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陶寺物華——陶寺遺址出土文物類全概覽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8074
- 條形碼:9787030728074 ; 978-7-03-07280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陶寺物華——陶寺遺址出土文物類全概覽 本書特色
堯舜時期重要考古遺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階段性成果
陶寺物華——陶寺遺址出土文物類全概覽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華文明探源及其相關文物保護技術研究(2013~2015)”之“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綜合研究”的課題成果。書中以陶寺遺址出土可移動文物數據庫資料為資源,按照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再按照陶器、玉石(銅器)、骨角蚌漆木器三大類,對精選的293件/組標本進行編排,力圖反映陶寺遺址早、中、晚三期社會生產生活各方面的發展與變化。同時,對重要的器物,力求在附加的說明中,展示**的研究成果與新認識。本書將為有興趣進行陶寺遺址和陶寺文化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學者,提供有用的重要資料。
陶寺物華——陶寺遺址出土文物類全概覽 目錄
弁言
壹 陶寺文化早期文物
一 陶器 ∕ 002
二 玉、石器 ∕ 067
三 骨、蚌、牙、木器 ∕ 100
貳 陶寺文化中期文物
一 陶器 ∕ 116
二 玉、石、銅器 ∕ 141
三 骨、角、蚌、牙器 ∕ 167
四 漆木器 ∕ 172
叁 陶寺文化晚期文物
一 陶器 ∕ 178
二 石器與銅器 ∕ 212
三 骨、蚌器 ∕ 217
后記 ∕ 224
陶寺物華——陶寺遺址出土文物類全概覽 節選
壹 陶寺文化早期文物 一 陶器 陶器是陶寺遺址出土文物的*大宗。陶寺早期陶器分為日用陶器和彩繪陶器,前者以居住址出土為主,墓葬隨葬為輔,但是完整器多為隨葬品;后者以早期王族墓地貴族墓隨葬為主。 陶寺日用陶器以灰陶為主,有很少量的紅褐陶。早中期以夾砂陶為多,泥質陶略少。紋飾以繩紋為主,籃紋占有一定比例,素面陶器數量也較大,方格紋較少。陶器的個別把手上有人或動物形象裝飾,但是制作十分粗糙。早中期手制慢輪修整技術普遍,胎壁偏厚。早期日用陶器組合與彩繪陶器組合略有不同。 1 早期日用陶器組合 為釜灶、圈形灶、缸、斝、扁壺、小口折肩罐、高領罐、單耳罐、淺腹盆、折腹盆、圜腹盆、大口罐、豆、斂口折肩甕、甑、缽組合,還有少量的鼎、觚等。墓葬隨葬陶器中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器類就是陶鼓,居址里發現有陶鼓殘片,但是均屬于中晚期。 陶寺早期陶器中,除了容器外,還包括一定數量的陶質工具與少量的樂器和裝飾物。陶質樂器有陶鼓和“陶鈴”。陶鼓主要出自墓葬,“陶鈴”僅見于居址。所謂“陶鈴”其實本體是不能發聲的,但是可以作為“風鈴”的傘帽保護“風鈴”的繩頭,且可以包裝美化“風鈴”的繩頭。嚴格講,“陶鈴”應歸入陶質建筑裝飾材料范疇。 陶質工具以制陶工具陶墊為主,數量較多且形制多樣。還有一定數量的“陶紡輪”。“陶紡輪”的用途除了作為捻線用具外,可能還有部分用于計數器“陶籌”,與殘破陶片磨制加工的“圓陶片”具同等功能。迷你小陶杯僅見于居址,除了作為“玩具”解釋之外,還有可能與交易記賬的實物立體符號有關。陶陀螺數量很少,小窩頭狀,頂部有插孔,也可做垂球(垂懸)。 2 早期彩繪陶器組合 為龍盤、大口罐、折腹罐、斂口折腹罐、小口折肩罐、細頸圓肩壺、折腹壺、大口折肩尊、瓶、折腹盆、雙腹盆、淺腹盆、豆組合。 彩繪陶器的質地皆為泥質低溫陶,但是器形規整,復雜紋樣者裝飾精美。陶胎灰黑,外施黑衣,多以紅彩為主要圖案,白色補白,石綠色為輔襯或點綴。經科學檢測,彩繪紅色顏料為人工加工過的朱砂,白色為石灰。所有彩繪都是在陶器燒制好之后,再畫上去的。若著力擦涂,紋飾是可以蹭掉的。因此,陶寺的彩繪陶僅能用于隨葬明器,不能用于祭祀實用。 彩繪陶紋樣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簡單的紅色條帶或太陽紋。紅色條帶紋一般飾于豆、大口罐口沿部位,大口罐、小口折肩罐與圓肩壺或罐的頸部。太陽紋一般飾于大口罐肩部,有完整的圓太陽紋,也有半個太陽紋。另一類是復雜的幾何紋,包括窩云紋、紅云紋等,主要飾于折腹盆或深腹盆、折肩壺等。少量為動植物紋,如蟠龍紋。陶質裝飾物包括陶鳥形銎首1 件。 一 陶器 龍盤 M2001∶74 口徑40.9、底徑12.6、通高11.6厘米。 M2001∶74蟠龍龍頭上額頭與下顎皆有角。上額瘤疣后部向后生長一角,下顎后部向后長出一角;龍嘴里的麻黃草從咽部“長”出來。壹陶寺文化早期文物003 龍盤 M3016∶9 口徑36.6、底徑15、通高6.8厘米。 盤口沿以陶衣為地,間斷繪出五至六處紅色條帶。盤底用紅彩涂成圓面,應當象征著下界。盤身內,以陶衣為地色,紅彩繪蟠龍圖案。蟠龍蛇身,尖尾起自下界圓面的外側,龍身向上螺旋盤旋,龍頭止于近盤口處,象征著龍盤旋而上升天,可稱為“登龍”。龍身以陶衣為地色,紅彩間隔描繪“橫焰狀”龍鱗,“焰頭”趨向與龍頭同向,增加了蟠龍螺旋向上的動感。龍頭無角,沒有表現眼睛。龍頭有明顯的額頭,似天鵝頭上的瘤疣狀突起。龍吻上下圓唇,嘴里沒有表現列齒,卻銜一枝松枝樣的仙草,我們認為是麻黃草,象征通神①。 我們進一步分析認為,M3016∶9蟠龍頭部為疣鼻天鵝頭,龍身為赤練蛇的藝術表現。疣鼻天鵝潔白的外觀與優雅的體態,更容易被作為圣潔高貴的道德模范的象征——潔身自好,少言實干,守信忠貞,顧家愛幼。所有這些美德價值觀,都是陶寺文化所秉承和倡導的,所以陶寺的君王,采用了疣鼻天鵝頭的形象。赤練蛇平素蜷曲靜臥,將頭埋在身下,這就是在“韜光養晦”,不惹事。一旦被攻擊或騷擾,則不怕事,奮起反擊;诔嗑毶呱鲜鲆幌盗辛曅蕴卣,陶寺的圣王選擇赤練蛇身作為祖先神帝魂靈回天的龍蹻之身,是其秉持“上政”和“次政”文德之治理念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赤練蛇成為不二之選。 龍盤 M3072∶6 口徑40.7、底徑15、通高9厘米。 M3072∶6蟠龍的形象,顯然是蟠龍形象的另一個版本,出現了眼睛和列齒,長吻也變為尖唇,像鱷魚頭,更顯兇猛。但是蟠龍圖像的核心意義應該沒有根本性的變化。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