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回家 14年又57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6709
- 條形碼:9787521746709 ; 978-7-5217-467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回家 14年又57天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12歲以上這本書的描寫不僅是特寫鏡頭的方式,也有將個體故事放到更為宏大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的遠景描寫,能讓我們看到司法制度在時代中數次變革的步伐。
回家 14年又57天 內容簡介
2021年這個春節,對于孫海洋一家來說,才算是真正的新年。2007年至2021年,14年又57天的尋找,30多個城市的奔波,5172個日夜的守望,孫海洋終于找到了兒子并帶他回家,一家人整整齊齊,圓圓滿滿,這是真正的小團圓。 孫海洋的半輩子都在奔跑:15歲開始,他陸續在武漢、三峽、永順和深圳為了生計東奔西跑;33歲,兒子失蹤后,他背著一個裝滿資料的舊書包繼續奔跑;47歲,他終于在警方的幫助下找到了孩子,但是他依然在奔跑…… 在“結局”之外,希望此書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仍舊在路上前行的尋找者,關注到國家和社會層面在司法變革之上所不斷做出的努力。無窮的遠方和無數的人都與我們相關,這個世界也值得我們鼓起勇氣堅持對希望的追尋。
回家 14年又57天 目錄
15歲出門遠行
她相信,我也相信
我要我媽媽吃的魚
追、追、追
懸賞二十萬尋兒子店
我怕連騙子都不騙我
60 萬粒灰塵
夢
命運的囚徒
烈火
如果“當時”有他在就好了
《打開你的心結》
救救孩子
起風了
《親愛的》
門縫里的孩子
席地而坐的人
第14年又57天
第二次“生離”
親愛的孫卓,我們回家
但悲不見小劍峰
在“結局”之外
后記
回家 14年又57天 節選
“不記得我了嗎?” “不記得了。” “不記得媽媽了嗎?” “不記得了。” “也不記得姐姐了嗎?你還有一個姐姐。” “不記得了。” 他坐在沙發上,戴著口罩,低著頭,垂著眼沉默不語。他身形清瘦,弓著背撐起寬松的衣服。他這樣的樣子對我來說非常陌生,讓我有些不敢相信。我記憶中的孩子肉嘟嘟的,身體結實,精力旺盛,還是個“孩子王”。我又伸手去揭他臉上的口罩,想看看他的臉。 四英拉著他的手哭泣不止,說:“你輕點兒,別嚇到他了。別嚇到孩子。” 可我只顧著觀察孫卓的臉蛋兒。幾個月前我曾在樊勁松拿出來的照片上見過這張臉,當時我完全沒有認出來。等到他坐在我面前,我才發現他明明就跟小時候長得一樣。單眼皮,水滴鼻,嘴唇和孫悅、孫輝的一樣飽滿而微微噘起。他臉上的嬰兒肥甚至都沒有消失,臉頰的肉感和小時候也一模一樣。他沒有變,只是在我不知道的地方長大了。 一時間,我有好多故事想講,有好多話想告訴他,卻沒能張口。 我想說上一次見面,你還只有一丁點兒大,跑起來一顛一顛的。那個時候我才 33 歲,走起路來都帶風。 可是一種巖石般的陌生感擋在我們中間,既冷又硬。我們對彼此一無所知。 “……你到底在哪里啊?” “在陽谷。” 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我曾幾度去過聊城,那是一步之遙。 “在農村里啊?” 他點了點頭。 我想裝作滿不在乎的樣子,但是我失敗了。 “你的爸爸、媽媽,有沒有打你啊?”我很自然地說出了“你的爸爸、媽媽”。 “沒有,他們對我很好。” 我不放心,又把他的袖子擼起來,檢查他身上有沒有什么傷痕。他可能覺得我的舉動很奇怪,但他不知道 14 年來我都是枕著許多恐怖的想象入睡的。 到這個時候,我才感到一切都放下了,再也沒有什么東西能真正傷害到我了。至少我的孩子是健康、快樂地成長起來的。他什么也不記得,一直把買家當作親生父母,沒有與拐賣相關的創傷記憶。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真實年齡,由于買家登記戶口信息時將他的年齡改小了 2 歲,他也一直以為自己只有 16 歲。或許他的單純就是一種幸運。 認親儀式結束后,我要做的**件事就是給母親打電話,讓孫卓跟奶奶說話。我對父母和妻子終于有了一個交代。我再也不是自己人生的罪人了。 孫悅也從新加坡打來視頻電話。她說“孫卓,我是姐姐……”,然后就張口結舌,癡癡怔愣著,豆大的眼淚就一顆一顆滾下來。 孫卓安慰她說:“別哭啊。”他臉上帶著一點羞赧的、無奈的笑容。那種笑容會讓任何見過他的人相信,這個寡言的孩子內心非常善良。 那一幕讓我感到莫大的幸福。每一刻都比上一刻讓我感到幸福,我開始漸漸相信這一切確實是真的,不是一個過于逼真的夢。 短暫的相處之后,認親現場安排了一頓團圓飯。由于我是做包子生意的,桌上還端了幾籠包子上來,非常貼心。我聽見四英問孫卓:“你們那邊吃不吃包子?” 他說:“吃啊,但是跟這種不太一樣。” 這種差異讓我忽然意識到,我完全不知道認親結束后,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局面。我能依稀感覺到,他對養父母家是有感情的, 沒有什么其他想法。但我明白,這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只要知道他過得好,我就沒有遺憾了。只是父母年事已高,還沒能見到自己的小孫子。 尤其是母親, 14 年來一直在哭天搶地,到處找孫子,身體也每況愈下。我必須讓母親見他 一面。這一點,我想任何有父母的人都能理解。 然而,團圓飯結束后,我發現山東公安廳、聊城公安、陽谷公安和當地派出所的公安人員都開始收拾東西,似乎就準備帶孩子回山東。 從始至終,沒有人跟我坐下來談一談,告訴我是什么安排,也沒有人問過我們的訴求。面對這一幕,我忽然怒火中燒,平靜地問道:“這是怎么回事?這就馬上要把他帶走了嗎?” 他們面面相覷,孫卓也看著我。 “今天就把他帶走,網絡上的聲音,你們頂不住的。”我說。 一個山東的警員開口解釋道:“孩子在讀高中,不要影響他學習。” 我強忍著憤怒,堅定說道:“我必須帶他回湖北看他的爺爺、奶奶。我們坐高鐵,只需要兩天,然后就會送回山東,你們都可以派人跟著我。” 他們似乎是怕我太瘋狂,帶走孩子就不會再還回去了。 什么叫“還回去”?我怎么也想不明白。 氣氛變得劍拔弩張。他們不敢答應,也自知理虧,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表現得很是難辦。這時,深圳公安機關與我熟悉的警官勸和說:“孫海洋不會亂來的,這樣吧,我們征求孫卓的意見, 好不好?” 所有人都望向那個沉默的少年。 孫卓沒怎么猶豫,慢慢說道:“爺爺、奶奶也找了我很多年,我確實應該回去給爺爺、奶奶一個交代。” 這下所有人都沒話說了。 當晚,我帶孫卓到深圳的飯店和親戚們吃飯。他的姑媽、表姐、三姨都激動得直掉眼淚,拉著他左看右看,嘮嘮叨叨地講起他小時候的故事。孫卓一直都是笑瞇瞇的,對大家的喜愛,很是不好意思。 我們正說著話,孫輝來了。孫輝剛 9 歲,在我眼里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平時也是出了名的調皮搗蛋。當時他手里提著一個紅色塑料袋,臉上一點兒笑容都沒有,異常嚴肅地走到孫卓面前,把他給抱住了。 在場的大人們都感慨不已,被一種奇異的柔軟擊中了。 孫輝抱了很久很久,我們說:“好了,好了。”他不肯放開。 我們輕輕拽他的衣袖,他還不肯放開。 他牙關緊閉,一聲不吭,你很難在孩子臉上見到這樣沉重的神色。 前幾年,我經常在家里低頭搗鼓尋子資料,有時候是拿著手機在查詢信息,孫輝要我陪他玩,我就說“我有事”。 孫輝不知道大人的事要在手機上辦,認為我在玩,氣呼呼地問我:“你有什么事啊?” 我說:“我要找你的哥哥啊。” 他就不說話了,自己和自己玩。 我都擔憂孫輝會不會在內心深處悄悄討厭這個未曾謀面的哥哥。哥哥占據了他的名字,又占據了他的爸爸和媽媽。可是那天晚上,孫輝抱著初次見面的哥哥好久好久,久得有人又開始哭了,他才放開了一點兒,接著把手里的塑料袋遞給孫卓,意思是給他的禮物。 他還是不說話,繃著一張小臉。袋子里裝著飲料和零食,都是他平時愛吃的。 夜里,孫卓和孫輝睡在一個房間里,我睡在隔壁。那是我一生中*踏實的一個晚上。 ……… 12 月 7 日一早,我們乘高鐵去往岳陽,岳陽站是距離監利縣*近的高鐵站。彭高峰也與我們同行。在路上,我看到孫卓認親前接受采訪時表示:親生父母和養父母沒有誰輕誰重,對親生父母有點慚愧,因為將來會回到養父母身邊生活。 這番話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記者追著問,我便回應說:“我們會尊重孩子的決定。” 回鄉途中,彭高峰一直在跟孫卓講我尋找他的故事。孫卓沉默著,頭也越埋越低。我知道高峰是希望孫卓能夠改變主意,但是任誰也沒辦法一下子想清楚。在我們的視角,我們是受害者。可是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這些變故太沉重了。 就像他說的,他在山東生活了 14 年,可是他也以為自己只有16 歲。那里有他的全部記憶,是他所認識的整個世界。 我說:“不要說了,不要說了,已經很好了。快點回去讓爺爺、奶奶看看就好了。” 這太沉重了,我不想看到他彎著背、垂著眼,很為難和愧疚的樣子。孩子什么都沒有做錯,又何必讓他來承擔這些壓力?這顆苦果,怎么也輪不到他來咀嚼。 我真的是這樣想的。 在路上,大哥和村書記都打來電話,急著問我:“怎么迎接你們啊?弄一些什么橫幅?鞭炮我們已經準備好了!” 我說:“不用迎接,低調就好了。我就是想給爺爺、奶奶看一下他。” 結果出了岳陽火車站,門口已經停了好多輛監利的車,有親朋好友的車、宣傳部的車,還有警車,都是來接我們的。到了監利縣,大福路兩側擺放著足有幾千米長的鞭炮,路上甚至有四條舞龍的隊伍在艱難穿行。一路人山人海,擠滿了鄉鄰和記者,熱鬧極了。我們走在里面就像逆水行舟,難以動彈。這個小縣城已經好多年沒有出現過這么大的場面了。 我把孫卓護在身后,好不容易擠進了家門前的小路,只見兩個老人遠遠地站在門口,正掩面哭泣。母親極清瘦,父親駝著背,不知道已經站在那里伸長脖子望了多久。 我帶孫卓走到老人面前,說:“這是爺爺奶奶。” 孫卓本就比我高一些,又比他們高出好多。他還沒來得及說什么,就被母親大哭著抱在懷里。父親則是默默流淚。 鞭炮聲登時震耳欲聾,混雜著人群的喧嘩、舞龍隊伍的敲鑼 打鼓聲和母親不加壓抑的哭聲。這些聲音讓我恍然想起《親愛的》電影宣傳期間,我在深圳大學的演播室里拿著話筒說:親愛的孫卓,我一定會找到你。當時的掌聲也是這樣震耳欲聾、經久不息。 次日早晨,我們帶孫卓到街上吃早餐,吃的是監利當地特色的面條。我拒絕了所有人的同行邀請,不想再有人在孩子耳邊念叨我是怎么找他的。 我帶他在監利轉了一圈,又帶他去看那幢已經被賣掉了的房子。那是我 1999 年在湖南永順縣做包子賺了一筆錢后,在街上蓋的四層樓房,窗明幾凈。 我告訴他:“你小時候在這里住過。你那個時候很喜歡看《葫蘆娃》,看到葫蘆娃的爺爺被蛇精抓走那一集,還傷心得流淚。” 房子周圍的許多鄰居發現了我們,紛紛跑出來,七嘴八舌地跟孫卓說話。 “你和小時候長得一模一樣!” “你小時候我還抱過你,你那個時候好結實。” “你還來我家吃飯了的,每次我都給你喝旺仔牛奶,記不記得?” 孫卓并不記得,只是默默聽著。我只希望他能看到自己曾經生活的痕跡,感覺到他曾經真實地屬于這個地方。 或許是這里的氣氛太過熱情,孫卓有些沉不住氣了,問我:“爸爸,我們什么時候走?” 我說:“吃完午飯就走。” 他喊我們“爸爸”“媽媽”。這讓我心里發酸。 14 年前,有兩個陌生人讓他喊爸爸、媽媽,他喊了。 14 年后,又有兩個陌生人 是他的爸爸、媽媽,他又喊了。 他的人生無疑是被割裂的。他消化了上一次,趁著年紀小,把那些事兒全都忘光了,可他又該怎么消化這一次? ………… 從湖北監利縣到山東陽谷縣約 860 千米。這是我時隔 14 年,**次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學的距離。 平日在家,我是個寡言少語的人,但這一路,我一直在跟他聊天。他暈車,迷迷糊糊地聽著,很少應答。見他一點兒活力也沒有,身體素質似乎也不好,我難受極了。 途中,他接了一個電話,是他的一位小學老師打來的。他乖巧地應著,掛了電話后告訴我們,這位老師一直對他很好。老師建議他回到深圳。 我清楚當時外界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我決定親自開車送孫卓回山東,這一反常舉動引起了輿論嘩然。很多人都是看著我一路走來的,都不愿意接受這樣的結果。公眾出離憤怒,要么責罵人販子,要么責罵買家,甚至還有不少人責怪孩子不懂事。 可對于第二次“生離”,我的心異常平靜。在這場悲劇的送行中,我沒錯,公眾沒有錯,孫卓也沒有錯,錯的只有釀成這一切的犯罪分子。我不敢觸動其他,只有抓緊時間和他說話。 “你有一輛玩具摩托車,你 3 歲的時候開著摩托車在村子里到處跑,特別拉風! ………… “有一次我們走在路上,你看到街邊擺攤的人在賣玩具恐龍, 就要我買。爸爸那個時候沒錢啊,不給你買。你上去拎起一只恐龍就把它給砸爛了。*后爸爸只好掏錢把那只摔壞了的恐龍買下來。好大的脾氣哦。 ………… “有一段時間,我們在深圳開水果店,店里面擺著各種水果,西瓜、葡萄、荔枝……什么都有。你在店里偷了幾個山竹,塞在衣服里跑出去分給小朋友吃。把山竹發給大家之后,其中一個小朋友開玩笑說:‘你媽媽好傻哦,山竹少了都不知道。’你一聽,當場就飛起一腳,把你的小伙伴踹翻在地上,瞪著眼睛罵他:‘你才傻!’ ………… “你的姐姐在新加坡讀研究生。她也很想你,等她畢業回國了,肯定也要去看你。到時候我再把她也送來山東找你,好不好?” ………… 他眼睛半睜半閉,始終沒有應答,只靜靜望著窗外。夕陽低垂天際,公路在他的瞳仁里勻速飛馳,一寸一寸,無窮無盡地倒退。落日余暉越來越暗淡,極不情愿地慢慢墜到地平線之下,直到*后一線光亮燃盡,遠方的天空呈現出一種灰燼般的薄明。*后,整個天幕都在他的眼睛里黑透了。 這 860 千米的距離太短太短,只說了幾句話的功夫,竟然就走完了。車停在學校門口時,已是凌晨 2 點。夜深人靜,整個學校都在沉睡之中。 他正準備下車,我終于開口問道:“你現在到底是怎么想的? 深圳和陽谷……” 好一會兒,他默不作聲地思索、猶豫。四英緊張地望著他,兩手攥得暗暗發顫。 直到問出這句話,我才**次感到一種深切的悲哀。那種打碎了的東西永遠也無法復原 的遺憾襲擊了我。我以為只要不承認自己有什么愿望,它就沒有機會落空。只要我不說出來,我就不會感到如此狼狽,如此無能為力。 可是我必須揭穿自己,那是我僅剩的力量所能做的唯一的事。那是我心里仍然在燃燒的*后一簇火焰。
回家 14年又57天 作者簡介
本書執筆人,1998年生于湖北,畢業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2007年弟弟孫卓被拐后,父親的尋子經歷從此填滿了她的成長過程。她是故事的親歷者、旁觀者。2021年一家團聚后,她也成為一名講述者。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