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先輩叢書·回憶錄卷:黎原回憶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860632
- 條形碼:9787509860632 ; 978-7-5098-606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先輩叢書·回憶錄卷:黎原回憶錄 本書特色
本書是作者留給我們十分珍貴的精神財富和情感記憶。 本書是為了緬懷與作者一起出生入死、并肩戰斗而為國捐軀的戰友們;同時作者回顧自己近一個世紀的人生道路,幾十年的戰斗歷程,給后人留下一段真實的歷史,希望他們從中得到一些教益和啟迪。
先輩叢書·回憶錄卷:黎原回憶錄 內容簡介
本書為先輩系列叢書中的其中一本。黎原(1917—2008),蘭州軍區副司令員,黨的第九屆、十屆、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本書是作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著手寫的回憶錄,分12章,記述了黎原一生的主要經歷。他青年時代考入黃埔、畢業后奔赴延安走上革命道路,從士兵到將軍,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晚年擔任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北京市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事業發揮余熱等。本書2009年在解放軍出版社出版,本次為再版。
先輩叢書·回憶錄卷:黎原回憶錄 目錄
一、我的故鄉和家人
二、私塾生活
三、進城求學
四、少年時代的社會變遷
第二章 投筆從戎,考入黃埔
一、考入黃埔軍校
二、我的革命引路人——阮慶
三、參加淞滬抗戰
第三章 在延安革命的熔爐里
一、抗大——革命圣地
二、在三五九旅
三、南泥灣大生產
四、坦白運動的經歷
五、奔赴抗日前線
第四章 馳騁在松遼之間
一、挺進東北,改造警察部隊
二、松遼剿匪
三、**次解放長春
四、守衛舒榆江防
五、三下江南
六、1947年的夏、秋季攻勢
第五章 轉戰遼沈
一、戰斗在遼河沿岸
二、攻打開原
三、開原整軍
四、黑山阻擊,血戰小白臺子
第六章 從東北到江南
一、揮師入關,參加平津戰役
二、圍困北平,改編傅作義部
三、向江南進軍,參加宜當戰役
四、湘西剿匪記
第七章 朝鮮臨津江兩岸,鏖戰美國王牌軍
一、集結北上,抗美援朝
二、陣地防御,初戰美國王牌軍
三、爭奪緩沖區,將陣地前推15公里
四、堅守345.6高地,再戰美國王牌軍
五、龍化里整訓,老戰友來訪
六、防守臨津江西岸,“零敲牛皮糖”
七、強襲100高地
八、防守西海岸,勝利凱旋
九、入朝作戰的體會
第八章 在廣州軍區的十五年
一、回軍任職,主管軍事訓練工作
二、奉調廣州軍區任副參謀長
三、組織東南沿海作戰前指和赴越南老撾進行戰場勘察
第九章 在湖南“三支兩軍”
一、執行中央重要批示和決定
二、全面治理湖南混亂局面
三、落實黨的政策,保護革命干部
四、毛主席巡視湖南
五、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
第十章 西北九年
一、調防陜西,準備同“蘇修”打仗
二、勘察戰場,制定預案,抓戰備訓練
三、任蘭州軍區副司令員
四、整頓蘭州鐵路局
五、賀蘭山集訓和到玉樹果洛地區視察
第十一章 在基建工程兵
一、調入基建工程兵
二、貫徹“十二字”方針,整頓部隊作風紀律
三、整頓四十四支隊
四、十二大代表風波和部隊撤銷
第十二章 黃埔軍校同學會
一、黃埔軍校同學會的成立
二、廣泛聯絡,做好海外黃埔同學的工作
后記
補記
先輩叢書·回憶錄卷:黎原回憶錄 節選
**章 艱辛的少年時代 一、我的故鄉和家人 我出生在河南省息縣淮河岸邊的關家店。淮河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一路分分合合,彎彎曲曲,奔騰向東,流人大海。淮河流經息縣東南時,一分為二,平行東去,故道在南,新道位北,兩水各推出一個弓背,相距3—5公里,翻滾奔騰了20公里,到潢川縣堡子口相吻擁抱,合二為一,再繼續東流。這個由分到合形成的套子,當地人稱為“淮河套”。這里氣候兼有南北特點,人杰地靈,物產豐華,是豫南比較富裕的地區。 息縣即古息州,古為息侯的封地,息國亡時,息侯夫人被楚王強擄,三年不語,守節守義,含悲自盡,流芳至今。明末清初的一名學者鄧孝威在明朝滅亡后,為懷念故朝重修息夫人廟時,曾題詩留下“千古艱難唯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的詞句。1967年我**次見到毛澤東主席時,主席問我是哪里人,我回答是息縣人時,主席風趣地說:“你是息夫人的家鄉人嘛。” 由淮河故道順水東行,距古息州城30里之遙的河北岸,有一個古鎮,因為居民以關姓居多,所以被稱為關家店。據說關姓與三國英雄關羽——關云長有關。相傳關家店是關公尋歸義兄劉備至息州留下的親兵所建,關家店的關姓人家都是關公親兵的后裔。傳言的真偽已無從考證,不過三國時劉備等人在息縣一帶活動過,這倒是事實,歷代《息縣志》對此事均有記載。 關家店東南30公里是潢川城。潢川是豫東南重鎮,歷朝歷代都在這里設州置府,為豫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關家店地處息縣縣城和潢川城之間,為息縣通往潢川的必經之地。官客商賈,農夫山民,穿梭來往,在這里停留打尖、歇腳、吃飯,關家店也日漸繁華。加之,鎮外有河,水運方便,成了遠近聞名的木材、竹材及其制成品的集散地。有了木竹業,就有了蜂擁而來的商賈,以及為商賈、民生服務的雜貨鋪、綢緞莊、火煤子(酒館)等行當。到清末民初已發展到兩三百戶人家,千口之眾,成為息縣東南的重鎮。鎮上設有公館,專門負責接待過往的官員。 鎮中建有一座大廟,殿臺高大,雕梁畫棟,甚是宏偉。廟內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佛像兩旁佇立著十八羅漢。廟內建有一座七層靈塔,取佛塔七級浮屠之意。塔內安放著歷代高僧遺骨。這座大廟是全縣規模*大、歷史*早的廟,據說建成于北魏時期,歷史上多次毀于天災人禍,又多次重修和擴建,到清朝末年還保護得很好,殿堂樓閣雄偉壯觀。據傳廟內諸神靈驗,當年香火盛極一時,方圓幾十里的百姓都到這里求神拜佛。每年春天這里都要開三天廟會,伴有耍龍燈、舞獅子、劃旱船、唱戲等活動,附近村民都來趕會,人山人海,非常熱鬧。到我記事時,大廟已逐漸敗落,鄉民們改在這里辦學,大廟就成了私塾學堂。 聽說我家祖上家業很大,曾祖關坤鎖和叔祖關坤柱兩兄弟勤于經營,節儉持家,家業日漸興旺發達起來,有良田千畝,牛馬成群,成了遠近聞名的富戶。發家以后,兄弟二人嫌鎮子里的房子太小,于是在關家店鎮外自家田上筑圍蓋房。老大關坤鎖,在鎮東蓋了三套三進三出的院子。院子坐北朝南,三座院子三個門樓,氣勢恢宏。圍繞著三套院子又修了一個巨大的圍子,圍子外挖了一圈溝渠,圍子的門通過吊橋同圍子外相連。出西門是通向鎮子的大路;出后門是一個近十畝的打谷場和菜園子,周圍種有棗樹、柿子樹和桃樹。 現在回想起來,這套田園規劃在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中有它一定的科學性,布局非常合理。這種結構可以同農村生產相結合。比如在打谷場四周是若干畝果園、菜田,再往外連著自家的稻田,通過引水渠又可將圍子外水溝的水引入稻田,可以說是旱澇保收。豐收后,打谷場又可以保證上百畝地的收獲物打場。這種民居結構基本上可以保障農家的住、吃、種,又能夠解決農業生產的水源問題。我家的圍子內還建了一座小廟,供家人拜佛求神,祈福祈壽,滿足家族的宗教文化生活。 關坤鎖挑了頭,投奔而來的關姓人、外姓人,也在關老大院子左右蓋房。一家、兩家……這便生出了個新村——關家店東圍子。老二關坤柱緊跟著在東圍子往東五里處也蓋了三座三進院,且后來居上,雕梁畫棟,青磚青瓦,在息縣城鄉都領了梢兒。后來,關坤柱院外又聚來幾家人,這又出了個小東關莊。關坤鎖和關坤柱兩兄弟,勵精圖治,把關家這一支推到了富裕的鼎盛。據說當時關家的牲畜跑出去,三天以后找回來,吃喝都還在自家的土地上。 關坤鎖后來被太平軍裹脅而去,再也沒有回來,生死不明。他生有兩個兒子,老大叫關鳳昌,就是我爺爺;老二叫關鳳盛。關坤鎖被太平軍擄走后,兄弟二人分家另過,自立門戶。從此家道中落,日子越來越艱難。到清朝末年,留在我爺爺兄弟名下的田畝所剩無幾,原來老宅的三套大院子,也僅剩中問一套三進院,東、西兩套三進院都被迫賣了。我爺爺膝下生有兩個男孩,住在一進院和二進院。老二關鳳盛沒有生育,獨住后院。 爺爺的兩個兒子按輩分為應字輩,老大叫關應升,就是我父親,老二叫關應平。 P1-3
先輩叢書·回憶錄卷:黎原回憶錄 作者簡介
黎原,河南省息縣人。南京中央軍校11期畢業,參加過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1938年在武漢投奔共產黨,后任三八五旅教導隊長,東野十縱團長,朝鮮戰爭期間任一四〇師師長,1955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后任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四十七軍軍長,湖南省革委會主任,蘭州軍區副司令,曾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獨立功勛榮譽章。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