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漢語兒童語言障礙精準篩查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2737
- 條形碼:9787030722737 ; 978-7-03-07227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語兒童語言障礙精準篩查 本書特色
對我國兒童語言障礙的早期評估提出了可供借鑒的策略、建議和操作程序,為相關科研和實踐從業人員提供了充足的知識背景和技術支撐,提高我國兒童語言障礙干預的效果,降低社會成本。
漢語兒童語言障礙精準篩查 內容簡介
語言障礙是兒童*常見的發展性障礙,兒童語言障礙服務的關鍵環節是精準篩查。本書基于漢語語言特征和漢語兒童語言習得規律,綜合采納語言學、神經科學、數據科學、醫學、心理學等學科研究方法和技術,開拓多種創新性、綜合性兒童語言發展的評估方案;在概述漢語兒童語言發展和語言障礙的基礎上,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介紹了兒童語言障礙精準評估的方法和技術路線。 本書為相關科研和實踐從業人員提供充足的知識背景和技術支撐,適合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康復醫學、心理學等學科的高等教育學習者,也適合面向漢語母語兒童提供語言發展評估和語言障礙篩查和矯治的從業人員,如醫療機構語言康復治療師、特殊教育機構語言訓練師、一般社會幼兒園及中小學教師等。
漢語兒童語言障礙精準篩查 目錄
**章兒童語言發展概述 1
**節兒童語言習得基礎 1
第二節語言習得與大腦發育 11
第三節如何觀察兒童語言 22
第四節漢語兒童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 30
第五節漢語兒童語言發育進程的評估方法 42
第二章兒童語言障礙概述 52
**節兒童語言障礙的界定與分類 52
第二節兒童語言障礙的相關疾病 59
第三節兒童語言障礙的篩查 70
第四節兒童語言障礙的矯正 78
第三章漢語兒童聽理解障礙的篩查 90
**節漢語語音學基礎 90
第二節聽理解障礙的成因和表現 104
第三節漢語兒童聽理解障礙的評估方法 111
第四節基于眼動技術的漢語兒童聽理解障礙篩查 121
第五節基于高密度頭皮腦電技術的漢語兒童聽理解障礙篩查 127
第六節基于近紅外腦成像技術的漢語兒童聽理解障礙篩查 137
第四章漢語兒童表達障礙的篩查 151
**節兒童言語表達機制和障礙成因 151
第二節兒童全面表達行為引導范式 164
第三節兒童多模態表達數據采集和分析方法 172
第四節漢語兒童構音障礙評估量表 182
第五節基于神經探測技術的兒童表達障礙精準篩查 185
第五章漢語兒童閱讀障礙的篩查 192
**節漢字的文字學特征 192
第二節漢字的認知神經機制 200
第三節閱讀障礙的成因和分類 209
第四節分階段兒童漢字閱讀障礙篩查量表 216
第五節基于眼動追蹤技術和機器學習的漢語兒童閱讀障礙篩查 228
第六章兒童漢字書寫障礙的篩查 236
**節漢字書寫的特征和神經機制 236
第二節書寫障礙的成因和分類 247
第三節漢語兒童書寫能力測試系統 252
第四節基于神經探測技術的兒童書寫障礙篩查方案 262
參考文獻 273
漢語兒童語言障礙精準篩查 節選
**章 兒童語言發展概述 語言是人類在人生的昀初幾年獲得的一項重要技能。兒童往往能在日常生活中快速、高效地習得**語言,因而似乎所有人都具備語言習得的能力。那么兒童語言的發展有何規律?語言和大腦的關系是什么?該如何觀察兒童語言、獲取兒童語言數據?又如何評估漢語母語兒童(以下簡稱“漢語兒童”)的語言發育進程?本章將圍繞兒童語言習得的理論基礎展開,對兒童語言發展的規律、語言數據的獲取與評估方法進行介紹。 **節 兒童語言習得基礎 一、兒童語言習得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語言 語言( language)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紐帶,也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個重要能力。語言是一種人類用來交流的、具有任意性的語音符號系統。盡管不同的語言學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語言有不同的界定,我們依然可以歸納出語言的幾個基本特點。 1. 從結構屬性上看,語言是一個嚴密的符號系統,具有任意性和規約性 任何語言都是由語音、語義、詞匯、語法構成的規則系統,亦可稱為音義結合的系統。作為符號,一方面,語言具有任意性,語言符號的形式與意義沒有天然的聯系,例如,我們無法解釋為什么一條小狗的英文讀作 a/d.ɡ/,而一本書則讀作 a/b.k/。另一方面,語言又具有規約性,即語言的形式與意義的聯系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語言學習者不能任意否認和改變這種規則。 2. 從功能屬性上看,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產物 語言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人類借助語言進行信息傳達、思想交流與人際互動。盡管一些社會性的動物如大猩猩、鯨魚發展出模擬學習新聲音的能力,并借此進行一定程度的交際,然而這不等同于掌握語言。這些動物的交際能力非常受限,更重要的是它們并不能自發地、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符號來表達多種多樣的思想。 3. 從神經生理基礎上看,語言以人類的大腦為基礎 人類獨*的語言能力依賴于人類大腦的特殊結構與功能。傳統研究發現語言的接收、理解、加工、儲存、表達等功能總體呈現出大腦左半球偏側化特性,但是現代腦科學研究又證明了右半球與語言的韻律、語調、情感表達有關,所以大腦的正常發育對人的語言能力發展至關重要。關于語言習得與大腦發育的關系詳見本章第二節。 因此,語言可以說是人類特有的、用于交流的符號工具。按照結構主義語言學家費爾迪南 德 索緒爾( 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觀點,“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一個分類的原則”(索緒爾,1980)。換言之,語言是宏觀性、社會性的,不能和具體的、個人的言語(parole)混淆在一起,研究語言需要系統性地把握語言系統的規律和特征。 (二)語言的表現形式 語言的表現形式可分為口語( spoken language)、書面語( written language)和手語(sign language)三種。 (1)口語:口語是指以聽覺渠道建立的語言系統,通俗一點可叫作“說話”。 語言的口頭形態是任何語言的唯一天然物質基礎。我們談論兒童語言習得,一般兒童在幼年時期主要習得的就是口語。口語以具體的交際情境為背景,可以通過語音直接地表達思想、態度和情感,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 (2)書面語:書面語是記錄口語的視覺符號,以文字為形態。 語言的書面形態并不是所有語言都具備的,只有比較發達的語言在創立自己的文字語言后才有書面語。但書面語不像口語那樣依賴時空環境,其視覺編碼比較容易保存和傳播。學習書面語通常涉及閱讀和書寫表達兩個層面。相較于口語,書面語更不易掌握,一般兒童在入學識字后才開始正式學習書面語,而文盲或一些文化程度較低的人則可能難以掌握和使用書面語系統。圖 1-1展示了早期漢字的不同形態。 圖 1-1 早期漢字的不同形態舉例(裘錫圭,2013) (3)手語:手語是指利用手勢、身體動作和面部表情進行交流的表達系統,是聽覺障礙人群使用的特殊語言。手語的表達方法多種多樣,昀常用的方法是比畫和指點,通過手勢將物體的典型局部特征表現出來。手語作為一種無聲語言,由位置、手形、方向、動作四個成分構成,具有具體、直觀、形象的特點,對語法成分的順序有特定規則(例如,一般賓語在前、謂語在后,否定手勢放在被否定對象之后,等等)。但手語的表現內容是存在局限的,僅能滿足聽障患者的基本表達需要。各個國家、地區使用的手語不同,例如,圖 1-2展現了世界各國在表達“什么”( what)時的手語動作。 圖 1-2 世界各國在表達“什么”(what)時的手語動作 (伊藤正雄、竹村茂,1991) 本書在討論兒童語言障礙時,重點關注兒童在聽、說、讀、寫四大方面的障礙,并在此基礎上介紹兒童語言障礙的篩查方法。 (三)什么是兒童語言習得 著名的語言學家諾姆 喬姆斯基(Noam Chomsky)認為人類的語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事實上,不管語言之間多么千差萬別,任何一個健康人類幼兒都能在人生的昀初幾年習得任何一種母語。所以在喬姆斯基(Chomsky, 1972)看來,“當我們學習人類語言時,我們正在接近一種稱為‘人類的本質(human essence)’的東西”。換言之,具備掌握語言的能力才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的本質屬性。盡管這一觀點可能存在爭議,但人類如何熟練掌握一門語言,尤其是兒童如何習得自己的母語,是語言學、人類學、生物進化學等多個學科的重要研究議題。 在正常情況下,兒童在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接觸語言。父母溫聲細語地對他說話,在他面前互相交流,事實上他們的父母往往也并不了解語言的語音、形態、句法和語義規則。但兒童就像天生的優秀語言學家,倘若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正常地接觸語言,他們并不需要刻意的語言教學指導,就能從外界龐雜的信息中找出語言規則,不自覺地順利地學會說話。 由此可見,兒童語言習得是在合適的環境下自然發生的,是兒童自然發展的結果,正如兒童在合適的條件和環境刺激下身體發育和成熟一樣。掌握**語言和掌握第二語言的機制有很大不同:兒童**語言是在語言運用中自然而然獲得的,而第二語言則更需要主動地有意識地學習,且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往往不如**語言。一般情況下,人們掌握的**語言就是母語。因此在本書中,我們僅討論兒童母語的發展及發展過程中的語言障礙問題,在使用“語言學習”一詞時實際上說的是“語言習得”,或稱“語言發展”,這指的都是同一個概念。 開展兒童語言學研究,首先要充分觀察、了解、描述兒童的語言發展過程,探究兒童語言發展的一般規律。其次要重點關注那些非典型的兒童語言發展,通過語言能力測評、語言障礙篩查手段對兒童的語言發展進行精準評估,相關研究成果不僅能驗證、完善已有的語言學理論,還能在兒童教育、語言康復等領域得到實際應用。 二、兒童語言習得機制的四大假說 對于兒童語言習得機制,研究者們的觀點并不統一,大致可分為經驗論、先驗論、認知論、功能論四種。 (一)經驗論:后天行為主義說 經驗論關注語言環境的作用,其代表是行為主義理論,該理論盛行于 20世紀上半葉,代表人物為約翰 布魯德斯 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伯爾赫斯 弗雷德里克 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等。傳統行為主義者認為兒童習得的是語言行為(behaviour)而非語言能力( competence)。語言學習只不過是在一定環境刺激條件下,通過不斷模仿、強化掌握語言規律的過程。1930年,華生在《行為主義》(Behaviorism)一書中認為語言“雖然是很復雜的,然在它剛開始發生的時候,它其實是一種很簡單的行為。實際上,也可以說它是一種玩耍的習慣”。 行為主義昀有影響力的理論是斯金納的強化說。強化說以刺激—反應論和模仿說為基礎,認為強化是兒童習得語言的關鍵因素,兒童正是通過不斷的強化學會語言。兒童通過模仿成人的語言,表現出與成人相似的行為模式,此時兒童往往得到父母的強化反應——獎勵機制,于是兒童的語言行為就越來越接近成人。因此,行為主義者強調環境刺激、模仿強化等后天因素在兒童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作用,而將兒童自身視作環境的“有趣的旁觀者”(Skinner,1957)。換言之,兒童在語言行為的發展中沒有任何主動性角色。 (二)先驗論:先天語言能力說 與經驗論針鋒相對的是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先驗論,該理論在 20世紀 60年代提出。先驗論以具有先天語言普遍性的語言規則系統來解釋兒童語言習得過程,認為語言習得是一種本能和自然的過程。喬姆斯基提出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內部的語言習得機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LAD就像存在于人類大腦某處的一個想象中的黑匣子,具有人類語言普遍具有的特性。因此,語言能力通過生物基因遺傳先天地存在于健康的個體的大腦中,正常兒童生下來就掌握一些被人類語言所共享的普遍規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