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康德傳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1.迄今全面可靠、輕松易讀的康德傳記 2.告別刻板印象,顛覆傳統認知,極致細節呈現 3. 紀念康德誕辰290周年,逝世210周年
康德傳 內容簡介
2014年為康德誕辰290周年,逝世210周年,推出精裝版《康德傳》以紀念這位不朽的哲學家。 本書較不著眼于康德的標準哲學作品,而專注康德生活里的重要事件,以及它們和當時世界重大事件之間的關聯。在不忽略康德生平與著作的代表性細節的前提下,以康德的知性之旅為敘述的軸線,帶領讀者巡禮康德曾經走過的旅程--從探討牛頓物理學的形而上學基礎的學者,到捍衛啟蒙的文明世界道德的偉大思想家。
康德傳 目錄
哥尼斯堡的中國人(代序)/謝文郁
作者識
人物表
康德生平與著作年表
前言
章 童年與青少年時期(1724—1740)
第二章 大學生與家庭教師(1740—1755)
第三章 優雅的碩士(1755—1764)
第四章 重生及其意含(1764—1769)
第五章 沉默的歲月(1770—1780)
第六章 “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學批判(1780—1784)
第七章 道德形而上學的創始人(1784—1787)
第八章 與教會和王室的磨擦(1788—1795)
第九章 老人(1796—1804)
注釋
參考書目
索引
編后記
康德傳 節選
第六章 “粉碎一切”的形而上學批判(1780—1784) 純粹理性批判:“*多只是兩個信仰對象而已”? 前面提到康德聲稱《純粹理性批判》在四到五個月之間完稿,“振筆如飛”。其他的證據也支持這個說法。哈曼在1780年6月11日寫信給赫爾德說:“康德還在寫他的形而上學與自然理性道德學,對于進度的落后絲毫不以為意,因為那樣可以使作品更完美。”⑥8月15日,他又說,康德預計在圣米迦勒節(Michaelmas)完成《純粹理性批判》,距當時約有六個星期。在9月7日,他寫信告訴哈特克諾赫(Hartknoch)說:“康德教授不會食言,即將在圣米迦勒節完成著作,他還無法決定在您那里或在哈通(Hartung)那里出版,非常希望能在此地(哥尼斯堡)付印。”⑦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康德在1780年5月或6月撰寫*后的定稿。他寫這本書的程序似乎與其他作品沒有兩樣。博羅夫斯基認為康德寫作此書的方式沒有什么特別。他的形容如下: 他先在腦中勾出一個輪廓,然后詳細整理出來,把必要的補充或更仔細的說明寫在紙條上,然后把紙條夾到匆匆寫就的初稿里。過一陣子以后,他把全部的材料再整理一遍,然后干凈而清楚地謄寫一遍,準備付印。⑧ 雅赫曼說康德曾向他保證說:“《純粹理性批判》里的每個句子都是先經過格林過目,在其不囿限于任何體系的持平判斷的認可以后才寫下的。”⑨如果這是真的(事實上我們沒有懷疑其真實性的理由),那么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并不是一個離群索居的思想家的作品,而是合作努力的成果。沒有錯,其中所有的觀念都是康德自己的,呈現的也是康德自己的體系。但是我們不免要問,格林的評判為康德的初稿帶來了什么樣的改變。雅赫曼認為,格林“對于康德的內心與性格無疑有決定性的影響”。⑩他甚至可能直接影響了《純粹理性批判》與康德其他的晚期作品。無論如何,康德的作品中有不少用詞與表述方式,都可以追溯到商業語言,例如“借貸”(Entlehnung)與“資本”(Kapital)等等。(11)再者,康德在格林死后寫就的作品,比在這個朋友在世時所寫的作品要難懂得多。 康德所謂的只花了“四五個月”寫成的《純粹理性批判》,指的當然只是付印前謄寫的*后階段。該書*終的藍圖至少在一年前便已確立,而且部分的原稿甚至是70年代早期留下來的。這些原稿有部分保存至今,例如一部分關于“純粹理性原則”的討論,即所謂的《杜伊斯貝格遺稿》,以及一篇1777年10月將《純粹理性批判》題獻給蘭貝特的文章: 您的來函使我倍感榮幸。在您的驅策下,我開始嘗試構思一個關于純粹哲學的方法,接著引發了一連串的思考,讓我得以厘清當時仍朦朧幽晦的概念。隨著我一步一步往前,視野也漸漸擴展,而答案也越來越遙遠。就思辨的部分而言,這部作品或可視為一種替代式的答案。由于此書是在您的激勵與提示下完成的,我希望它能完全歸您所有,并繼而加以闡發。(12) 然而對蘭貝特而言,康德的書卻出現得太晚。他在1779年便已去世。他是否比其他同時代的人更了解并欣賞該書,我們無從得知,不過有許多人會認為,對于其他人而言,康德的這本書不是出現得太晚,而是太早了。如果《純粹理性批判》不能改變世界的話,至少它也將會改變哲學。 *初的校正稿在1781年4月6日到達了哥尼斯堡。哈曼依他從康德得到的稿件順序閱讀,在5月5日,他開始挑剔這本書的長度。“這么厚重的書不僅與作者的地位,也與純粹理性的概念不相稱,他把純粹理性對比于粗俗慵懶的理性,也就是說我的理性,說它只喜愛慣性力量(vim inertia)或是附庸風雅的倒逆論法(hysteron porteron)。”(13)*后,他在1781年7月22日得到了裝訂成冊的《純粹理性批判》,“當作早餐”。(14) 康德的批判哲學旨在回答在哲學里始終很重要的三個基本問題:“我可以知道什么?” “我應該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我們可以說,他的《純粹理性批判》處理的是*個問題,但是他沒有直接回答它。他感興趣的主要不是我們所能知道的一切,而是一個有限制性的問題:我們可以*且無條件地知道些什么?以他的術語來說,這個問題便是:“我們可以先天且獨立于經驗地認識到什么?”(15)換句話說,康德想要回答的問題是:形而上學家(包括他自己)所尋找的那種知識是否可能?該書大體上是在證明,傳統的形而上學是一個根本的錯誤為基礎,因為它預設我們對于獨立于經驗以外的世界可以擁有實質的知識,而康德認為我們不能有效地提出這樣的主張。 康德稱傳統形而上學的主張為“先天綜合判斷”。他認為我們不可能先天地認識獨立于經驗以外的世界。但他也沒有追隨舊有經驗主義哲學的腳印,認為一切的知識來自經驗,并且把知識歸結于感覺和反省。康德認為所有知識都有個先天的要素。就如他在就職論文里主張的一樣,他認為我們替可知世界提供了形式。事實上,我們以及其他類似于我們的有限存在者,必然有個認識機制,而可知世界的形式層面便是由它建構出來的;而讓我們得以作出關于這個世界的先天綜合判斷的,便是這個認識機制。這些先天綜合的主張,與實在性本身無關,而僅僅涉及如我們這樣的存在者所經驗到的世界。我們之所以能夠對于顯現在眼前的世界作出先天綜合判斷,完全是因為我們擁有讓我們得以去經驗世界的認知原理。正因為如此,這些判斷不可以視為對于獨立在我們的認識機制以外的世界的判斷。如此,形而上學只能告訴我們經驗的預設為何,或者一切經驗的實現條件是什么。此后,康德便稱一切關于先天知識的可能性的研究為“先驗”研究,因而稱自己的探索為“先驗哲學”(Transzendentalphilosophie)。 康德稱先天的認識論條件為“形式”,一切的知識都必然臣屬于它。接著他又把形式分成三類,亦即:一、感性形式;二、知性形式;三、理性形式。 形式的*類,即感性形式,是空間與時間。它們不是“自在之物”的性質,而是我們對于世界的認識的主觀條件。然而,由于我們不得不把世界認知為有空間和時間,因此,時空里的事物或者“表象”,對我們而言是客觀的。康德說,它們“在經驗上是實在的”,但是“在先驗上是理念的”。如果我們的構造不同,那么或許我們會有辦法就自在之物去“看到”(或直觀)它們,而不是其現象。但作為有限存在我們無法不依賴感官來經驗事物。時間與空間對我們而言是一切經驗的必要條件。它們為我們的經驗世界提供了先天的知識。我們可以知道經驗世界必須有某種時間和空間的性質。幾何學與算術是處理以時、空為前提的先天綜合判斷。康德在先驗感性論里的立論,亦即處理感性的先天形式的部分,大部分在其就職論文里已經出現過。 第二,我們的知識依賴知性的形式,或者說一群基本的先天概念。康德在先驗邏輯(或稱“概念分析論”)*部分里討論這些先天概念。他借用了亞里士多德的用語,稱這些基本概念為范疇。他在這個部分的看法雖然與1770年的論文大致相同,但從某些角度來看還是有些許差異。首先,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他列出了一個不完全的概念表,在《純粹理性批判》里,他則主張這樣的范疇計有12個,而且他是由惟一的原理嚴格證明出來的。于是范疇總共包括量的基本概念(單一性、多數性、全體性)、質的基本概念(實在性、否定性與限制性)、關系(依存性與自存性、原因性及從屬性、協同性)與模態(可能性與不可能性,存在與非存在、必然性與偶然性)。因此,它們可以表列為四組,每一組里可細分成三個范疇。在通常稱為“形而上學演繹”的“發現一切純粹知性概念的途徑”里,康德嘗試把它們推導出來。 范疇的應用范圍顯然比時空概念更廣,因為我們似乎可以陳述時空世界以外的事物。例如,許多哲學家藉因果概念去證明上帝存在,但是同時主張上帝不在時間和空間里。康德像在他之前的休謨一樣,相信那是錯的,但他也反對休謨認為因果觀念由于源自經驗而只能限于經驗的說法;范疇是先天的概念,因此獨立于經驗。雖然它們使經驗性知識成為可能,卻也可以使其他知識成為可能。的確,范疇使形而上學(關于無空間性和無時間性的對象的)知識成為可能,是就職論文的一個主題。先驗演繹法的任務便是證明范疇對于經驗知識是必要的,對于獨立于時空的對象的知識則是不足的。
康德傳 作者簡介
曼弗雷德·庫恩(Manfred Kuehn),以研究康德、休謨以及二者之間哲學關系的作品而著稱于世。他對德國唯心論及其在德國、法國和大不列顛的先驅有廣博的知識,同時從事倫理學和宗教哲學研究。庫恩曾任德國漢堡大學客座教授,2004年至今任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教授。編著的作品有:《德國的蘇格蘭常識哲學》(Scottish Common Sense in Germany, 1988)、《伊曼紐爾??康德:國際康德論文選》(Immanuel Kant, An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of Essays on Kant, 2 vols., 2000)、《康德傳記文獻》(Kant Biographien, 8 vols., 2002)。 黃添盛,臺灣大學哲學系畢業,德國弗萊堡大學哲學博士,現定居德國,譯有《哲學百科》《追憶一回普魯斯特》《瞧一眼尼采》《尼采:其人及其思想》。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