部洞窟的數目、窟龕形制和內容、 佛像數目、窟龕和佛像的雕鑿年代分期等,對佛像、浮雕和題記還要臨摹、拓片和拍 成照片。” 著名建筑大師梁思成1936年曾同林徽因等人一起考察過龍門石窟,尤其被奉先寺 的恢宏氣度所震撼,1963年,《文物》第7期刊載梁思成所撰《閑話文物建筑的重修與 維護》,專門談到龍門奉先寺的保護問題。“見到幾個方案都采取柱廊的方式,這可 能是*恰當的方式,這解決了‘做什么’的問題。至于怎么做,許多方案都采用了粗 壯有力的大石柱,上有雕飾的柱頭,下有華麗的柱礎,柱子上有相當雄厚的檐子。給 人們的印象略似人民大會堂的柱廊,唐朝的奉先寺裝上了今天常見的大禮堂或劇院的 門面!這不僅‘喧賓奪主’,使人們看不見盧舍那佛的組像,而且改變了龍門的整個 氣息。 新中國的偉大氣概要表現在尊重這些文物,突出這些文物。我們所做的一 切維修部分,在文物跟前應當表現得十分謙虛,只做小小‘配角’,要努力做到‘無 形中’把‘主角’更好地襯托出來,絕不應該喧賓奪主影響主角的主角地位。”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從無到有,龍門石窟的保護管理機構逐步完善,圍繞石 窟藝術、宗教、歷史、地質、文物保護等方面的工作陸續開展和不斷積累,為龍門石 窟的搶救維修和全面保護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三、科技保護的重要開篇 20世紀70年代初以奉先寺保護為開端,用錨桿加固、化學灌槳的工程技術手段 實施了以黏接加固為主的保護工程,重點進行了石窟瀕危坍塌窟龕、巖體的搶救性保 護,盧舍那大佛再次展露出迷人的微笑。 根據對龍門石窟損毀情況的調查,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已經計劃對石窟進行修 整保護。奉先寺是龍門石窟*重要的代表性窟龕,但盧舍那大佛龕經過一千多年的風 雨洗禮,保存狀況較差,掉塊、開裂、崩塌等病害情況嚴重,急需保護維修。據龍門 石窟研究院資料中心存1974年洛陽市政府(革委會)向河南省政府(革委會)呈報關 于奉先寺維修的請示報告(洛市革〔1974〕023 )中稱:“根據上級的指示精神和這里 的實際情況,從一九六零年以來,曾先后搞了十二個設計方案。”可見在當時,龍門 石窟以及奉先寺的保護受到了政府和文物保護工作者的高度關注與重視。 劉景龍在1993年出版的《龍門石窟保護》中記述:“1971年6月,由國務院圖博口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