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走向批判詩學:理論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851226
- 條形碼:9787517851226 ; 978-7-5178-512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向批判詩學:理論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主要從阿多諾的文學批評理論入手,同時對薩特的文學批評觀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延伸至中國當代文藝理論和批評,重點談論學院批評存在的歷史問題和現實困境,進而反思童慶炳文化詩學話語的主要貢獻和不足,*終提出走向批判詩學的理論構想。下編主要聚焦于中國當代文學,對趙樹理、張檸、《平凡的世界》等進行批評,是對批判詩學理論話語的批評實踐。附錄部分收錄作者的訪談錄。
走向批判詩學:理論與實踐 目錄
上輯 理論篇
**章 作為“論筆”的文學批評
——從阿多諾的“論筆體”說起
**節 必也正名乎:為何用“論筆”對譯“Essay”
第二節 從哲學到文學批評:阿多諾所謂“論筆體”
第三節 從隨筆到“論筆”:文學批評的文體革命
第二章 作為方法的文學批評
——阿多諾“內在批評”試解讀
**節 Kritik、criticism語詞考
第二節 內在批評誕生的歷史語
第三節 內在批評的致思路徑與操作方法
第三章 征服讀者群
——《什么是文學?》中的大眾觀一
**節 “我們有讀者,但無讀者群”出場的歷史語境
第二節 知識分子與大眾的新型關系
第四章 從“審美中心論”到“審美/非審美”矛盾論
——童慶炳文化詩學話語的反思與拓展
**節 守成與斗爭:“審美中心論”的成因
第二節 審美之常與文學之變:文化詩學話語的困境
第三節 “審美/非審美”矛盾論:文化詩學的一種拓展
第五章 走向一種批判詩學
——從法蘭克福學派的視角看中國當代文化詩學
**節 “審美中心論”的主要問題
第二節 走向批判詩學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第三節 在“文學介入”與“藝術自主”之間
下輯 實踐篇
第六章 文學活動的轉型與文學公共性的消失
——中國當代文學三十年的回顧與反思
**節 何謂公共性
第二節 文學公共領域的形成
第三節 文學公共性的消失
第四節 何處尋找公共性
第七章 在大眾陣營與精英集團之間
——路遙“經典化”的外部考察
**節 大眾陣營或讀者要素:網民發聲與數據說話
第二節 精英集團或文學史要素:冷遇景觀與善待跡象
第三節 民選經典或民間經典化:路遙其人其作的綠色通道
第八章 在《講話》與種種“講話”之間
——也說趙樹理與《講話》的貌合神離
**節 到群眾中去:趙樹理對《講話》的深度落實
第二節 不想寫和寫不出:趙樹理對《講話》的過度反應
第三節 寫什么和怎么寫:趙樹理對種種“講話”的無所適從
第九章 知識分子的底線意識或聶致遠的書生氣
——重讀《活著之上)》
**節 令人糾結的底線
第二節 單向度的書生氣
第十章 批評進城與學術還鄉
——張檸的學術之路與批評之旅
**節 潛伏與出擊:在媒體派、作協派與學院派之間
第二節 賦魅與祛魅:在文學批評與文化批評之間
第三節 自傳民族志:在鄉村經驗與城市經歷之間
第四節 學院邏輯與媒體表達:在學術性與文學性之間
附錄 訪談篇
對話與融合:德國批判理論之思與中國當代文化批評之探
一、在文學和社會之間
二、當代中國視野下的文化研究
三、作為知識分子的自我反思
法蘭克福學派的解讀與視角
一、“奧斯威辛之后”命題與小題大做
二、用法蘭克福學派的視角觀照中國問題趙樹理精神與說真話的勇氣
一、“西馬”視角與趙樹理的價值
二、可說性文本與癥候閱讀
三、長鏡頭、日常性與趙樹理的幽靈
詩學:開端、意圖與方法
一、批判詩學的開端
二、批判詩學的意圖與方法
三、批判詩學的未來
參考文獻
后記
**章 作為“論筆”的文學批評
——從阿多諾的“論筆體”說起
**節 必也正名乎:為何用“論筆”對譯“Essay”
第二節 從哲學到文學批評:阿多諾所謂“論筆體”
第三節 從隨筆到“論筆”:文學批評的文體革命
第二章 作為方法的文學批評
——阿多諾“內在批評”試解讀
**節 Kritik、criticism語詞考
第二節 內在批評誕生的歷史語
第三節 內在批評的致思路徑與操作方法
第三章 征服讀者群
——《什么是文學?》中的大眾觀一
**節 “我們有讀者,但無讀者群”出場的歷史語境
第二節 知識分子與大眾的新型關系
第四章 從“審美中心論”到“審美/非審美”矛盾論
——童慶炳文化詩學話語的反思與拓展
**節 守成與斗爭:“審美中心論”的成因
第二節 審美之常與文學之變:文化詩學話語的困境
第三節 “審美/非審美”矛盾論:文化詩學的一種拓展
第五章 走向一種批判詩學
——從法蘭克福學派的視角看中國當代文化詩學
**節 “審美中心論”的主要問題
第二節 走向批判詩學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第三節 在“文學介入”與“藝術自主”之間
下輯 實踐篇
第六章 文學活動的轉型與文學公共性的消失
——中國當代文學三十年的回顧與反思
**節 何謂公共性
第二節 文學公共領域的形成
第三節 文學公共性的消失
第四節 何處尋找公共性
第七章 在大眾陣營與精英集團之間
——路遙“經典化”的外部考察
**節 大眾陣營或讀者要素:網民發聲與數據說話
第二節 精英集團或文學史要素:冷遇景觀與善待跡象
第三節 民選經典或民間經典化:路遙其人其作的綠色通道
第八章 在《講話》與種種“講話”之間
——也說趙樹理與《講話》的貌合神離
**節 到群眾中去:趙樹理對《講話》的深度落實
第二節 不想寫和寫不出:趙樹理對《講話》的過度反應
第三節 寫什么和怎么寫:趙樹理對種種“講話”的無所適從
第九章 知識分子的底線意識或聶致遠的書生氣
——重讀《活著之上)》
**節 令人糾結的底線
第二節 單向度的書生氣
第十章 批評進城與學術還鄉
——張檸的學術之路與批評之旅
**節 潛伏與出擊:在媒體派、作協派與學院派之間
第二節 賦魅與祛魅:在文學批評與文化批評之間
第三節 自傳民族志:在鄉村經驗與城市經歷之間
第四節 學院邏輯與媒體表達:在學術性與文學性之間
附錄 訪談篇
對話與融合:德國批判理論之思與中國當代文化批評之探
一、在文學和社會之間
二、當代中國視野下的文化研究
三、作為知識分子的自我反思
法蘭克福學派的解讀與視角
一、“奧斯威辛之后”命題與小題大做
二、用法蘭克福學派的視角觀照中國問題趙樹理精神與說真話的勇氣
一、“西馬”視角與趙樹理的價值
二、可說性文本與癥候閱讀
三、長鏡頭、日常性與趙樹理的幽靈
詩學:開端、意圖與方法
一、批判詩學的開端
二、批判詩學的意圖與方法
三、批判詩學的未來
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走向批判詩學:理論與實踐 作者簡介
趙勇,1963年生,山西晉城人,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任該中心主任(2015-2019),主要從事文學理論與批評、大眾文化理論與批評和西方文論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著有《法蘭克福學派內外:知識分子與大眾文化》《大眾媒介與文化變遷:中國當代媒介文化的散點透視》《趙樹理的幽靈:在公共性、文學性與在地性之間》等書,主編有《大眾文化理論新編》等教材,合譯有《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
書友推薦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朝聞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