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刑法論叢(2021年第3卷·總第67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770051
- 條形碼:9787519770051 ; 978-7-5197-700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刑法論叢(2021年第3卷·總第67卷) 內容簡介
《刑法論叢》第67卷共載論文16篇,秉承本論叢業已習慣的固定風格,所收錄的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期我國刑法學界所取得的新研究成果。內容涵括中國刑法、外國刑法、國際刑法、犯罪學等刑法學諸多領域。本卷特設“不作為犯專欄”,收錄了3篇相關文章。李志恒的“不作為犯中支配理論的法教義學展開——兼與徐萬龍博士商榷”一文通過梳理不真正不作為犯的研究路徑偏差,對支配理論進行了系統分析,提出以事實論為基礎的支配理論更符合中國刑法語境。董悅的“不真正不作為理論在法定犯領域的適用:目標、路徑與方法”一文提出不作為犯罪的成立是規范評價,社會角色是規范路徑的考察重點,因而應當引入類型化、規范化的視角。溫登平在其文“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保護法益和實行行為研究”中對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進行了系統分析,并提出應當對單位主體的范圍進行擴大解釋。本卷的其他欄目還刊載了如下優秀成果:鄭洋的“我國預備犯的應然處罰模式及其實現路徑”一文對預備犯處罰的司法實踐進行分析,認為應以重大法益侵害原則作為限定標準,以總則設置原則性規定與分則設置具體處罰規定相結合的方式,完善對預備犯的例外處罰。汪恭政在其文“‘套路貸’案件罪名適用困境及其應對的實證研究”中,以實證方式考察了“套路貸”案件的罪名適用困境,通過數據分析得出構成要件說是實踐推行的主要方案這一結論,并從不同評價情形對具體認定路徑提出完善建議。嚴磊的“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犯罪治理的新進路”一文提出,在充分挖掘刑法的信用屬性以及犯罪行為的失信屬性的前提下,可將社會信用理論與國家信用政策納入刑法規范內中。
刑法論叢(2021年第3卷·總第67卷) 目錄
〔不作為犯專欄〕
不作為犯中支配理論的法教義學展開——兼與徐萬龍博士商榷 李志恒
不真正不作為理論在法定犯領域的適用:目標、路徑與方法 董悅
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保護法益和實行行為研究 溫登平
〔中國刑法〕
刑事再審案件中后出臺司法解釋的提前適用問題——基于368份已公開再審裁判文書的分析研究 管偉康
我國預備犯的應然處罰模式及其實現路徑 鄭洋
論罪量限制下我國未完成罪的成立范圍 胡同春
論賠償在命案量刑中的作用 尹振國
單位走私犯罪若干疑難問題研究 黃玲林
“套路貸”案件罪名適用困境及其應對的實證研究 汪恭政
強制猥褻、侮辱罪“去傾向化”研究 劉嘉錚 任惠華
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犯罪司法適用實務研究 史運偉
〔外國刑法〕
作為適當原則的刑法 [德]科訥琉斯·普里維茨 著 陳昊明 譯
〔國際刑法〕
歐美獨狼型恐怖分子特征研究 李嵐林
〔犯罪學〕
論污染環境犯罪黑數 安匯玉 汪明亮
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犯罪治理的新進路 嚴磊
刑事合規的意蘊及本土構建——兼論情境犯罪學對企業犯罪預防的啟示 龔紅衛
刑法論叢(2021年第3卷·總第67卷) 作者簡介
趙秉志,男,1956年生,河南南陽人。前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及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法學教授、法學博士、博士生導師。首屆“全國十大杰出青年法學家”,兼任中國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會長、國際刑法學協會副主席、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 1991年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沈立城學位獲得者”;1993年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獎”。 趙秉志教授1987年至2005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任教期間曾長期擔任法律系副主任和法學院副院長,并先后協助和主持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國家重點學科刑法學科點的工作,尤其是于1999年創建國家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并自1999年至2005年連續兩屆擔任該基地主任。2005年8月,為謀求學術事業更大的發展平臺和空間以及促進中國刑事法學走向世界,趙秉志教授與數位同事一起到百年名校北京師范大學創建了我國**獨立的、實體性、綜合性的刑事法學研究機構———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并擔任院長。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