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梁曉聲說親情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73815
- 條形碼:9787020173815 ; 978-7-02-01738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梁曉聲說親情 本書特色
散文版《人世間》之親情 《人世間》作者梁曉聲的血脈親情 周秉昆說過一句臺詞:“覺得苦嗎?嚼嚼咽了。”這句臺詞也可以概括我父親的一種性格。——梁曉聲 ※若有人問我*大的愿望是什么?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將我的老母親老父親接到我的身邊來,讓我為他們盡一點兒拳拳人子的孝心。然而我知道,這愿望幾乎等于是一種幻想一個泡影。 ※我對人的同情心*初正是以對母親的同情形成的。我不抱怨我扒過樹皮撿過煤核的童年和少年,因為我曾這樣分擔著貧困對母親的壓迫。并且生活亦給予了我厚重的饋贈——它教導我尊敬母親以及一切以堅忍捧抱住艱辛的生活、絕不因茹苦而撒手的女人… 梁曉聲散文全三冊套裝:《梁曉聲說東北》《梁曉聲說親情》《梁曉聲說人生》 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家梁曉聲的散文版《人世間》 名篇薈萃,全套書匯集梁曉聲全部散文精華 大多數世人活得真是難能可貴!——梁曉聲
梁曉聲說親情 內容簡介
該書是梁曉聲的散文集,以“說親情”為綱,以他的童年回憶、親情記述為主要遴選內容,重點反映梁曉聲對親情的認識。作家對童年生活的詳細描述,對父親、母親和兄弟姐妹親情的描述,對童年伙伴和知青朋友的回憶等等,都具有質樸而打動人心的力量。
梁曉聲說親情 目錄
《梁曉聲說親情》
**輯
“家”對人來說,是和“家鄉”這個詞連在一起的。
父親
母親
《母親》補白
關于母愛
我的父母·我的小學·我的中學
父親的演員生涯
父親的遺物
關于慈母情深
母親養蝸牛
獻給父母的花兒
**支鋼筆
父母是*樸素的人文
第二輯
我教育出怎樣一個人交給社會,那不僅是我對兒子的責任,也是我對社會的責任。
我與兒子
我開始告訴兒子……
體恤兒子
當爸的感覺
半夜解題
兒子“采訪”我
給兒子的留言
“克隆”一個我
“過年”的斷想
論 溫 馨
玻璃匠和他的兒子
瞧,那些父親們
關于“孝”——寫給九十年代的兒女們
論”代溝”
第三輯
六月的夕陽,將溫暖的陽光無償地照在我和我的老哥哥的身上。
兄長
兄長如同“班長”
給哥哥的信
給妹妹的信
在那里是……
關于“家”的絮語
梁曉聲說親情 節選
父 親 關于父親,我寫下這篇忠實的文字,為一個由農民成為工人階級的一員“樹碑立傳”,也為一個兒子保存將來獻給兒子的記憶…… 小時候,父親在我心目中,是嚴厲的一家之主,絕對權威,靠出賣體力供我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懼怕的人。 父親板起臉,母親和我們弟兄四個,就忐忑不安,如對大風暴有感應的鳥兒。 父親難得心里高興,表情開朗。 那時妹妹未降生,爺爺在世,老得無法行動了,整天躺在炕上咳嗽不止,但還很能吃。全家七口人高效率的消化系統,僅靠吮咂一個三級抹灰工的汗水。用母親的話說,全家天天都在“吃”父親。 父親是個剛強的山東漢子,從不抱怨生活,也不嘆氣。父親板著臉任我們“吃”他。父親的生活原則——萬事不求人。鄰居說我們家:“房頂開門,屋地打井。” 我常常祈禱,希望父親也抱怨點什么,也唉聲嘆氣。因為我聽鄰居一位會算命的老太太說過這樣一句話:“人人胸中一口氣。”按照我的天真幼稚的想法,父親如果能唉聲嘆氣,則會少發脾氣了。 父親就是不肯唉聲嘆氣。 這大概是父親的“命”所決定的吧?真很不幸!我替父親感到不幸,也替全家感到不幸。但父親發脾氣的時候,我卻非常能諒解他,甚至同情他。一個人對自己的“命”是沒辦法的。別人對這個人的“命”也是沒辦法的。何況我們天天在“吃”父親,難道還不允許天天被我們“吃”的人對我們發點脾氣嗎? 父親**次對我發脾氣,就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一個慣于欺負弱小的大孩子,用碎玻璃在我剛穿到身上的新衣服背后劃了兩道口子。父親不容我分說,狠狠打了我一記耳光。我沒哭,沒敢哭,卻委屈極了,三天沒說話。在擁擠著七口人的不足十六平方米的空間內,生活絕不會因為四個孩子中的一個三天沒說話而變得異常的。全家都沒注意我三天沒說話。 第四天,在學校,在課堂,老師點名,要我站起來讀課文。那是一篇我早已讀熟了的課文。我站起來后,許久未開口。老師急了,同學們也急了。老師和同學,都用焦急的目光看著我,教室的*后一排,坐著七八位外校的聽課老師。 我不是不想讀。我不是存心要使我的班級丟盡榮譽。我是讀不出來。讀不出課文題目的**個字。我心里比我的老師,比我的同學們還焦急。 “你怎么了?你為什么不開口讀?”老師生氣了,臉都氣紅了。 我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從此我們小學二年級三班,少了一名老師喜愛的“領讀生”,多了一個“結巴磕子”,我也從此失掉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 我的口吃,直至上中學以后,才自我矯正過來。我變成了一個說話慢言慢語的人。有人因此把我看得很“成熟”,有人因此把我看得“胸有城府”。而在需要“據理力爭”的時候,我往往成了一個“結巴磕子”,或是一個“理屈詞窮”者。父親從來也沒對我表示過歉意。因為他從來也沒將他打我那一耳光和我以后的口吃聯系在一起…… 爺爺的脾氣也特火爆。父親發怒時,爺爺不開罵,便很值得我們慶幸了。 值得慶幸的時候不多。 母親屬羊,像只羊那么馴服,完全被父親所“統治”。如若反過來,我相信對我們幾個孩子是有益處的。因為母親是一位農村私塾先生的女兒,頗識一點文字。遺憾的是,在家庭中,父親的自我意識,起碼比“工人階級領導一切”這條理論早形成二十年。 中國的貧窮家庭的主婦,對困苦生活的適應力和忍耐力是極可敬的。他們憑一種本能對未來充滿憧憬,雖然這憧憬是朦朧的,盲目的,帶有浪漫的主觀色彩的。期望孩子長大成人后都有出息,是她們這種憧憬的萌發基礎。我的母親在這方面的自覺性和自信心,我認為是高于許多母親們的。 關于“出息”,父親是有他獨到的理解的。 一天吃飯的時候,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著碗又要去盛,瞥見父親在瞪我。我膽怯了,猶猶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 父親卻鼓勵我:“盛呀!再吃一碗!” 父親見我只盛了半碗,又說:“盛滿!”接著,用筷子指著哥哥和兩個弟弟,異常嚴肅地說:“你們都要能吃!能吃,才長力氣!你們眼下靠我的力氣吃飯,將來,你們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氣吃飯的!” 我**次發現,父親臉上呈現出一種真實的慈祥、一種由衷的喜悅、一種殷切的期望、一種欣慰、一種光彩、一種愛。 我將那滿滿一大碗苞谷面粥喝下去了,還強吃掉半個窩窩頭,為了報答父親,報答父親臉上那種稀罕的慈祥和光彩。盡管撐得夠受,但心里幸福。因為我體驗到了一次父愛。我被這次寶貴的體驗深深感動。 我以一個小學生的理解力,將父親那番話理解為對我的一次教導、一次具有征服性的教導、一次不容置疑的現身說法。我心領神會,虔誠之至地接受這種教導。從那一天起飯量大了,覺得自己的肌肉也仿佛日漸發達,力氣也似乎有所增長。 “老梁家的孩子,一個個都像小狼崽子似的!窩窩頭,苞谷面粥,咸菜疙瘩,瞧一頓頓吃得多歡,吃得多饞人喲!”這是鄰居對我們家的唯一羨慕之處。父親引以為豪。 我十歲那年,父親隨東北建筑工程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父親離家不久,爺爺死了。爺爺死后不久,妹妹出生了。妹妹出生不久,母親病了。醫生說,因為母親生病,妹妹不能吃母親的奶。哥哥已上中學,每天給母親熬藥,指揮我們將家庭樂章繼續下去。我每天給妹妹打牛奶,在母親的言傳下,用奶瓶喂妹妹。 我極希望自己有一個姐姐。母親曾為我生育過一個姐姐。然而我未見過姐姐長得什么樣,她不滿三歲就病死了。姐姐死得很冤,因為父親不相信西醫,不允許母親抱她去西醫院看病。母親偷偷抱著姐姐去西醫院看了一次病,醫生說晚了。母親由于姐姐的死大病了一場。父親卻從不覺得應對姐姐的死負什么責任。父親認為,姐姐純粹是因為吃了兩片西藥被藥死的。 “西藥,是治外國人的病的!外國人,和我們中國人的血脈是不一樣的!難道中國人的病是可以靠西藥來治的嗎?!西藥能治中國人的病,我們中國人還發明中醫干什么?!” 父親這樣對母親吼。 母親辯駁:“中醫先生也叫抱孩子去看看西醫。” “說這話的,就不是好中醫!”父親更惱火了。 母親,只有默默垂淚而已。 鄰居那個會算命的老太太,說按照《麻衣神相》,男屬陽,女屬陰,說我們家的血脈陽盛陰衰,不可能有女孩。說父親的秉性太剛,女孩不敢托生到我們家。說我夭折的姐姐,是被我們家的陽剛之氣“克”逃了,又托生到別人家中去了。 一天晚上,我親眼看見,父親將一包中草藥偷偷塞進爐膛里,滿屋彌漫一種苦澀的中草藥味。父親在爐前呆呆站立了許久,從爐蓋子縫隙閃耀出的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父親臉上。父親的神情那般肅穆,肅穆中呈現出一種哀傷…… 我幼小的心靈,當時很信服《麻衣神相》之說。要不妹妹為什么是在父親離家、爺爺死后才出生的呢?我盡心盡意照料妹妹,希望妹妹是個膽大的女孩,希望父親三年內別探家。唯恐妹妹也像姐姐似的“托生”到別人家中去。妹妹的“光臨”,畢竟使我想有一個姐姐的愿望,某種程度上得到了一種補償性的滿足。 父親果然三年沒探家,不是怕“克”逃了妹妹,是打算積攢一筆錢。 父親雖然身在異地,但企圖用他那條“萬事不求人”的生活原則遙控家庭。 “要節儉,要精打細算,千萬不能東借西借……”父親求人寫的每一封家信中,都忘不了對母親諄諄告誡一番。父親每月寄回的錢,根本不足以維持家中的起碼開銷。母親徹底背叛了父親的原則。我們家“房頂開門,屋地打井”的“自力更生”的歷史階段,很令人悲哀地結束了。我們連心理上的所謂“窮志氣”都失掉了…… 父親**次探家,是在春節前夕。父親攢了三百多元錢,還了母親借的債,剩下一百多元。 “你是怎么過的日子?啊?!我每封信都叮囑你,可你還是借了這么多債!你帶著孩子們這么個過法,我養活得起嗎?!”父親對母親吼。他坐在炕沿上,當著我們的面,粗糙的大手掌將炕沿拍得啪啪響。 母親默默聽著,一聲不吭。 “爸爸,您要責罵,就責罵我們吧!不過我們沒亂花過一分錢。”哥哥不平地替母親辯護。 我將書包捧到父親面前,兜底兒朝炕上一倒,倒出了正反兩面都寫滿字的作業本,幾截手指般長的鉛筆頭。我瞪著父親,無言地向父親聲明:我們真的沒亂花過一分錢。“你們這是干什么?越大越不懂事了!”母親嚴厲地訓斥我們。父親側過臉,低下頭,不再吼什么。許久,父親長嘆了一聲,那是從心底發出的沉重負荷下泄了氣似的長嘆。那是我**次聽到父親嘆氣。我心中倏然對父親產生了一種憐憫。第二天,父親帶領我們到商店去,給我們兄弟四個每人買了一件新衣服,也給母親買了一件平絨上衣……父親第二次探家,是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錯了,我是大錯特錯了!”一一細瞧著我們幾個孩子因吃野菜而浮腫不堪的青黃色的臉,父親一迭聲說他錯了。“你說你什么事錯了?”母親小心翼翼地問。父親用很低沉的聲音回答:“也許我十二歲那一年就不該闖關東……我想,如今老家的日子興許會比城市的日子好過些?就是吃野菜,老家能吃的野菜也多啊……”父親要回老家看看。如果老家的日子比城市的日子好過些,他就將帶領母親和我們五個孩子回老家,不再當建筑工人,重當農民。 父親這一念頭令我們感到興奮,給我們帶來希望。我們并不迷戀城市。野菜也好,樹葉也好,哪里有無毒的東西能塞滿我們的胃,哪里就是我們的福地。父親的話引發了我們對從未回去過的老家的向往。 母親對父親的話很不以為然。但父親一念既生,便會專執此念。那是任何人也難以使他放棄的。 母親從來也沒有能夠動搖過父親的哪怕一次荒唐的念頭。母親根本不具備這種婦人之術。母親很有自知之明,便預先為父親做種種動身前的準備。 父親要帶一個兒子回山東老家。在我們——他的四個兒子之間,展開了一次小小的紛爭。*后,由父親做出了裁決。父親莊嚴地對我說:“老二,爸帶你一塊兒回山東!”老家之行,印象是凄涼的。對我,是一次大希望的大破滅。對父親,是一次心理上和感情上的打擊。老家,本沒親人了,但畢竟是父親的故鄉。故鄉人,極羨慕父親這個掙現錢的工人階級。故鄉的孩子,極羨慕我這個城市的孩子,羨慕我穿在腳上的那雙嶄新的膠鞋。故鄉的野菜,還塞不飽故鄉人的胃。我和父親路途上沒吃完的兩摻面的饅頭,在故鄉人眼中,是上等的點心。父親和我,被故鄉一種饑餓的氛圍所促使,竟忘乎所以地扮演起“衣錦還鄉”的角色來。 父親第二次攢下的二百元錢,除了路費,東家給五元,西家給十元,以“見面禮”的方式,差不多全救濟了故鄉人。我和父親帶了一小包花生米和幾斤地瓜干離開了故鄉…… 到家后,父親開口對母親說的**句話是:“孩子他媽,我把錢抖摟光了!你別生氣,我再攢!” 這是我**次聽到父親用內疚的語調對母親說話。 母親淡淡一笑:“我生啥氣呀!你離開老家后,從沒回去過,也該回去看看嘛!”仿佛她對那被花光的二百多元錢毫不在乎。 但我知道,母親內心是很在乎的。因為我看見,母親背轉身時,眼淚從眼角溢出,滴落在她衣襟上。 那一夜,父親翻身不止,長嘆接短嘆。 兩天后,父親提前回大西北去了。假期內的勞動日是發雙份工資的……
梁曉聲說親情 作者簡介
梁曉聲,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創作出版大量有影響的小說、散文、隨筆和影視作品。現為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代表作有《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年輪》《雪城》《人世間》《我和我的命》等。曾獲茅盾文學獎、全國中篇小說獎、全國短篇小說獎等獎項。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