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月舊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059890
- 條形碼:9787547059890 ; 978-7-5470-5989-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月舊影 本書特色
《新月舊影》是劉曉林利用工作之余寫出來的散文集。作者以現在為立足點,視野定格在或身邊或*近或遙遠或久遠的人和事。身邊和*近發生的人和事好寫,因為記憶猶新。遙遠和久遠的人和事難寫,需要借助閱讀、記日記和采訪,甚至需要重構記憶。可事實是:“全世界真正優秀的讀者,其實都懂得向往遙遠與久遠的東西!毖酝庵馐牵赫嬲齼炐愕淖骷、優秀的創作都應該不回避“遙遠與久遠的東西”。所以,劉曉林對現在和過去,尤其是自己家鄉的“遙遠與久遠的東西”進行了“酣暢淋漓”“擁抱”式的書寫。
新月舊影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的個人散文集。作者從已發表在報刊等媒體上的作品中篩選數十篇匯編成集。共分三輯,**輯收錄了作者記述個人經歷及人生感悟的文章,包括“童年往事”“永遠的小碧嶺”等;第二輯主要記述了作者描繪家鄉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的文章,包括“石門山”“仰山文塔”“神泉湖”等;第三輯是作者對影響自己成長的親友的回憶文章,包括“我的祖母”等。本書分別由江西作協主席李曉君先生、文藝評論家李水蘭先生、著名詞作家陳維東先生作序。全書語言質樸、文筆流暢,作者以包含深情的筆觸,回憶人生過往、分享人生感悟。
新月舊影 目錄
童年往事
祠堂、禮堂,我的學堂
永遠的小碧嶺
東華嶺,那段珍貴的青春歲月
長埠小學,致那遠去的青澀年華
不能忘卻的東方紅小學
荷塘舊事
那一年,我在上海掛職
閃石記憶
神泉往事
年味
鶯啼燕語話新年
中秋節來話中秋
那是與生俱來的緣份嗎
也說說我的“小確幸”
一次難忘的候機之旅
第二輯
古村湖塘散記
蓮花**高峰:石門山
路口錫雕煥光彩
神泉鄉里神泉湖
探訪古盤庵
我的**次年薪假
永遠的鄉愁
話說廟背
廟背“路溪”博物館
探尋“蓮花白鵝”的逸聞趣事
第三輯
我的祖母
世界上*長的指甲
我的“長子”老師
“女漢子”致富記
“菜”書記的抗疫小故事
“秋仔”養牛脫貧記
母親節,我為母親做了一頓飯
我們陪著娘一起斗病魔
踏上高速回娘家
后記
新月舊影 節選
童年往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對童年的感覺也不盡相同,有幸福的、美好的、快樂的,也有辛酸的、痛苦的、悲傷的,更有難忘的,甚至是刻骨銘心的。 我的童年,還是比較幸福的。年少經歷的許多事,就像存放在儲物室的物件,如果不去整理,它們便靜靜安放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多都已逐漸淡忘,然而有些事、有些人卻永遠無法忘懷。 每當回到廟背老家,路過祠堂,新江里時,童年的往事就像電影一樣,就會一幕幕浮現在眼前,可謂是“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我出生在廟背堂址三房祠堂里,三房祠是我們三房劉姓的公祠。那時候,祠堂里共住了祖國、紀律、志向(那時候取名字都喜歡帶著濃厚的政治色彩)和我們家共四戶,祠堂已重修二次,仍保持著舊時徽派建筑風格,青磚黑瓦,馬頭墻,祠堂內正中有天井,后有廳堂,兩邊是廂房。聽母親說,那時家里很貧困,爺爺帶領大家用田泥做磚,歷經三年,親手建造的土磚房。在1958年時,又被生產隊無償征用,奶奶領著全家又在田南擇地筑地基。在過渡期里,全家只好暫寄住堂址。為了建房,全家都得齊心協力,那時母親和叔叔、姐姐們經常要去三里沖背樹。在田南修建房子那時,我還很小,經常飽一頓,餓一頓,上頓不接下頓,因為骨瘦如柴,家里人就俗稱我為“柴豬”。后來,聽母親說,那時沒人帶,大部分時間我是在搖籃里或坐在木椅子上度過的,有時一放就是半天,尿濕了,拉屎了也來不及換,中午靠奶奶喂薯湯吃,傍晚時分,看見母親從山里背樹回來,高興得兩只小手總拍打著搖籃木椅,臉上總是“嘿嘿”傻笑。 1970年正月,奶奶帶著父親那三兄弟共十二口人搬往古門山腳下的田南,大家庭終于有了自己的新房,田南的房子建得比較大氣。當時,伯父劉念懷在吉安良種場工作,父親劉恩懷在南嶺公社當書記,信懷叔叔也在廟背村里當大隊支部書記,也算是清一色的革命干部。田南新屋建筑樣式也跟人民公社的辦公用房一樣,房子正中間一個大廳,可以擺8個方桌,兩旁中間差不多有2米過道,一邊4間20平方米的房子,樓上樓下共有16間住房,二樓的頂層未鋪樓板,睡在床上可以透過瓦片看見屋外的光線,我自小就住在樓上讀書寫字。正屋邊上是排廚房,前后院各有近420平方米菜地、果園,前院栽的是麥梨樹、梨樹、柑橘樹,后院栽的是桃樹。每到春天,園子里梨花滿樹,蜜蜂成群。*開心莫過于盛夏瓜果飄香的時節,園子成了我們兄弟幾個吃喝玩樂的樂園。 田南的房子,當時在廟背大隊來說也是一棟標志性建筑。后來村里人建房,好多人也選擇荒山荒坡仿照我家的樣式建。2012年,房子重建,我父親三兄弟依然在地基上照原樣按徽派建筑建回原來的模樣,在后院再興建了一排五間平房,前后棟中間建了80平方米回廊,左右建了圍墻和圓拱門,儼如北方的四合院。 在老屋的后山,一大片是叔叔親手栽下的竹子,每年的竹筍是挖不完的。母親開荒的菜地也有二三畝。1977年年初,伯父伯母從吉安調回蓮花工作,初步設想在老屋后立基角建房,前生和后生兩位哥哥請人開挖界址。叔叔種植的竹林,每年都會有新芽出土,沒過幾年,就蔓延約莫有二十幾畝了。 我就是在這個舒適寬敞的農家小院慢慢地快樂地長大的。這個農家小院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后來,我在閃石、神泉當鄉長、書記時,也是極力倡導百姓利用荒山荒坡建房,嚴禁占用基本農田,我覺得農田是祖祖輩輩先人留給后人賴以生存的基石。而今,一些地方無休止地占用農田建房,或許是“斷子絕孫”的孽債。 小時候,伯父伯母在吉安地區糧種場工作,姐姐金蓮和前生、后生也隨父母到吉安。伯母是高洲人,60年代就在蓮花的幾個公社擔任婦女主任,1966年也隨伯父調往吉安,伯母嫁給伯父后一直沒生小孩。對我又特別疼愛,平時喜歡帶我去吉安玩,而且一去就是差不多半年以上。有時就叫后生哥哥回來把我帶到吉安。記得有一回,小毛哥哥也想去,后生就買了很多圖書和油條給小毛哥哥,小毛哥哥也挺知足,有了圖書和吃的也就不跟了,自個兒回家。 在吉安地區糧種場,我喜歡到汽車修配廠去玩,喜歡聞汽油的味道,哥哥有時帶我去興橋中學玩。每天下午五六點鐘,在糧種場池塘里游泳,那時也不管干凈不干凈,依稀記得水面上漂浮著許多的水浮蓮,反正場里孩子放了學都像水鴨子一樣在那嬉鬧,我就是在那學會了游泳,從此也愛上了游泳。 P3-5
新月舊影 作者簡介
劉曉林,江西蓮花人,大學本科,筆名田南,萍鄉市作協會員,F供職于蓮花縣某局。工作之余愛好寫作,作品散見于《萍鄉日報》《江西日報》《江西衛生報》《中國人口報》《工作與研究》《江西人口》《江西健康》《今日老區》《老區建設》《學習強國》《江西散文網》《散文選刊》等報紙、雜志、媒體平臺。
- >
姑媽的寶刀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