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英國皇家海軍: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共五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7764
- 條形碼:9787513937764 ; 978-7-5139-377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英國皇家海軍: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共五卷) 本書特色
【英國皇家海軍命運攸關的十五年】 1904—1919年的英國皇家海軍表面上依然保持著無可撼動的霸主地位,還獲得了**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實則卻因英德海軍競賽及接踵而至的一戰而危機四伏、困難重重,英國海軍政策也在悄然發生變化。英國皇家海軍在二戰中驟然衰落之因從此書可見端倪。 【豐富的原始資料讓重塑歷史成為可能】 參考資料包括大量的未出版物、幾乎所有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出版物、議會文件、主流報紙、雜志、專業期刊、涉事軍官與文職人員的通信與訪談。在創作期間,馬德爾得到了來自英國海軍部、陸軍部、空軍部、內閣的大量幫助。英國海軍將領的親眷也為其提供了大量資料。 【一場戰爭背后的另一場戰爭】 英國是民選政府,民意能夠對國家決策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海軍政策更不會憑空誕生。在《英國皇家海軍: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中,馬德爾對英國海軍思想的幕后及重要崗位上的人物進行了關注,并對個人特質能在多大程度上對歷史施加影響進行了研究。這些對他來說就是一場戰爭背后的另一場戰爭。 【閱讀小說般的精彩體驗】 馬德爾深諳歐洲文化,一直將英國歷史學家查爾斯·福斯爵士(Sir Charles Firth)的格言“講述故事的藝術是書寫歷史的基本要求”奉為努力的方向。除底蘊深厚、文采卓然外,馬德爾還堅持用一系列經過選擇的事件來構成他的敘述,并用每一個事件來分析歷史人物是如何根據環境來采取行動的,這種敘事方式也使這部作品充滿了閱讀趣味。
英國皇家海軍: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共五卷) 內容簡介
《英國皇家海軍: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以“戰爭背后的戰爭”的顛覆式寫法,對1904年至1919年“費希爾”時代的英國皇家海軍作出了真實又生動的精彩記錄,是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并重的傳世經典。本系列從費希爾進入海軍部擔任海務大臣寫起,講述了英國海軍在一戰爆發前10年的改革與發展,戰爭開始后實施的各種規模的作戰行動,以及從停戰至德國公海艦隊在斯卡帕灣自沉之間所經歷的戰爭余波。作者對費希爾改革、英德海軍競賽、達達尼爾戰役、日德蘭海戰、反潛作戰、戰爭結局這幾個重要主題進行了尤其精彩的討論,他也為讀者清晰梳理了英國海軍領導層的更替,海軍政策的調整和海軍戰略、戰術的變化。
英國皇家海軍: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共五卷) 目錄
序
前言
費希爾時代,1904—1910
序幕
海務大臣費希爾
費希爾革命
海軍內的爭議:主要改革
海軍內的爭議:費希爾—比爾斯福德對立
德國海軍的挑戰,1900—1908
1909年海軍恐慌
費希爾的退休
第二部 戰爭前奏,1910—1914
麥肯納—威爾遜組合,1910—1911
丘吉爾時代,1911—1914:戰爭準備
丘吉爾時代,1911—1914:決戰前夕
戰前海軍戰略戰術的演進
1914年的英國與德國艦隊
第十四章 戰爭來臨
附錄 1914年8月英德海軍的無畏艦與戰列巡洋艦
注釋
第二卷
序
前言
**部 丘吉爾—費希爾時期,1914 年 8 月—1915 年 5 月
**章 軍艦與人員(1914 年 8 月)
第二章 地中海:眾多錯誤導致的悲劇(1914 年 8 月)
第三章 本土水域:挫折與失望(1914年8月—1914年9月)
第四章 三重威脅(1914年8月—1914年11月)
第五章 白廳的變革(1914年10月—1915年1月)
第六章 遠洋作戰(1914年10月—1914年12月)
第七章 警報和錯失的機會(1914年12月—1915年1月)
第八章 尋求海上攻勢(1914年8月—1915年1月)
第九章 達達尼爾戰役:計劃(1915年1月)
第十章 達達尼爾戰役:實施(1915年2月—1915年4月)
第十一章 5月危機(1915年5月)
第二部 貝爾福—杰克遜時期:**年(1915年5月—1916年5月)
第十二章 新海軍部委員會
第十三章 地中海:新舊問題(1915年6月—1916年5月)
第十四章 U艇、布雷艦和水面襲擊艦的重現(1915年2月—1916年5月)
第十五章 公眾與艦隊的焦慮(1915年12月—1916年3月)
第十六章 大艦隊:警惕的等待(1915年2月—1916年5月)
第十七章 日德蘭前夕(1916年5月)
原注
第三卷
序
**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部 日德蘭海戰(1916年5月31日—6月1日)
**章 杰利科的戰術:大艦隊戰斗訓令(日德蘭前夕)
第二章 日德蘭:戰列巡洋艦的戰斗(1916年5月31日,下午5時56分前)
第三章 戰列艦隊的戰斗(5月31日,下午5時56分—約晚上9時)
第四章 日德蘭:夜間戰斗(5月31日,晚上約9時—6月1日午前)
第二部 日德蘭海戰:余波(1916年6—11月)
第五章 日德蘭:比較與反思
第六章 日德蘭:評價(1916年6—7月)
第七章 日德蘭之后的改革(1916年6—9月)
第三部 **階段的結束(1916年8—12月)
第八章 日德蘭之后的大艦隊(1916年8—11月)
第九章 貝爾福-杰克遜時代的結束(1916年11—12月)
附錄A 大艦隊序列
附錄B 德軍艦隊序列
注釋
第四卷
序
前言
**部 海上戰爭的危機:杰利科—卡森時期(1916年12月—1917年7月)
**章 背景:海軍航空兵的興起
第二章 貝蒂的大艦隊
第三章 新戰略與新人:普勒斯與白廳(1916年12月—1917年1月)
第四章 激戰U型潛艇(1916年12月—1917年4月)
第五章 反潛戰的失敗(1917年2月—1917年4月)
第六章 商業護航隊的建立(1916年12月—1917年4月)
第七章 勞合·喬治訪問的后果(1917年5月—1917年7月)
第二部 退潮:杰利科—格蒂斯時期(1917年7月—1917年12月)
第八章 海軍部的變革(1917年7月—1917年10月)
第九章 進攻方案(1917年7月—1917年12月)
第十章 護航隊在行動(1917年7月—1917年12月)
第十一章 本土水域:一場災難(1917年10月—1917年12月)
第十二章 杰利科離職(1917年12月)
注釋
第五卷
序
前言
**部 維密斯-格蒂斯體制,1918年1—11月
**章 海軍決策者們
第二章 地中海問題
第三章 本土水域:攔阻網和封鎖行動
第四章 擊敗潛艇
第五章 英美海軍關系(1917年4月—1918年11月)
第六章 大艦隊:不確定性和失去的機會(1918年1—6月)
第七章 *終結算(1918年7月—1918年11月)
第二部 后續,1918年11月—1919年6月
第八章 分歧和改革
第九章 海軍政策:不確定性和新的對手
第十章 對德海軍協議
第十一章 諸神的黃昏(1919年6月21日)
第十二章 對這一時代的反思
參考書目
注釋
附錄
英國皇家海軍:從無畏艦到斯卡帕灣(共五卷) 作者簡介
著者 亞瑟·雅各布·馬德爾(1910—1980),現代皇家海軍歷史學家,專注于1880—1945年英國海軍史研究,被譽為“核心歷史學家”的領軍人物。就讀于哈佛大學,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曾在西方多所大學任職,獲得過包括大英帝國勛章與齊斯雷金質獎章在內的無數榮譽,出版有15部英國海軍史方面的著作。譯者 楊堅,生于廣州,祖籍河南開封。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現居美國圣迭戈。自幼喜愛軍事,多年來專攻英國近現代海軍史。曾在《兵器》、《現代艦船》等雜志發表多篇海軍史文章,并著有《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和《英國戰列巡洋艦》等專著。張宇翔,江蘇人,留學電子博士,主要興趣為一戰至二戰期間的海軍發展和戰史,著有描述日德蘭海戰的《巨人的對決》,并譯有《英國太平洋艦隊》。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