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村鎮聚落公共空間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275526
- 條形碼:9787112275526 ; 978-7-112-2755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村鎮聚落公共空間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豐富翔實的田野調查與大量宗族譜志原始文獻,進行了大量細致而詳細的調研,嘗試從真實的歷史傳統鄉村社會生活入手,還原民國以前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鄉鎮聚落的真實樣貌,解析其公共空間的具體特征和規律,構建歷史上該區域完整的區域公共空間體系。揭示該地區聚落及其公共空間形態與特殊區位地理環境、歷史人文背景之間的關聯,解答該地區得以長久持續地區社會和平穩定的根本原因。義烏江下游流域的聚落空間研究是江南區域性傳統聚落研究的重要一環,有利于金華地區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對于當代浙江中部地區傳統聚落的保護更新及區域鄉村公共空間建設具有指導借鑒意義,也為當代社會主義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可行的科學依據與策略。本書適用于建筑學、城鄉規劃等相關專業的師生、從業者,以及從事聚落、鄉村振興、歷史文化保護等相關專業的人員閱讀參考。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村鎮聚落公共空間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第2章 義烏江下游流域地理文化特征
2.1 浙中腹地的地理環境
2.2 安土重遷的社會文化
2.3 本章小結
第3章 義烏江下游流域聚落演化的歷史沿革
3.1 史前至春秋戰國——上山文化到古越人的繁衍生息
3.2 秦漢時期——漢越雜居開始
3.3 魏晉南北朝——士人避亂而來
3.4 隋唐五代——吳越國富饒安定
3.5 宋元——水利興建,文化薈萃
3.6 明清至民國時期——鼎盛繁榮與戰亂交替
3.7 本章小結
第4章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村鎮聚落總體形態特征
4.1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村鎮聚落的基本特征
4.2 村莊聚落的選址與平面形態
4.3 市鎮聚落的選址與平面形態
4.4 村莊與市鎮之關系
4.5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聚落總體意象特征
4.6 本章小結
第5章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聚落公共空間特征
5.1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聚落公共空間體系的構成
5.2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聚落公共空間體系層級
5.3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聚落公共空間的歷史演進
5.4 與周邊區域傳統聚落公共空間的異同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聚落公共空間的組成部分
6.1 交通空間
6.2 生活空間
6.3 貿易空間
6.4 儀式空間
6.5 娛樂空間
6.6 公共空間界面及要素
6.7 本章小結
第7章 義烏江流域傳統村鎮聚落公共空間個案研究
7.1 山頭下村
7.2 鄭店村
7.3 嶺五村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聚落公共空間的精神文化內涵
8.1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聚落公共空間對歷史社會穩定的貢獻
8.2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聚落公共空間所展現的文化淵源
8.3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聚落公共空間所體現的審美價值
8.4 本章小結
第9章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聚落公共空間保護與改善建議
9.1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聚落公共空間現狀優勢
9.2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聚落公共空間的現狀困境
9.3 建議和舉措
9.4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致謝
義烏江下游流域傳統村鎮聚落公共空間 作者簡介
梁懷月,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學博士,海南大學風景園林系學科發展室主任,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教研室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傳統聚落空間形態、國家公園入口社區等相關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重點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校級科研及教改項目多項,發表論文多篇。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