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93445
- 條形碼:9787544793445 ; 978-7-5447-934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本書特色
保羅·巴恩想通過這本小書提供考古學領域的某些基礎知識以此來引起讀者的興趣,希望讀者會受到激勵去更深入地鉆研考古學中的那些豐富的文獻,行某種研究或?qū)嵉匕l(fā)掘,或者,對學生而言,去選擇考古學作為自己的大學課程。這本書將幫助你判定你是否適合從事這項工作。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折射出了考古學的持久魅力。全書共10部分,內(nèi)容包括:考古學的起源與發(fā)展、技術、人們怎樣思想、居所與社會、事物如何與為何改變、將過去呈現(xiàn)給公眾、過去的未來等。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目錄
導言
**章 考古學的起源與發(fā)展
第二章 確定年代
第三章 技術
第四章 人們怎樣生活?
第五章 人們怎樣思想?
第六章 居所與社會
第七章 事物如何與為何改變?
第八章 少數(shù)與女性
第九章 將過去呈現(xiàn)給公眾
第十章 過去的未來
譯名對照表
擴展閱讀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節(jié)選
考古學就像懷舊一樣,不是過去的樣子了,那么它來自何方?“對考古學的考古學”是什么? 大多數(shù)人都對過去懷有某種興趣。確實,這種興趣再加上下述事實——我們知道我們將會死亡與我們是唯一有能力摧毀我們星球的生物——也許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生物的特征之一。似乎人類總是對他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遺跡感到好奇——盡管開始時間已無從考證,但是有許多實例表明,古代文化似乎已經(jīng)在收集或者甚至在崇拜更古老的物品:例如,在公元5世紀,巴爾干的一位色雷斯公主的陵墓中就有一份石器時代的石斧收藏。在北美,公元15世紀與16世紀的易洛魁人遺址中也有著幾千年前的人造器物;而在南美,據(jù)說印加帝國的皇帝們曾經(jīng)收集了莫切文化的富麗堂皇的繪有色情圖案的陶器,這些陶器在當時已是若干世紀之前的古董了。 現(xiàn)在已知的*早的“考古學家”是巴比倫國王那波尼德,他在公元前6世紀發(fā)掘了一座廟宇的地面,一直挖掘到一塊數(shù)千年前安放下去的奠基石。在D。W·格里菲斯于1916年拍攝的默片《黨同伐異》中,有一個場景有如下字幕:“這天對貝爾沙撒的父親來說是一個喜慶的日子。他發(fā)掘出了納拉姆一辛神廟的奠基石,這座神廟是三千二百年前建造的。偶然問,他察覺到波斯人居魯士,巴比倫*強大的敵人,正在靠近這座城市。”這表明甚至考古學*早期的開拓者們也深深地迷戀他們的專業(yè)并且常常會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昔時“考古學家”的含義與今日大不相同。實際上,在希臘,在公元后*初的幾個世紀里,“考古學家”這個詞指的是一類演員,他們用戲劇性的模擬表演在舞臺上再現(xiàn)古代的傳奇!今天所理解的“考古學”這一詞語是由17世紀里昂的一位醫(yī)生兼古物學者雅克·斯蓬重新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也提出了archaeography這個詞語,但這個詞像掉在石頭地面上的陶器一樣摔得粉碎。 在羅馬時代,尤里烏斯·愷撒的戰(zhàn)士發(fā)現(xiàn)了許多偉大的古代墳墓,當時他們正在意大利與希臘建立殖民地:他們從這些墳墓中劫奪陶器和青銅器,這些東西在羅馬可以賣到很高的價錢,這是早期的盜墓與古物買賣的一個實例。據(jù)史學家蘇維托尼烏斯所說,甚至奧古斯都大帝也曾經(jīng)收集“己經(jīng)滅絕的海洋與陸地怪獸的巨大遺骨(它們通常被稱為‘巨人之骨’)與古代英雄們的武器”。 到中世紀時,歐洲人逐漸為“奇妙的陶罐”所吸引,那些陶器(可能是骨灰甕)由于自然侵蝕或是穴居動物的活動而神秘地從地下顯現(xiàn)出來。與此同時,人工制造的燧石與打磨光滑的石斧也經(jīng)常由于農(nóng)夫耕耘土地而重見天日。根據(jù)普遍的看法,這些器物是rr精靈的彈丸’’或是“雷霆弩箭”,但實際上,它們?yōu)樯踔吝h在非洲和印度的人們所崇拜與收藏,并常常被他們用作護身符或符咒。在歐洲,許多器物被人們收藏在“古玩柜櫥”內(nèi),早期的文物愛好者將自然的與人工的物品收集在一起,頭腦更開明的人慢慢地認識到,這些“雷霆弩箭”與“奇妙的陶罐”實際上是古代人類的人造遺物。與此同時,古希臘和古羅馬雕塑的發(fā)現(xiàn)鼓舞了當代藝術家去研究古典時期的形式,而富有的家庭則開始收集與展出古典時期的文物。 正是在16世紀,在西北歐,有些學者開始真正質(zhì)疑弗蘭西斯.培根的論點,即“大部分遠古的時代(除了保留在手稿中的那一部分)都己湮沒在沉默與忘卻之中”。這些學者認識到,有關遠古的過去的信息有可能來自對野外遺跡的研究。整整一大隊不列顛、斯堪的納維亞和其他地方的文物學者出發(fā)去走訪與描述這些遺跡。在17世紀和18世紀,伴隨著日益增加的發(fā)掘量,這些活動演變?yōu)橐环N更系統(tǒng)化的興趣。雖然大多數(shù)挖掘僅僅是為了重新獲得來自地下的物品,但有少數(shù)開拓者將這項工作當作細致的解剖,他們注意到器物與不同土壤層之問的關系,并且認識到,總體來說,來自上層土壤的物品必定比來自下層土壤的物品年代更近。 P9-11
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 作者簡介
保羅·巴恩,古物研究會會員,《考古學》雜志(紐約)的特約編輯。翻譯和編著過多本考古學方面的著作,同時還擔任電視臺考古節(jié)目的主持人。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jīng)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