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場景營造: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87117
- 條形碼:9787568087117 ; 978-7-5680-871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場景營造: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本書特色
本書是對“雙一流”高校華中科技大學建筑學專業建筑初步課程的教學思考和經驗分享,以“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為命題開展教學,具有獨特的視角和啟發性,可引發相關專業的老師和學生關于建筑教育理念和建筑設計能力培養等方面的思考,本書還提供了關于設計思維訓練方面的教學路徑指導和豐富的教學實踐案例。本書的主體內容是面向建筑學一年級新生的認知啟蒙系列課程的**個專題,核心目的在于討論如何帶領一年級新生邁出專業學習的**步,除了對具體命題和專業知識點進行探討,還站在學習體驗的視角,幫助學生建立“自我”并從追求“正確解”的思維模式向自主學習模式過渡,幫助學生盡快跨越思維模式和學習模式切換的障礙。本書是對帶領新生入門的建筑學啟蒙教育的探索,亦是對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具體命題以及運作方式的闡述。
場景營造: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內容簡介
本書以場景化的思維方式探討對于建筑設計的認識以及對于建筑設計教育的認識。本書亦是一次以“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主題為載體出發的,去功能化、去形式化的嘗試。“看得見風景的房間”,首先可以看做是對于某一段體驗的概括,通過對“看”“得見”“風景”“房間”等內容進行解析,帶領讀者去領悟人、空間、環境之間的關系。其次,本書探討了建筑設計需要兼具理性和與感性的綜合能力,其中感性能力的培養由于教育方法的不足往往被擱置或者避而不談,本書提倡通過場景營造的方式進行切入,提示學生在日常體驗中刻意進行空間場景感知的自我訓練,通過不斷地開展捕捉、解析、轉譯等訓練以達到銳化專業感知能力的目的。*后,“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作為一種設計態度,提示每一位設計師始終保持對高質量、高品質空間的追求。從訓練內容的角度,感性的事物的確不易講授,但是這不代表其相關的能力培養及其訓練方法不可探討,哪怕這種能力需要學生通過自我修養去提升,教學亦必須積極提示學生刻意訓練,并盡可能提供一些有效訓練的途徑。跳出“知識點”“內容”等既有的講授模式,如何培養學生對設計敏銳的感知能力?這并非某一次孤立訓練的階段性任務,而是貫穿于建筑學教育的長期目標。
場景營造: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目錄
何為基本功 / 002
建筑設計初步教學中的重要性排序 / 002
評價方式的挑戰 / 004
建筑啟蒙教育的具體定位 / 005
02 場景營造之于建筑教育
場景思維與建筑設計 / 018
場景營造與設計類教學 / 020
設計類教學中的主題式命題 / 023
場景中的空間意識 / 024
建立自我與突破自我 / 027
內容適配 / 028
03 場景營造主題: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看 / 030
得見 / 032
風景 / 039
房間 / 045
場景中的空間 / 049
場景中的時間 / 055
場景中的邊界 / 057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場景解析示例 / 065
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作為一種設計態度 / 070
04 場景營造的教學模式探索
意象的凝練 / 076
場景的解析 / 092
物象的轉化 / 136
對“評價”的設計 / 162
05 教學實踐案例: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教學實踐的任務要求 / 170
教學實踐案例展示 / 172
06 場景思維在建筑設計初步課程中的貫穿
認知啟蒙系列 / 219
設計啟蒙系列 / 229
后記
學會熱愛 / 231
這里只是起點 / 235
場景營造: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節選
場景營造之于建筑教育 場景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具體內涵有所差異,*初主要在電影、戲劇、話劇等領域使用,后延伸至商業策劃、網絡傳媒等更加廣泛的領域,其共同特點是圍繞具體目的進行設定。拉普卜特等學者將其定位為對行為具有引導作用的空間要素的組合,而丹尼爾 · 希爾和特里 · 克拉克則將其定義為一個地方的整體文化風格或美學的特征,是多種 特征的組合。在建筑學、風景園林等專業中,場景則超越 了上述概念,可以是設計高度控制之下的場景,亦可以是 自組織而形成的偶然景象;一方面取決于自上而下的設計, 另一方面源于自下而上的生活。很多設計的空間并沒有出 現預期的場景,因此場景是不可以被設計的,它只能自然 而然地發生。需要注意的是,空間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它 能夠承載、容納多種多樣的場景,當某一個場景沒有發生 時,這并不足為奇,反之,如果*初的設計沒有預留相應 的支持性條件,它便沒有了發生的可能性,因此設計提供 的是場景發生的“可能性”,而非“絕對性”。整體而言, 建筑學語境中的場景關注的是人與物質世界共同組成的場 景,其存在的意義不是“展示”,而是“體驗”,其中包含了更多的互動、參與。 場景的來源包括現實場景(例如建筑場景、生活場景、行為場景等)和虛擬場景(例如文學場景、電影場景、游戲場景等),不同類型的場景信息被感知的方式不同。現實場景指存在于物質世界 中的客觀存在,往往是以全信息的方式存在,人在現實場景中的體驗結果與個人關注的內容密切相關,如果要進行表現,現實場景是需要被精簡提煉的。文學場景是依托文字這樣一種抽象的符號和讀者自身經驗所形成的意象之中的場景。我們在閱讀時,腦海里會不由得出現許多逼真的場景,這其實是調動自己過去無數體驗的再構建。對于同樣一段文字,個體所調動的記憶存在差異,因此不同讀者腦海中的場景形象并不完全相同。電影場景以圖像化的方式輸出,觀者接收到的圖像化信息相差無幾,是被提煉后的 信息再現。這里不妨運用比較法來分析建筑場景與電影場景、話劇場景間的差異。 建筑場景與以電影藝術為代表的二維藝術場景相比,二者在敘事及信息抽象提取、篩選、再表達等方面有諸多相互借鑒之處,但*大的區別可以概括為兩點。其一,建筑場景通常借物質的、抽象的 特征來傳遞空間的感受和信息,這是建筑區別于文學、話劇、電影等具體藝術類型的典型特征。這些抽象的信息以抽象的整體性特征影響著“使用者”。其二,對真實空間的體驗,二維藝術表現出的是視覺模擬下的虛擬空間,但對于建筑場景的真實空間感的把握還需進一步深入體會和思考。話劇是在一個背景化的場景里強行用語言或肢體方式進行表現,其場景服務于“被觀賞”的目的,在空間層次、場景要素等方面經常采用夸張的手法,場景本身不具有真實的體驗感,看似三維,實則只是升級版的背景,往往帶有強烈的具象特征、符號化特征以及要素堆疊特征,將所要傳遞的場景信息以非常直白的方式進行表達,而這些恰恰是在建筑學的場景營造訓練中較為忌諱的。相比之下,建筑場景服務于“被體驗”的目的,這一點與話 劇布景嚴格區分。在建筑場景中,場景要素以沉默的方式進行敘事,通過場景的提示,無論是身處其中的參與者還是置身事外的觀賞者,均通過場景“提供”的暗示激發聯想、引起共鳴。 以懸念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影片《后窗》為例。全片只有兩類場景——窗外和窗內,卻涉及十多個人物及多條故事線,讓觀者看完影片之后仍然心有余悸。電影場景的信息傳達邏輯嚴密,通過鏡頭用簡單的方法講述復雜的故事,而不是靠拍攝干巴巴的人物對話。在開場的兩分鐘里,角色沒有任何一句臺詞,通過鏡頭已交代了大量的背景信息。開場**個鏡頭,觀眾便清楚地了解到故事的整體環境。鏡頭呈現了睡在陽臺上的男主角臉上的大量汗水、溫度計顯示 90 多華氏度(天氣非常炎熱)、男主角腿上的石膏(受傷無法行走)、桌上擺放的攝影工具和相片、未沖洗的負片和雜志正片(攝影記者的身份、愛冒險的性格)……這種性格的男主角,卻因受傷在家靜養,無聊寂寞下,只好通過觀察窗外來解悶,這為 后面發生的一系列驚險故事鋪設了前提條件。男主角通過窗戶觀察到的“風景”,是鄰居們一個個如連續劇般的小故事。一個“窗口”就是一條故事線。導演用巧妙的主客觀鏡頭的切換,制造了一種“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的奇妙感覺。在不知不覺間,觀眾也開始對“鄰居們”的生活好奇了起來,想和男主角一起通過“鏡頭線索”尋找真相。不難看出,電影中的場景是作為背景出現的,并不需要研究場景空間的真實感,然而真實的空間感恰恰是建筑的靈魂所在。換句話說,真實空間是建筑設計研究的主體,而在電影中只是起襯托作用的背景。與此類似,話劇場景雖是三維實景,仍然與建筑真實場景有所不同。話劇場景是高度抽象凝練、服務于舞臺效果的場景,觀賞角度也相對固定,看似三維,實則在本質上仍只是二維。
場景營造: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作者簡介
白曉霞,博士,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專業,美國Texas A&M大學訪問學者,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現任教于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主持*及省部級基金項目多項,主要研究方向為建筑教育、教育建筑、醫療健康建筑。 徐怡靜,碩士,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專業,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訪問學者,現任教于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筑系。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設計、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設計初步教育。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