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兩代弦歌三春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510187
- 條形碼:9787522510187 ; 978-7-5225-101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兩代弦歌三春暉 本書特色
1.本書書名“兩代弦歌三春暉”,講述了錢家兩代人與教育的不解情緣。 2.本書是錢穆次女錢輝女士的一本回憶錄。通過作者回憶過往,展現了40年代以后中國的社會圖景,尤其是作者對自己在農村基層從事教育工作的回望,描繪了當時的江南農村生活。 3.個人家庭、民族國家都在社會歷史的洪流巨浪顛簸中逶迤前行,錢家也是一個縮影。“子欲養而親不在”,在作者心里,充滿了對父母親的愧疚,母親早早離世、無緣親見“文革”后的社會變化,晚年終于與父親重聚,卻又隨即必須離別,然而“歷史人文幸能綿延,生命仍然充實光輝”。 4.本書語言平實,可讀性強。閱讀本書,可追隨錢輝女士的腳步,進一步了解錢穆先生的學問為人。 5.本書中,作者再現了兩次與父親錢穆重聚的各種細節,講述了錢穆《紀念文集》的出版和歸葬大陸等具體事宜。詳細描述了自己的母親張一貫女士如何以樂觀、堅韌的態度將五個兒女帶大,并給與了她們快樂溫馨的少年時代。用具體事例講述了繼母錢胡美琦女士令人敬佩的的處世為人態度。
兩代弦歌三春暉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代史學大師錢穆先生幼女錢輝的回憶錄。書中追憶了做教師的父親、母親和繼母在她走上教師之路和人格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書中還記錄了她二十多年鄉村教師所經歷的人與事,展現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江南農村社會的真實一面。 時代風云下,錢家兩代人悲歡離合,在各自的講壇上弦歌不輟,其事跡可記,其精神可傳。 全書文筆平實細膩,故事生動感人。讀來似曾相識,又出人意表,令人回味。
兩代弦歌三春暉 目錄
自序 父母教我當教師
**章 母親
想念媽媽
我是媽媽的女兒
媽媽在耦園(一):1940—1945
媽媽在耦園(二):1945—1950
媽媽在耦園(三):1951—1956
第二章 走向鄉村
當上鄉村女教師
學干農活
鄉村飲食點滴
學習走路
“”的1958 年
學習、運動、斗爭
第三章 我的農民朋友
胡媽
老葛
老德明
幺金奶奶和兆源奶奶
大寶媽
戴姐
老克
寶珍和開蘭
孩子們
第四章 教師生涯
建新小學
石公中心小學
黃埭中心小學
吳縣教師進修學校
人已離崗,情系講臺
第五章 父親
我家的1980
重逢
新亞漫想
颶風過后
香港之行
父親的塑像
紀念文集的出版
落葉歸根
關于父親的回憶
無盡哀思無盡悔
晚年學寫字
第六章 繼母及其他
寶島旅行記
懷念美琦媽媽
壬辰年的四月初十
老李
石皮山上一棵松
寫于八天長假之后
開放的墓園
后記 從耦園到西山
兩代弦歌三春暉 節選
一、治理“亂班” 1973 年9 月,又是學校開學時,我匆匆忙忙從建新搬出來到鎮夏上街隊住下來,家同北弄堂里的學校相距不到五十米。我的教學任務是接手一個四、五年級復式班,第二年還是一個四、五年級復式班。之后,我就調到躍進小學本校去了。到躍進小學,先是教“亂班”,誰都不愿意接受的班級。大概是領導認為我還有辦法,連著兩年一個班級“由亂到治”了,于是再來一班。后來,形勢變了,“四人幫”垮臺了,要抓教育質量了,學校又叫我教“戴帽子”的初一。初一班辦在北弄堂里,我就又回去了一年。之后又到躍進本校去教“重點班”,教中師進修的語文課等,給我的印象,或是當“救火隊員”,或當“沖鋒隊員”,我始終很忙。 教四、五年級復式班時,具體的教學工作也沒有給我留下太多的印象。當時“文革”還沒有結束,課本薄薄的,教學的事,領導抓得很松。我們當教師的反倒覺得無事可做也并不是好事,自己要做些事,也不能讓學生游手好閑。所以,我同教三年級的老師商量了統一行動,每天早上一到校就檢查學生回家寫的毛筆字,老師坐進教室里,來一個學生就面批一份作業。這樣堅持著做,讓學生的毛筆字有了很大的進步。而當時農村里文化水平低,很多家長還是用能不能把字寫好、能不能算清賬目,衡量學生學習的好壞,衡量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我們這樣做,家長是很歡迎的,由此把我看做好老師的也不少。張家村還有位家長硬要把自己的兒子給我做干兒子呢。當然,在我的思想上,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平等的,認干親這樣的做法我是很排斥的,就拒絕了。其實,這種事在農村是不可以拒絕的,拒絕是要傷人心的。 …… 帶“亂班”(之后到了黃埭,也接了一個相對較差的班級),其實我并沒有什么辦法,只是不怕而已。北弄堂里那**個復式班,有的孩子打架時,會不知輕重地拿起人頭大的石塊來做武器。前邊的教師多次被學生嚇哭了。學校把他們交給我,我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或朋友。他們氣力大,會勞動,我向他們學習。反正,別人說他們“亂班”,我卻從沒有這樣想、這樣說。我自己有被別人當作另類的經歷和感受,所以,我絕不把他們當作另類。我只把他們當作很正常的學生來看,找一切機會來對他們加以肯定,把表揚的起點定得低一點,但又不讓孩子們將其看作是我的“施舍”。總體來說,幾個班級都能“從亂到治”,只不過,我還是有很多失敗的時候。一些自尊心早已被傷害了的孩子,他們的心并不是很快能被焐熱,孩子的惡習也往往會把我的心火燒起來。有時候,我會把他們往教室外趕,我也常常責怪自己的無能。總體的向上,總不能代替每一個個體,這樣,我常常有很多遺憾,等離開了這些孩子以后,我常常會思念他們。他們現在又怎樣了呢? 二、回憶母親 志愿軍傷病員入住耦園,他們想要縫被子,請媽媽幫忙。就說“老板娘,老板娘”。后來才知道,隊伍里老戰士大都來自山東、蘇北,在老區,他們稱呼老鄉家婦女為“大娘”,現在到了城里,覺得稱“老板娘”才顯得尊重。“老板娘”的稱呼怪怪的,媽媽又有不能動彈的右手,盡管如此,媽媽欣然接受,叫上我,由她指揮,教我完成平生**次的功課,縫了被子。從小嬌滴滴的我,竟能夠縫被子,連我自己都大吃一驚!……在這樣的來往中,戰士們知道媽媽并不喜歡老板娘這個稱呼。他們開始改口叫“張老師”。榮校一方面關心戰士們傷病的治療和康復,一方面關心他們文化學習。有條件的戰士,被收進工農速成中學讀書,沒有條件的,康復以后就退伍回家了。媽媽鼓勵這些青年學文化,成天為他們輔導,學語文從識字開始,學數學從四則計算開始。有幾個拄雙拐的青年,見媽媽半身不遂,努力學步,也積極鍛煉,一段時間以后,雙拐改成單拐,再過一段時間,單拐也丟了。有個叫吳和生的,從四則運算學起,之后考進工農速中,再之后進入南京農業大學,大學畢業了,去坦桑尼亞工作。十多年后,“文革”之中,媽媽被社會冷眼相對的時候,他還是到王洗馬巷看望“媽媽”。這聲“媽媽”,如此溫暖人心;這聲“媽媽”,就是他在榮校喊出來的。戰士們對媽媽的稱呼,從老板娘到張老師到媽媽的轉變。至今想來,我還不能不動容。 媽媽確實用愛子之心對待這些孩子。當時榮校的青年干部游昌賢、陳年連倆熱戀已久,到了成婚的年齡,媽媽知道了,把自己的房間讓了出來,給他們做婚房。只說自己腿腳不便,不適宜住在樓上了。從此,媽媽就住到了城曲草堂西邊一間里。*近我去耦園,看見茶室擴大了,這*西邊的一間,也成了茶室的一部分。我就坐下來泡一壺茶,待了兩小時。回想當年。 …… 生活自理之外,媽媽一直都照顧著我和姐姐這兩個小女兒。陳年連穿著漂亮的連衣裙,當時學蘇聯,連衣裙不叫連衣裙,叫作布拉吉。媽媽看見了,心里就想著一定也要給女兒們做。她會跟裁縫說,提出要求,不久我和姐姐就都有布拉吉穿了。我的兩件是藍色花布做的,媽媽說師范里要求樸素;姐姐在大學讀書,做了蘇聯大花布的,與環境協調。有一回媽媽拿出一段淺綠色的布,裁縫說,做一件太多,兩件又不夠。媽媽想出來買一些白布加上去,做成兩件鑲拼衫,姐妹二人一人一件。當時我在校園里很是出了一陣風頭。媽媽還把她自己的一件黑色絲絨外衣改成我的風衣,把我小時候一套玫紅色的西裝改成一件夾克衫,媽媽的頭腦里有無盡創意,她總能說服裁縫,為我縫制這些“新衣”,一時之間我便成為校園里一道風景。 回想起來,我的中學生活可以用快樂學習、無憂無慮來概括。 …… 1956 年春天,耦園面臨一個大的變動。房東劉先生將耦園贈送給了振亞絲織廠,園內住戶都必須遷出。媽媽開始看房子,準備搬家。當時我住校,只在周末回耦園家里。每次回家,就會聽媽媽說些看房子的事。媽媽說,房子看到了,很大的,一并排是五間,前后房間,一共十間,還有二樓,也是十間;天井也很大,樓上還有廂房。媽媽很滿意的樣子,給我的印象新居也真不錯。媽媽說,下個星期不用回到耦園來了,直接去王洗馬巷吧。王洗馬巷離新蘇師范近,從新蘇師范出來經東大街、司前街、養育巷到中街路,一直向北,看到王洗馬巷左拐向西,26 號就到了。 媽媽是獨自請人幫著出力,把家從耦園搬出來的。至今我都不可想象! 新家并不如我聽了媽媽的介紹而想象得那么好。這是一座商業家庭的建筑,在我家租住的第五進天井西側,有一間石屋,上下左右前后六面都是花崗石砌的,這個石屋可以存儲錢財,也可以藏人,既防盜,也防火。前后七進,前五進是十樓十底的住房,兩進輔房,下人住宿用,還有柴草灶間。有長長備弄,幾十米,把七進房屋串聯一體。這里除了每一進之間的天井,沒有其他空間,更沒有花園。如果說耦園是光明,那么王洗馬巷 26 號就是黑暗。然而,媽媽用她樂觀的態度,隨遇而安,使我也很快適應了新的環境。 搬家之后,媽媽常常到養育巷鶴園參加政協組織的學習。又在居民小組里當了調解組長。媽媽的視野更加開闊,生活更加豐富。鄉鄰們又給了她新的稱謂——張先生。 三、走近父親 對父親的認識是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其實,現在回想起來,**次香港之行,收獲還是極其豐富的。 *初印象,兩個女學生在紅磡火車站擁擠的人群中,發現了站在路邊等計程車的我們,他們齊聲問父親:“您是錢先生吧?”見我們點頭,立即恭恭敬敬向父親鞠躬,然后歡喜地走了。她們的虔誠敬禮和敬禮以后滿足的笑容震動我心。父親的人格魅力竟如此! 一起到虎豹別墅。虎豹別墅是萬金油大王胡文虎、胡文豹兄弟家宅,前院后宅,院子里有假山、雕塑。虎豹兩兄弟40 年代在上海開廠,生產萬金油,到了香港,建造這個花園,美其名曰“蘇州園林”,還免費向游人開放。假山石用水泥堆砌而成,假山上各色雕塑也同樣用水泥粗制濫造,色彩艷麗,大紅大綠,內容更是堪稱滑稽,耶穌和悟空、牛魔王和丘比特、龍虎與白蛇,古今中外風馬牛不相及的傳說或神話中的故事與人物都在這里聚集,真是一個荒誕的大雜燴。父親生氣地用拐棍戳著地面說:“這還是蘇州園林?”這個時候,我深信耦園和蘇州確確實實始終是被父親鐘愛著的,心里熱乎乎涌起一陣暖流。 父親和繼母按照他們事先商定的計劃帶我們去太平山頂,去尖沙咀半島酒店。在那美麗清潔的山道上散步,在那近乎莊嚴的半島酒店喝下午茶,父親就說:“這些地方過去只準許英國人來,中國人是不能到的。后來,情況才有了改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過去只在政治課本上看到,現在我也有了切身體會。我們到了一個英國人不準許我們到,而如今我們已經有權到達的地方!繼母說:“你們父親在香港辦學辦得好,為中國人爭了氣,提高了地位。”對這句話,開始我是心存疑慮的,但之后看見了新亞書院,了解了父親在新亞書院的經歷之后,我是心悅誠服地相信。 且不說新亞艱苦創業的過程,也不說新亞校歌給我們心靈的震撼,我現在愿意講一下組建中文大學時發生的兩個小故事。 故事一: 為籌備創辦新大學的事,香港官方擬了一個文件,有二十多條,讓各校提出意見。新亞開會把這文件上三分之二的條款都改動了,送上去,官方全部接受了。又一天,香港教育司召開會議。主持人手里拿著講稿,上列五六條,剛說了一條,父親就要求發言,主持人同意,等父親說話告一段落,主持人又說“請君暢所欲言”,讓父親繼續闡述自己的觀點。如此再三,父親竟講了一個小時。主持人即宣告散會,說:“錢先生所言,當轉告政府。辦大學之事,等下一次再商量。”會后,與會者都說父親有“偉大的、令人欽佩的”表現。 故事二: 新大學校長人選問題,久議不決。英國政府代表富爾頓提出“先聘一個英國人當首席校長,再由中國人繼任比較合適”;父親堅持要由中國人擔任。當時父親由美國去倫敦,富爾頓邀他到自己家中做客,從午后談到晚上,第二天又談半天還是沒有結果。后來,富爾頓親自送父親回去,在車上又談及此事,他問 富爾頓:“你認為當前中國學人竟沒有一個可以擔當大學校長的嗎?”富爾頓不再堅持。至于具體人選,父親說他爭的是一個原則,具體是誰,絕不參與意見。大學成立半年后,父親辭去新亞院長的職務。 在港一周,去看哪些地方、去哪個飯店吃什么東西,父親和繼母都一一討論,詳細計劃。所到之處,讓我們多少看到了父親所經歷過的、所珍視的、所不屑的……我們踏著月色到新亞一游,仰望圖書館門樓上父親的名字;在虎豹別墅懷念蘇州園林;在太平山頂漫步,讓自豪充滿我心;我們一起到一個可以眺望內地的地方,佇立良久……父親愛子女、愛學校、愛祖國的心情感動了我,父親開始以一種生動的形象走進了我的心。
兩代弦歌三春暉 作者簡介
錢輝,錢穆先生之女,1940年10月出生,江蘇蘇州人。1957年起從教三十年。1980年起,先后擔任吳縣人大代表、蘇州市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大代表。曾為吳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01年退休。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