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三國史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84390
- 條形碼:9787568084390 ; 978-7-5680-843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國史話 本書特色
▼《三國史話》是呂思勉先生比較特別的一部文史普及讀物,有故事,更有深度。 本書是呂思勉先生寫給大眾的三國歷史普及讀物。有別于三國說書、演義的文學再創造,呂先生以史學家通貫的眼光、扎實的史料研究,用通俗的筆調,在有限的篇幅內敘述了三國歷史的基本問題。通過史料的整理、引用、考訂,對三國的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做了深入的辨析,提出了極多有價值的見解。正因如此,本書得到了眾多史學名家的推薦,成為易中天品三國的資料來源。 ▼本版在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張耕華教授的指導下,增補了文本內容,導讀,以及插圖和手稿。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張耕華長期致力于呂思勉遺著的整理工作,對呂思勉著作有極深的研究。本版印制,張耕華教授增補了篇章,并撰寫導讀,引導讀者了解、閱讀本書,領悟歷史和文本本身的精妙。張耕華教授。還提供了呂思勉先生各時期的照片、手稿,此次出版一并付印,留給讀者緬懷先生,和感受先生嚴謹的寫作、治學精神。 ▼精裝印制,設計大氣典雅,采用大開本大字體,既可親子護眼閱讀,又有收藏價值。 呂思勉著作受制于體量龐大,市面上多采用小開本小字號設計以節約成本。本書采用大開本大字體設計,極大提高了閱讀舒適度,既不傷眼,還可隨書記錄筆記,且適合親子閱讀。同時精裝印制,設計大氣典雅,極有收藏價值。
三國史話 內容簡介
本書是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比較特別的一部文史普及讀物。呂先生用通俗易懂的筆調講述了讀者熟悉的三國故事。通過史料的整理、引用、考訂等,區分了真實的三國與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中的三國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不僅糾正了漢末三國的歷史謬誤,還對關鍵性的歷史事件作了精到的分析,并借助史事闡發事理。本書行文親切樸實,頗為口語化,卻又不失嚴謹。書中引用了大量可信的證據,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引人入勝。本版在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張耕華教授的指導下,增補了文本內容,導讀。既完善了文本內容,同時指導讀者閱讀,領悟歷史和文本本身的精妙。張耕華教授還為本書出版提供了諸多呂先生的照片和手稿,此次出版一并付印,留給讀者緬懷和感受先生嚴謹的治學精神。
三國史話 目錄
楔子
宦官
外戚
黃巾
歷史和文學
后漢的地理
董卓的擾亂
曹操是怎樣強起來的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袁紹和曹操的戰爭
赤壁之戰的真相
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
替魏武帝辯誣
從曹操到司馬懿
替魏延辯誣
姜維和鐘會
南京為什么成為六朝朱明的舊都
司馬懿如何人
司馬氏之興亡
晉代豪門斗富
附錄
后漢的滅亡和三國
袁曹成敗
論魏武帝
使臣圖自利
曹嵩之死
諸葛亮南征考
諸葛亮隨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別治生
獎率三軍,臣職是當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馬鈞
關羽欲殺曹公
李邈
姜維不速救成都
孫氏父子輕佻
孫策欲襲許
邊章、韓遂
張純之叛
君與王之別
才不中器
屯田之弊
罷社
吞泥
三國之校事
山越
三國史話 節選
斜陽古柳趙家莊, 負鼓盲翁正作場。 死后是非誰管得? 滿村聽說蔡中郎。 這是宋朝陸放翁先生的詩,所說的,便是現在的說書。說書雖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后來,將說書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潤飾以供眾覽,就成為現在的平話了。平話俗稱小說,亦謂之閑書,雖然是用以消閑的,然而人們的知識得自此中的,實在不少。 現在中國的書籍,行銷*廣的,是《三國演義》。據書業中人說:他的銷數,年年是各種書籍中的**。這部書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學意味,如赤壁之戰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卻全是質實的記事,簡直和正書差不多。這就顯見得其前身系說書的底本。說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說得少的地方,卻依然如故。 我在學校中教授歷史多年。當學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來會考時看過的歷史試卷不少。有些成績低劣的,真“不知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問及三國史事,卻很少荒謬絕倫的。這無疑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他們未必個個人自己讀,然而這種知識,在社會上普遍了,人們得著的機會就多,遠較學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閱讀為有力。這可見通俗教育和社會關系的密切。 老先生們估量人們知識的深淺,往往以知道、記得的事情多少為標準。講歷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無意義的事實,知道了,記得了,有什么用處呢?尤其是觀點誤謬的,知道了,記得了,不徒無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論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為歷史上的事實,所傳的,總不過一個外形,有時連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們根據事理去推測它、考證它、解釋它。觀點一誤,就如戴黃眼鏡的,看一切物皆黃,戴綠眼鏡的,看一切物皆綠了。我們在社會上,遇見一個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卻誤把惡意猜測他,就會覺得處處可疑;明明是壞的,卻誤當他好的,也會覺得他誠實可靠。歷史上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前論史的人,多說史事是前車之鑒。其意以為一件事辦好了,我們就當取以為法,摹仿他;一件事辦壞了,我們就當引以為戒,不可再蹈其覆轍。這話很易為人們所贊許,其實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們所謂相同,都不過察之不精,誤以不同為同罷了。事情既實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對付?別的事情姑弗論,在歐人東來之初,我們所以對付他的,何嘗不根據舊有的知識?所謂舊有的知識,何嘗不是從歷史經驗而來?其結果卻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實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識,總是他所知道的、記得的事情鑄造成功的。知道的、記得的事情一誤謬,其知識自然隨之而誤謬了。所以我們現在研究歷史,倒還不重在知道的、記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講論,要容易明白些,有興味些。 三國時代,既然是人們所*熟悉的,就此加以講論,自然*為相宜。所以我想就這一段史事,略加說述,或者糾正從前的誤謬,或者陳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學問的荒疏,見解的淺陋,自不免為大方所笑,我只是一點拋磚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們能注意到這一方面的漸多,亦希望人們就我所說的賜與教正。
三國史話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江蘇常州人,中國現代史學家、國學大師,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譽為“開通史著述新紀元”的歷史學家,其治史“博通各時代,周贍各領域”,與錢穆、陳垣、陳寅恪并稱為現代中國“史學四大家”。 導讀介紹: 張耕華,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史學理論、史學史和中國古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又致力于呂思勉遺著的整理工作,已整理出版呂思勉文集十余種。著有《史學大師:呂思勉》、《歷史學的真相》等書。
- >
隨園食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