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張聞玉史學三書:銅器歷日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51093
- 條形碼:9787559851093 ; 978-7-5598-5109-3
- 裝幀:軟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聞玉史學三書:銅器歷日研究 本書特色
張聞玉先生采用“三證合一”的論證方法,將文獻記載、青銅器銘文與實際天象三者緊密結合,整理、分析數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銅器銘文,利用十項“銅器歷日研究條例”規則,以“月相定點”為核心理論,一一落實這些銅器記載的絕對紀年。針對自西漢劉歆以來及至“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種種結論,作者指出“二重證據法”的不足及“月相四分”的失誤,在強調“月相定點”的基礎上,考證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對考古界和歷史研究界的斷代既有補充,也有糾正。
張聞玉史學三書:銅器歷日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賣點
1.研究方法的創新。作者將“地上的材料”(文獻記載)、“地下的材料”(青銅器銘文)與“天上的材料”(彼時彼地實際天象)三者緊密結合,做到了“三證合一”,嚴密而科學,比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出土材料與歷史文獻相結合)更具說服力。
2.具有方法論指導意義。“銅器歷日研究條例”中的10條關于從青銅器銘文推導歷日結論的具體操作規則,給年輕一輩學者提供了研究范式,這種“授人以漁”的做法,使得器型學這門“絕學”有了傳播路徑。
3.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學術爭鳴讓結論更嚴謹。作者敢于對漢代劉歆《三統歷》,清代王國維“月相四分”,近代以來董作賓、郭沫若、李學勤等專家的銅器歷日觀點,當代“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方法及結論提出質疑,并加以綜合且精準的論證,做到自圓其說。
4.推翻既定結論,為西周史研究提供新思路新觀點。比如“夏商周斷代工程”將西周中期的王序排為共、懿、孝、夷,作者通過嚴謹論證,糾正為共、孝、懿、夷;通常銅器銘文中的歷日被看作是鑄器年代,而作者推演出銘文中部分語段為追述文體等。
5.史學三書,自成體系。“張聞玉史學三書”《古代天文歷法講座》《銅器歷日研究》《西周王年論稿》(待出)論證各有重點,引述材料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形成了作者獨具特色的史學研究體系,為西周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6.裝幀設計契合主題。封面設計采用毛公鼎拓片、青銅器銘文、成鐘等“西周元素”,彰顯歷史的厚重感,突出本書主題,給人一種質樸、厚重之感。
編輯推薦本書賣點
1.研究方法的創新。作者將“地上的材料”(文獻記載)、“地下的材料”(青銅器銘文)與“天上的材料”(彼時彼地實際天象)三者緊密結合,做到了“三證合一”,嚴密而科學,比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出土材料與歷史文獻相結合)更具說服力。
2.具有方法論指導意義。“銅器歷日研究條例”中的10條關于從青銅器銘文推導歷日結論的具體操作規則,給年輕一輩學者提供了研究范式,這種“授人以漁”的做法,使得器型學這門“絕學”有了傳播路徑。
3.大膽質疑,小心求證,學術爭鳴讓結論更嚴謹。作者敢于對漢代劉歆《三統歷》,清代王國維“月相四分”,近代以來董作賓、郭沫若、李學勤等專家的銅器歷日觀點,當代“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方法及結論提出質疑,并加以綜合且精準的論證,做到自圓其說。
4.推翻既定結論,為西周史研究提供新思路新觀點。比如“夏商周斷代工程”將西周中期的王序排為共、懿、孝、夷,作者通過嚴謹論證,糾正為共、孝、懿、夷;通常銅器銘文中的歷日被看作是鑄器年代,而作者推演出銘文中部分語段為追述文體等。
5.史學三書,自成體系。“張聞玉史學三書”《古代天文歷法講座》《銅器歷日研究》《西周王年論稿》(待出)論證各有重點,引述材料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形成了作者獨具特色的史學研究體系,為西周歷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
6.裝幀設計契合主題。封面設計采用毛公鼎拓片、青銅器銘文、成鐘等“西周元素”,彰顯歷史的厚重感,突出本書主題,給人一種質樸、厚重之感。
編輯推薦
共和元年(公元前841)之前西周社會的王序與王年,到底是怎樣的?西周青銅器上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銘文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銅器銘文上的歷日就是銅器鑄造的年份嗎?武王伐紂到底在哪一年?西周中期的各王排序是共、懿、孝、夷,還是共、孝、懿、夷?厲王在位到底多少年?漢劉歆《三統歷》、王國維《生霸死霸考》給后世的銅器歷日研究造成怎樣的誤導?小盂鼎、虎簋蓋、晉侯蘇鐘、善夫山鼎、師虎簋、曶鼎、士山盤、成鐘、吳虎鼎、鮮簋、虞侯政壺、子犯和鐘、王子午鼎、?簋、畯簋、伯呂父盨、乘盨……對這些銅器銘文的歷日,董作賓、陳夢家、容庚、郭沫若、吳其昌、李學勤等專家的論斷是準確的嗎?本書將一一揭曉答案,如傳統的觀點認為武王克商是在公元前1046年,而作者考證是在公元前1106年;又如,傳統觀點認為西周中期的各王排序是共、懿、孝、夷,而作者推演的各王排序則是共、孝、懿、夷,張聞玉先生推演出不同于“夏商周斷代工程”結論的西周王年世系。
張聞玉史學三書:銅器歷日研究 目錄
張聞玉史學三書:銅器歷日研究 相關資料
傳統的天文歷法體系自有淵源,雖有因革,但仍一脈相承。不能認為夏、商的歷法與周代歷法大相徑庭,有根本不同之處。細讀張聞玉先生的著作,使我加強了這樣的信心。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 李學勤 在考求王年的同時,凡涉及西周一代有關歷日的銅器,作者都有自己的考辨。銅器年代得以明確,又映證了王年的不誤。這對銅器斷代的研究,無疑是有很大推動作用的。像對小盂鼎、曶鼎、善夫山鼎、鮮簋等都有專文加以考證,根據銅器銘文的歷日以斷其時代,突破已有的成說,令人耳目一新。 ——中國先秦史專家、“夏商周斷代工程”課題組長 楊升南 現在出版的《銅器歷日研究》是繼郭(沫若)、陳(夢家)等前輩學者的研究之后產生的關于銅器斷代的新成果。有些很精于天文歷算的學者似乎對“定點說”抱有戒心,因為他們知道月相有時候并不像“定點說”所說的那樣分明,對于古人來說就更是如此,因此又感到“四分說”或有部分合理性。張聞玉先生和他的老師是堅定的“定點說”者,這種為探索真理不避艱難的態度是應該得到贊許的。 ——著名歷史學家、周代禮學研究專家 常金倉 《銅器歷日研究》一書,是青銅器斷代研究的一部重要成果。本書論證嚴密,科學性強,“三證法”(歷日、天象、文獻)的銅器研究,為先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時代確切的史料,并為西周年代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因而本書的面世,對國家“九五”重點攻關課題“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也是一項重要的貢獻。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會長 王宇信
張聞玉史學三書:銅器歷日研究 作者簡介
張聞玉,1941年生,四川巴中人,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西周年代學研究,師從張汝舟先生,又向金景芳先生學《易》。學術研究涉及古代漢語、夏商周文史、古代天文歷法以及周易之學。治學嚴謹,強調文獻、器物與天象“三證合一”。其關于西周年代學的考證,尤其受到學術界的重視與贊譽。代表作有《古代天文歷法論集》《西周王年論稿》《銅器歷日研究》《古代天文歷法講座》《西周紀年研究》《夏商周三代紀年》《夏商周三代事略》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