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湯顯祖大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72744
- 條形碼:9787503972744 ; 978-7-5039-727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湯顯祖大傳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湯顯祖一生。首先對其生平事跡進行概述,繼而探討其詩文創作、戲曲創作。對湯顯祖創作《臨川四夢》過程進行述評。本書雖有若干史實與觀點值得做深入的研究,但本書無論在史實考證還是文學表達上都取得了成功。它的出版,反映了重謨兄湯顯祖研究的新高度,反映了我國戲曲研究、湯顯祖研究的新成果,引人關注,值得慶賀。
湯顯祖大傳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湯顯祖一生。首先對其生平事跡進行概述,繼而探討其詩文創作、戲曲創作。對湯顯祖創作《臨川四夢》過程進行述評。
湯顯祖大傳 目錄
序 周育德
《湯顯祖大傳》讀后 江巨榮
卷一 少善屬文
**章 故鄉與家世
一、故鄉臨川
二、家世源流
第二章 “初生手有文”
第三章 少年師友
第四章 “上路風云出”
一、院試才驚學政
二、中舉名蔽天壤
卷二 京試挫折
第五章 兩試落第
第六章 觸忤時相再落第
第七章 憤懣充斥《問棘郵草》
第八章 是非蜂起《紫簫》殘
第九章 中三甲進士
第十章 觀政禮部
卷三 宦海沉浮
第十一章 迫郁留都
一、赴任太常博士
二、批判擬古“后七子”
三、“癡情”格“權”《紫釵記》
四、“壯心若流水”
五、改任詹事府主簿
六、初遇達觀
七、災年升禮部主事
八、上疏遭貶
第十二章 貶謫徐聞
一、勝游山水到徐聞
二、澳門行與端州逢傳教士
三、泛海游瓊州
四、講學倡貴生
第十三章 “情”治遂昌
一、以“情”施政
二、興教勸農
三、滅虎、除“害馬”
四、以“情”待囚施感化
五、交游與“著書”
六、掛冠歸里
七、遺愛遂昌
卷四 寄情詞曲
第十四章 建玉茗堂
第十五章 以“情”抗“理”《牡丹亭》
第十六章 與達觀的“情”“理”之辯
第十七章 “蟻也關情”《南柯記》
第十八章 一生誤情《邯鄲夢》
第十九章 躬耕排場教小伶
第二十章 隔空論戰沈璟
第二十一章 弘揚戲道寫《廟記》
卷五 蹭蹬窮老
第二十二章 雙重的打擊
一、“頭白向蘧蘧又死”
二、棄官也遭奪職
第二十三章 “雄”“杰”皆殉難
第二十四章 “微官拋去路難行”
第二十五章 難忘天下
一、修史以明志
二、猶在“為情作使”
第二十六章 臨終前的安排
卷六 玉茗流芳
第二十七章 戲寫湯顯祖
第二十八章 “湯學”薪火傳
湯顯祖年譜新編(1550—1616)
附錄
一、鄒迪光《臨川湯先生傳》
二、《明史·湯顯祖傳》
三、過庭訓《湯顯祖傳》
四、錢謙益《湯遂昌顯祖傳》
五、查繼佐《湯顯祖傳》
六、蔣士銓《玉茗先生傳》
七、《撫州府志·湯顯祖傳》
八、《徐聞縣志·湯顯祖傳》
九、《遂昌縣志·知縣湯顯祖傳》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二次修訂出版后記
湯顯祖大傳 節選
**章 故鄉與家世 一、故鄉臨川 發源于武夷山西麓的撫河是江西的第二條大河,在贛撫平原卷著詩情的浪花,彌漫著氤氳的才氣,浩浩蕩蕩注入鄱陽湖,匯進長江,流向東海。在撫河的上游,有座“山川融結,舟車云集,控帶閩越,襟領江湖”(《臨川縣志·形勢志》)的重鎮,那就是世界文化巨人、晚明戲曲大師湯顯祖的故鄉——江西省臨川縣(今屬撫州市)。這一地理形勢正如湯氏詩中所描繪:“遠色入江湖,煙波古臨川。”(《二京歸覺臨川城小》) 臨川確是座古城。它自東漢建縣,三國時設臨川郡。隋代改臨川郡為撫州,從此一直為郡治所在地。臨川城負山臨津,二水繞郭,五峰鎮城,鐘靈毓秀。匯成撫河的汝水和臨水在此交匯。城內青云、逍遙、桐林、香楠和天慶五座峰巒與城西羊角山構成“五虎擒羊”地形,故臨川又有“羊城”之稱。臨川城早在宋代東有承春,南有通教,北有望云三市與市內逶迤起伏的五峰,參差錯落萬家煙火。宋代著名文學家曾鞏詩中有名句:“翠幕管弦三市晚,畫堂煙雨五峰秋”(《臨川縣志·藝文志》),詠贊了臨川古城的特有地貌形態與繁榮昌盛的景象。湯顯祖也自豪地說:“臨川古為名郡,五峰三市在焉。”他寫了不少描繪故鄉風物的詩作,其中《津西晚望》一首說: 西津西望綠冥蒙,流水花林秋映空。 三峰忽自飛靈雨,凌亂金光日氣中。 ——《湯顯祖全集》卷二十一 “津西”即西津。入秋的傍晚,湯顯祖站在臨川的西津河傍向西遠眺,迷蒙的山雨從青云、逍遙、桐林三峰飛來,河水為之活躍,凌亂的雨絲被斜陽映照成閃閃金光,令人眼花繚亂。詩描繪了臨川城郊在斜陽細雨中壯麗斑斕的景觀,也表達了湯顯祖對故土的熾愛情懷。 臨川自古以來就是江西人杰地靈的風水寶地。它不僅景色清幽,物產富庶,而且文風昌盛。這里“民秀而能文,剛而不屈”,“樂讀詩書而好文辭”(《臨川縣志·風俗志》),素有“才子之地”“文化之邦”的美稱。這座古老的小城鎮,在歷史上不僅培育了像湯顯祖這樣享譽世界的文化巨人、戲曲大師,而且僅在宋代就涌現了王安石、晏殊、晏幾道、曾鞏等杰出歷史文化名人。 大凡堪稱文化之邦,都是人文薈萃之地。翻開《臨川縣志》,自東漢歷兩晉、南北朝、隋、唐,有大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詩人謝靈運、戴叔倫,詞人馮延巳,文學家劉義慶,文學評論家鐘嶸,史學家杜佑等都曾在臨川任官,他們的道德、文章為臨川文化增添了輝煌。城東州學嶺墨池就是當年王羲之臨池學書的遺址;城郊銅山麻源第三谷乃是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的舊游之地;香楠峰下的“興魯書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講所,時為學子們慕求的江西名書院之一。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神思妙筆寫下“光照臨川之筆”,盛贊臨川自古文風昌盛,才俊輩出。顏真卿在臨川刺史任內,留下了他書法登峰之作《麻姑山仙壇記》,臨川之筆可謂又增添了光彩。還有黃庭堅、梅堯臣、范成大等宋代大詩人,都來過臨川駐足交游,寫下不少詠贊臨川風物的詩作。特別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曾任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任所在撫州,公余他常曳杖登臨城東南的擬峴臺,眺望中原失地,不禁老淚縱橫,發出“中原未復淚橫臆,故里欲歸身屬官”的慨嘆,抒發了壯心被抑,報國無門的思想情懷。 P3-4
湯顯祖大傳 作者簡介
龔重謨,江西黎川人。副研究員。1987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理論研究班畢業。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1965年加入文藝團體。1969年發表小品劇本《找人》。原在江西撫州地區從事文學創作和戲曲理論研究,1988年引進海南,供職于海南省級文化行政與事業單位。退休前任省藝術學校副校長兼省文體廳文史辦副主任。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曾任民盟海南省委第三、第四屆委員會委員、文教委員會委員和文藝支部主委。學術成果主要有:《湯顯祖大傳》(獨著,已完稿)、《明代湯顯祖之研究》(獨著,出版中)、《湯顯祖研究與輯佚》(獨著)、《湯顯祖傳》(合著);主編國家藝術科研重點項目《中國歌謠集成·海南卷》(100萬字)和《海南歌謠情歌集》等專著。另有《李覯思想的核心價值探微》、《曾鞏籍貫考辨》、《海南文化市場發展趨勢與管理》、《也談什么是“特區文化”》等論文及故事《勇攀高峰的人》入編有關專題叢書。《中國歌謠集成·海南卷》獲文化部編纂成果獎和海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省級“榮譽獎”;《湯顯祖傳》獲江西第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和江西省文藝學會榮譽獎;被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三家評為先進工作者;2010年6月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特授予貢獻獎,業績入編《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辭典》、《中國專家大辭典》和《中國戲劇家大辭典》等多部辭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