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從過去通向未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20495
- 條形碼:9787547320495 ; 978-7-5473-204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過去通向未來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一般讀者1.完整呈現聯邦德國克服第三帝國歷史的復雜路線。 2.面對納粹歷史的不堪過往,德國的歷史學家以及政治人物經歷了怎樣的緊張博弈?德國為何選擇了迥異于日本的歷史政策?紛爭與博弈已經終結,還是仍在維續? 3.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終成果,以豐富的史料、敏銳的視角、深邃的理論、明晰的話語,提供了一份德國史學學術研究和政黨歷史政策的演變記錄,有助于極大豐富和深化人們對諸多重大問題的認識與思考。 4.怎樣“克服”過去,才能夠不失去未來?對于德國歷史,乃至全人類歷史,本書都是一份值得關注的參考。
從過去通向未來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的研究成果。近現代德國歷史走過了一條曲折發展的道路,并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背負起沉重的歷史遺產。本書選取史學學術研究和政黨歷史政策兩個視角,通過四個階段的細致梳理,對1949至1989年間聯邦德國如何對待第三帝國歷史問題進行了系統研究,分析各種歷史研究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揭示此消彼長的政治博弈對關于相關討論產生的影響,完整呈現了聯邦德國克服第三帝國歷史所經歷的復雜路線。
從過去通向未來 目錄
引言
一、對象與概念
二、研究維度
三、理論與方法
**章 1949—1958:沉默、排斥與新嘗試
一、戰后史學的整體面貌與人員結構
二、浩劫敘事的主導話語
三、防御性的受害者意識
四、反抗納粹史的敘述策略
五、納粹史研究的專業化
六、阿登納政府的雙重策略
七、國家紀念日的選擇
八、史學與政治:路線的相應相合
第二章 1959—1968:轉折、推進與新力量
一、變革年代中沉寂的歷史政策
二、從辯護到問責的歷史學家
三、費舍爾爭論中的歷史與政治
四、從極權主義到極權多元主義
五、伍爾夫的命運與納粹研究話語權的爭奪
六、史學與政治:變革中的力量偏轉
第三章 1969—1982:深化、突破與新對立
一、歷史學科的危機與分裂
二、史學人事的革新與更替
三、社民黨歷史圖景的批判與被批判
四、學術與政治中的德意志特殊道路命題
五、保守主義傾向轉折與身份認同話語
六、史學與政治:分化下的優勢聚合
第四章 1983—1989:爭論、反復與新趨勢
一、時代精神的轉折
二、回憶策略中的受害者話語
三、博物館計劃中的左右對抗
四、歷史學家之爭中的歷史政治文化
五、納粹歷史之歷史化
六、史學與政治:邊界的消匿與加固
余論
一、統一后的變化和趨勢
二、“克服過去”:從德國經驗中受教
人名譯名對照表
參考文獻
后記
從過去通向未來 作者簡介
范丁梁,女,1983年生,浙江慈溪人。浙江大學歷史學學士(2006),浙江大學歷史學碩士(2008),德國特里爾大學哲學博士(2012)。現任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德國史學史和20世紀德國史。近年來在《史學理論研究》《史學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