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烏拉尼亞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71347
- 條形碼:9787020171347 ; 978-7-02-01713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烏拉尼亞 本書特色
如同勒克萊齊奧先前的小說那樣,《烏拉尼亞》繼續(xù)不斷地述說著反抗現(xiàn)代社會,不懈追求自然原始生活狀態(tài)的話題。小說中的主人公對現(xiàn)代文明提出訴訟,與物質(zhì)社會展開戰(zhàn)爭,通過逃離城市,穿越荒漠,踏上去往另一邊的旅行,如星星一般地自由流浪,在現(xiàn)實中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想象的國度,在現(xiàn)代文明之外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個天堂,一個理想的烏托邦。 盡管,這一過于理想的烏托邦*后還是在當今物質(zhì)文明面前歸于失敗,但是,小說中的“坎波斯”是人類必不可少的夢想,因為人類不能沒有夢想。而勒克萊齊奧所做的,正是藝術地說出這一夢想。 ——“21世紀*佳外國小說獎”頒獎詞 將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險精神融入創(chuàng)作,在其作品里對有利于西方主流文明以外的和出于底層的人性進行探索。 ——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烏拉尼亞 內(nèi)容簡介
一位法國地理學家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王國“坎波斯”——也就是“烏拉尼亞”。這里的人都是從世界各地來的流浪者,人人平等,沒有貧富和階級,都過著安居樂業(yè)的生活;孩子們的天性沒有被壓抑,他們不用上學,他們需要學習的是自由和真理。這個理想國在人類社會的圍攻中被迫遷移,去尋找它的出路。作者通過對這個理想國的描述來諷刺現(xiàn)代社會的弊病,讀來耐人尋味。 二〇〇八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的代表作之一。 金句: 我們望見的這片天空,這片擁有太陽和繁星的天空,正是我們的祖先曾經(jīng)望見的,也是我們的孩子將要望見的。對于天空而言,我們既是老人,又是孩子。 在火山爆發(fā)之前,地球上*窮困的地區(qū)在時刻潛伏的戰(zhàn)爭與貧乏中日漸蕭索。只有大批逃難者如同海底涌浪一般,前赴后繼地撞碎在邊境的礁石上。沒有什么值得樂觀的事情。 對她來說,愛不是獨占,不是悲劇。她說愛是人每天都要經(jīng)歷的,它會改變,會轉移,會回歸。 你需要的不是知識,恰恰相反,是遺忘。 我感到時間的重量,仿佛土地正在后退,把存在著的一切推向鑲嵌著火山的地平線的深淵。 我們惟一可以相信的東西存在于天空中,而非大地上。因為我們看到的這片天空,這片擁有太陽和繁星的天空,正是我們的祖先曾經(jīng)看到過的,也是我們的孩子將要看到的。對于天空而言,我們既是老人,又是孩子。 時間,如同一只在犄角上撞碎的玻璃匣子,散落成光滑的碎片,閃著珍珠的光彩。 沉重的,是生命。死亡是輕盈的,如同微風拂過。 她說愛很簡單,有時候沒有結果,愛是現(xiàn)實的,也是虛幻的,是甜蜜的,也是痛苦的。 ——(法)勒克萊齊奧《烏拉尼亞》
烏拉尼亞 目錄
目錄
致中國讀者
譯者前言
我創(chuàng)造了一個國度
我所見過的*奇怪的年輕人
人類學家的山岡
河谷
紅燈區(qū)
坎波斯
拉法埃爾的故事
奧朗蒂諾
拉法埃爾的故事
賈迪的故事
我們的花園
埃爾門語
迷途者
奧蒂
潟湖的莉莉
“仰望天空”
阿爾達貝托·阿朗薩斯
參事安東尼·馬爾丹
流亡
永別了,朗波里奧
各行其道
半月島
潟湖的莉莉
不知何日,也不知何時
烏拉尼亞 節(jié)選
我創(chuàng)造了一個國度 那是戰(zhàn)爭年代。家里除了我祖父于連,再沒有男人了。我母親滿頭烏發(fā),琥珀色皮膚,大大的眼睛,濃密的睫毛如炭畫一般。她每天長時間暴曬在太陽底下。我還記得她小腿的皮膚,在脛骨上閃著光澤,我愛用手指從她腿上輕輕滑過。 我們經(jīng)常沒有什么吃的。聽到的消息也總叫人發(fā)愁。可是,在我的記憶中,那時的母親卻是個彈著吉他唱著歌的,永遠快樂無憂的女人。母親還喜歡讀書,因為她的緣故,我開始確信,現(xiàn)實是神秘的,人只有通過夢想才能接近世界。 祖母跟母親很不一樣。她是北方女人,來自貢比涅或亞眠郊區(qū),祖祖輩輩都是農(nóng)民,他們保守而專橫。祖母叫熱爾梅娜·貝萊。這名字很好地概括了她的全部性格:小氣、固執(zhí)、倔強。 她很年輕時就嫁給了我祖父。祖父是另一個時代的人,早先當過地理老師,后來為研究通*論辭了職。他常常把自己關在一間小屋里,一根接一根地抽黑煙絲卷煙,看史威登堡。他從來不談他看的書。只是有一回,當他發(fā)現(xiàn)我在讀斯蒂文森的小說時,終于用一種不可抗拒的音調(diào)對我說:“你*好還是看你的《圣*》去。”對我的教育,他的貢獻到此為止。 母親的名字很特別。那是個溫柔、活潑的名字,一個讓人憶起她們海島的名字,一個與她的微笑、歌聲、吉他相稱的名字。她叫玫瑰鷗。 戰(zhàn)爭年代,通常是饑寒交迫的年代。兵荒馬亂的年頭是否總比平時更寒冷呢?按我祖母熱爾梅娜的說法,她所經(jīng)歷的兩次戰(zhàn)爭——**次是“偉大的”,另一次是“齷齪的”——都是酷暑連著嚴冬。她說,一九一四年夏天,在她們村里,百靈鳥唱的是“大熱天,大熱天!”可惜直到八月中旬,動員令貼上了墻,村民們才聽懂百靈鳥的歌。祖母沒有提一九三九年夏天唱歌的鳥兒。不過,她告訴我,我父親在一場暴風雨中離開了家。他擁抱過他的妻兒,在大雨中豎起衣領,一去再也沒有回來。 山里的天,十月份就開始冷了。每天晚上都下雨。雨水在路中間流淌,奏著悲傷的曲子。土豆田里的烏鴉開著各種各樣的會,凄厲的叫聲充斥著空寂的蒼天。 我們住在村口一座老石頭房子的二樓。一樓是間寬敞的空屋,以前是做倉庫用的,窗戶早已遵照占領軍司令部的命令堵上了。 我永遠忘不了的,是那段歲月的味道。煙味、霉味、栗子味、白菜味,寒冷的味道,憂愁的味道。日子一天一天逝去,我們經(jīng)歷過什么,我們早已忘卻。但是,那種味道留下了,有時候,在我們*不經(jīng)意的時候,它會重新出現(xiàn)。隨著那味道,我們的記憶重新浮現(xiàn):悠長的童年歲月,悠長的戰(zhàn)爭歲月。 入不敷出。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如何能明白?我祖母熱爾梅娜有時會在晚上說到錢的事兒,而我,正趴在我的空盤子上沖瞌睡呢。“咱們該咋辦?牛奶、蔬菜,沒哪樣不貴的。”我們?nèi)钡牟皇清X,而是時間。錢的用處是讓人不再考慮時間,不去害怕已經(jīng)過去的和將要重復的日子。 起居室就是廚房。所有的臥室都很陰暗潮濕,窗戶統(tǒng)統(tǒng)朝向一面爬滿苔蘚的石墻,墻上日復一日地往下淌水。惟獨廚房是臨街的,有兩扇敞亮的窗戶。晚上,祖母在窗戶上釘一張藍紙,作為熄燈的信號。白天,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廚房度過的。就算是冬天,廚房里也有陽光。我們不需要窗簾,因為對面沒有人家。外面的路是朝山里去的,沒什么人經(jīng)過。每天只有清晨時分會有一輛小汽車呼哧呼哧地往山上爬,喘得像燒開的鍋爐。一聽見它開過來,我就會立即沖到窗邊,好瞅瞅那只金屬大蟲。它沒有鼻子,背上馱滿了帆布捆著的大包小包。小汽車停在比我們家地勢低一點的廣場上,不過橋。我彎下腰,可以看到低處的雜草,草尖上是村莊的屋頂和教堂的方塔,方塔的擺鐘鐘面上刻著羅馬數(shù)字。我一直沒學會看鐘,不過我覺得,它似乎一直指著正午。 廚房在春季到處都是蒼蠅。我祖母熱爾梅娜堅持說,是德國人把它們帶來的:“打仗前沒那么多的。”祖父笑話她:“你怎么能肯定?你數(shù)過嗎?”祖母卻不依不饒:“都已經(jīng)十四只了,我看著它們來的。德國鬼子用籃子帶了它們來,在這里放了,想讓咱們泄氣的。” 為了抗擊這些昆蟲,祖母在電燈泡上貼了些膠帶。因為沒錢,她每天晚上都要把膠帶取下來清理上面的蒼蠅,第二天早晨繼續(xù)用。不過,膠帶每取下一回,都會損失一點粘膠。于是,所謂的“陷阱”很快便成了昆蟲們的棲息地。祖父呢,他的辦法要更徹底些。每天早上,他都用一只修補過無數(shù)次的蒼蠅拍做武器,開始一天的捕獵。除非打到**百只蒼蠅,否則,他絕不肯吃午飯。餐桌上的漆布可不是我們戰(zhàn)斗的舞臺,祖母熱爾梅娜為了保持清潔,絕對禁止我們在桌上拍死哪怕一只蒼蠅。而在我眼中,那塊桌布是我生活中*重要的裝飾品。其實,那是一塊再普通不過的桌布,厚厚的,泛著油光,散發(fā)出硫黃和橡膠的味道,和廚房的各種香味攪和在一起。 我在桌布上吃飯,在桌布上畫畫,在桌布上做夢,有時還在桌布上睡覺。桌布上有裝飾花紋,我不知道那是花,是云,還是樹葉,或許兼而有之吧。祖母和母親在桌布上為我們做飯:切菜切肉,削胡蘿卜、土豆、蔓菁和洋姜。祖父于連在桌布上炮制他的香煙:把煙絲、干胡蘿卜纓和桉樹葉卷在一起。下午,祖父母午休的時候,母親玫瑰鷗開始給我上課了。她翻開書,給我讀書上的故事,然后帶我去散步,一直散到橋邊,看橋下的河水。冬天,天黑得早。雖然戴上了羊毛帽,穿上了羊皮襖,我們還是凍得直哆嗦。有一陣子,母親總愛向南走,好像要等什么人似的。每回都是我拉住她的手,牽她回家。有時候,我們會撞見村里的孩子,穿喪服的女人,母親也許會上前跟她們寒暄兩句。為了掙錢,母親在晚上做些縫補的活計,仍然在那塊了不起的桌布上。 我相信,正是在這塊桌布上,我**次創(chuàng)造出一個想象中的國度。母親讀的那本紅皮厚書里講到了希臘,講到了希臘的小島。我不知道什么是希臘。那是些詞語。門外——在寒冷的峽谷里,在教堂的廣場上,在我跟著母親和祖母買牛奶或土豆的店鋪里——是沒有詞語的。那里只有鐘聲,叫嚷聲和木底鞋走在石子路上的嗒嗒聲。 但是,紅皮書里走出了詞語和名字。卡俄斯、厄洛斯、該亞和他的孩子們,蓬托斯、俄刻阿諾斯和烏拉諾斯,布滿星星的天空。我認真地聽,沒有聽懂。大海、天空、星星。我知道那是什么嗎?我從來沒有見過。我只知道桌布上的圖案,硫黃的味道,還有母親唱歌般的讀書聲。然而,從那本書里,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叫做烏拉尼亞的國度。或許是母親創(chuàng)造了這個名字,同我分享了我的夢。
烏拉尼亞 作者簡介
勒克萊齊奧,一九四〇年生于法國尼斯,一九六三年出版第一部小說《訴訟筆錄》,獲勒諾多文學獎。至今已出版四十多部作品,包括小說,隨筆,翻譯等。一九八〇年,勒克萊齊奧以小說《沙漠》獲得保爾·莫朗文學獎。一九九四年,他在法國《讀書》雜志一次讀者調(diào)查中,被列為“在世最偉大的法語作家”之首。二〇〇八年,勒克萊齊奧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