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廣東文化遺產——古遺跡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8890
- 條形碼:9787030728890 ; 978-7-03-07288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廣東文化遺產——古遺跡卷 內容簡介
本書在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的2462處古遺址和近十年的考古新發現遺址基礎上,遴選出251處,分為洞穴遺址和聚落遺址,窯址,城址與軍事設施遺址,宮殿衙署遺址與寺廟遺址,礦冶遺址與窖藏址,驛站古道遺址,橋梁碼頭遺址、水利設施遺址與水下遺址和其他古遺址八大類,扼要介紹了廣東地區類型豐富、特色鮮明的古遺址概況,為了解廣東古代社會提供了系統的實物證據,也為構建廣東乃至整個華南地區古文化的“區系類型”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礎。
廣東文化遺產——古遺跡卷 目錄
古遺址卷 vi
總序 i
概述 001
**章 洞穴遺址與聚落遺址 009
**節 洞穴遺址 010
馬壩人遺址 010
垌中巖遺址 011
羅沙巖遺址 012
下山洞遺址 013
青塘遺址 014
牛欄洞遺址 016
獨石仔洞穴遺址 017
黃巖洞洞穴遺址 018
螺髻巖遺址 019
舊石角遺址 020
獅象巖遺址 021
第二節 聚落遺址 022
1. 石器時代 022
磨刀山遺址 022
象山遺址 024
簕竹口遺址 025
大梅沙遺址 026
鯉魚墩貝丘遺址 027
咸頭嶺遺址 028
萬福庵遺址 029
西樵山遺址 030
石峽遺址 032
龍穴遺址 034
蜆殼洲遺址 035
古椰貝丘遺址 036
金蘭寺遺址 038
后沙灣沙丘遺址 039
新村遺址 040
蠔崗貝丘遺址 042
銀洲貝丘遺址 044
龍眼崗遺址 046
棋子窩遺址 047
華豐嶺遺址 048
龜背山遺址 049
楊梅山遺址 050
走馬崗遺址 051
上洋遺址 052
鯰魚轉遺址 053
大背嶺遺址 054
床板嶺遺址 055
赤沙灣沙丘遺址 056
橫石山遺址 057
狐貍墩遺址 058
對面山遺址 059
鳳塘遺址 060
欽頭村遺址 061
仁屋山遺址 062
魷魚崗遺址 063
草堂灣遺址 064
灶崗遺址 065
史老墩遺址 066
黃潭寺遺址 067
后山遺址 068
坑子里遺址 069
寶鏡灣遺址 070
覆船嶺遺址 072
塘角嘴遺址 073
河宕遺址 074
圓嶺遺址 076
下沙遺址 077
鹿頸遺址 078
拱橋嶺遺址 080
溫屋山遺址 081
童子營山遺址 082
嶺圍坪遺址 083
天光腦遺址 084
信宜村遺址 085
繒船埔遺址 086
飛鵝嶺遺址 087
禮棠圍遺址 088
平寶山遺址 089
棠下環遺址 090
中塅屋背遺址 092
龜山遺址 093
子頂山遺址 094
炮臺山遺址 095
峰背遺址 096
牛背嶺遺址 097
茅崗建筑遺址 098
2. 青銅時代與歷史時期 100
村頭遺址 100
東澳灣沙丘遺址 102
上王里西崗遺址 103
龍尾排遺址 104
東坑仔遺址 105
新歐遺址 106
貓公山遺址 107
江頭嶺遺址 108
石腳桶遺址 109
徑貝麻布果場遺址 110
斜嶺崗遺址 111
狗兒嶺遺址 112
牛伯公山遺址 113
塔山遺址 114
羅圍山遺址 115
禿嘴崗遺址 116
獅子崗遺址 117
金星面遺址 118
蘇姑山遺址 119
麒麟石西遺址 120
圍嶺遺址 121
造船灣遺址 122
大磡田廈遺址 123
花樹下遺址 124
曾屋嶺遺址 125
朝山遺址 126
寨頭村遺址 127
五斗種遺址 128
彭山遺址 130
羅村山遺址 131
白石坪遺址 132
長嶺遺址 133
沙地園遺址 134
西邊坡遺址 135
萊山遺址 136
亞公山遺址 137
橫坑村遺址 138
第二章 窯址 139
虎頭埔窯址 140
水口窯址 142
梅花墩窯址 143
西瓜嶺窯址 145
銀崗窯址 146
長崗頂窯址 148
北門窯址 149
大崗山窯址 150
茂膽窯址 152
瓦窯嶺窯址 153
官沖窯址 154
文頭嶺窯址 155
筆架山潮州窯遺址 156
奇石窯址 158
窯頭村窯址 159
西村窯址 160
沙邊窯址 161
鋪背窯址 162
陂頭蓮塘坳窯址 163
新埠窯址 164
東平窯址 165
坑口窯址 166
瑤上窯址 167
東港仔窯址 168
公益窯址 169
吉斗窯址 170
龍頸坑窯址 171
都苗窯址群 172
九村窯址 173
郭隴窯址 174
三官坑窯址 175
余里窯址 176
松崗碗窯遺址 178
光德窯址 180
同慶窯址 181
第三章 城址與軍事設施遺址 183
**節 城址 184
趙佗城遺址 184
羅圍城堡遺址 185
江口咀遺址 186
電白郡、縣城遺址 187
潭白故城址 189
羅州故城遺址 190
干水縣城址 191
鐵城東門城墻遺址 192
新會城址 193
惠州府城遺址 194
碣石衛城址 195
吳川縣城址 196
三河城址 197
仁居城墻遺址 198
南澳古城墻 199
青嶼汛所城遺址 200
葫蘆山腰城遺址 201
茭荻嘴城墻遺址 202
實榮堡遺址 203
野鴨塘石頭城遺址 204
第二節 軍事設施遺址 205
旺沙軍事遺址 205
黃姜坡軍事遺址 206
大奶崗烽火臺遺址 207
赤灣煙墩遺址 208
松崗古兵營遺址 209
高進烽火臺遺址 210
金雞山兵營遺址 211
番薯堡遺址 212
四方炮臺遺址 213
車歪炮臺 214
第四章 宮殿衙署遺址與寺廟遺址 215
**節 宮殿衙署遺址 216
獅雄山遺址 216
南越國宮署遺址 218
龜山遺址 220
徐聞二橋遺址 222
古舊塘遺址 223
第二節 寺廟遺址 224
三山祖廟遺址 224
慧龍寺遺址 226
西華寺遺址 227
六祖庵遺址 229
廣福古塔遺址 230
第五章 礦冶遺址與窖藏 231
**節 礦冶遺址 232
蓮花山古采石場 232
石菉煉銅遺址 234
端石老坑洞遺址 235
石望鑄錢遺址 236
沙山礦冶遺址 238
雙恩鹽場遺址 239
西樵山采石場遺址 240
過水塘村采石場遺址 242
七星巖白端石礦場遺址 243
云石礦場遺址 244
通窿巖采石遺址 245
燕嶺古采石場遺址 246
三多采石場遺址 248
麻子坑硯石遺址 249
第二節 窖藏址 250
古樹窩編鐘出土點 250
周亨銅鼓出土點 251
第六章 驛站古道遺址 253
下開封橋村西京古道遺址 254
武陽司宜樂古道遺址 255
乳源西京古道 256
錦山古道遺址 257
北京路千年古道遺址 258
打鑼寨上京古道遺址 259
調豐古官道遺址 260
黃圃古碼頭遺址及古石徑 262
金山逕古道遺址 263
湞陽峽棧道遺址 264
鳳凰山古道遺址 265
蓮塘驛城遺址 266
百步梯遺址 267
南天門古道遺址 268
第七章 橋梁碼頭遺址、水利設施遺址與水下遺址 269
**節 橋梁碼頭遺址 270
東新橋碼頭遺址 270
樟林古港口遺址 271
南海神廟碼頭遺址 272
龍灣賀江拉纖遺跡 273
功武古碼頭遺址 274
白沙村碼頭遺址 275
黃埔古港遺址 276
蚊山小西橋遺址 277
大沙五桂橋遺址 278
第二節 水利設施遺址 279
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 279
扶胥古運河遺址 281
桑園圍遺址 282
芙蓉灣大堤 284
陳璘陂遺址 285
那平堰 286
第三節 水下遺址 287
“南海Ⅰ號”沉船遺址 287
前鋒沉船遺址 290
“南澳Ⅰ號”沉船遺址 291
第八章 其他古遺址 293
秦代造船遺址 294
丁村遺址 296
拱北樓遺址 297
濂溪書院遺址 298
三寨谷造紙遺址 299
大洲灣遺址 300
瑤族穴居遺址 301
寨頂遺址 302
云宿山古寨遺址 303
仙都狀元第遺址 304
蘭寨瑤族寨堡遺址 305
新地村天主堂遺址 306
虎踞寨遺址 307
大云腳染坊遺址 308
編后記 309
廣東文化遺產——古遺跡卷 節選
概述Introduction 廣東省地處五嶺之南,南海之北,北回歸線橫貫全省,跨亞熱帶和熱帶兩個溫度帶,屬于季風氣候區,光、熱、水資源非常豐富,適宜動植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存繁衍。歷史上活躍在廣東的先民們,因為生產、生活而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分布廣泛、類型多樣的各類建筑物或構筑物,大者如城市、聚落,小者如橋梁、烽燧等。雖然這些歷史創造中的相當部分已經因為自然因素或者人類活動而全部或者部分掩埋于地下,但它們卻是認識人類文明,復原嶺南社會的重要史料。20世紀30年代之后的考古成果,讓廣東省轄區內眾多的古遺址逐漸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些古遺址分布范圍覆蓋廣(基本覆蓋廣東省全境)、時間跨度長(從距今幾十萬年前到近現代),其中經過發掘的重要遺址,如舊石器時代的郁南磨刀山遺址、韶關馬壩人遺址、封開黃巖洞遺址,新石器時代的深圳咸頭嶺遺址、曲江石峽遺址,夏商時期的村頭遺址、深圳屋背嶺遺址,秦漢時期的南越國宮署遺址、五華獅雄山遺址,以及宋代的筆架山潮州窯遺址、宋明清廣州城遺址,還有“南海I 號”和“南澳I 號”沉船遺址等,不僅為了解古代社會提供了系統的實物證據,也為構建廣東乃至整個華南地區古文化的“區系類型”奠定了堅實的資料基礎。 一、遺址總論 廣東省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多樣。平原大約占全省總面積的27%(其中*大的兩塊平原分布為廣東省中部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和粵東的韓江三角洲平原),而圍繞在兩塊沖積平原之外的主要是粵北、粵西的河谷、山地相間地貌(史稱“陸梁地”)和南部的沿海臺地。同時,廣東省沿海還分布著面積大于500平方米的島嶼700多個。復雜的地貌類型和宜居的氣候條件為古人的生存提供了多樣的生態環境和生計資源,不同區域生活的人們也在長期與所在環境相適應的過程中發展出不同的生存策略和生產模式,在廣東大地上形成并留下了類型多樣、內涵復雜的眾多古遺址。在廣東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文物部門共登錄古遺址2462處,其中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文物保護單位54處、縣市文物保護單位245多處,以及未定級的古遺址2191處。 本次調查登錄的古遺址中,屬于新發現的共計939處(占總數的38.1%)。這些古遺址資料總體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從類型上看,廣東古遺址內涵豐富、類型多樣,包括聚落類遺址、建筑類遺址、手工業類遺址、軍事類遺址,以及特殊類型遺址(如水利類、交通類、窖藏祭祀類以及水下遺址等)。在數量上,聚落類遺址*多,共計945處(約占古遺址總數的38.4%),其次為建筑類和手工業類遺址,分別為495處和392處(各約占古遺址總數的20.1%和15.9%),其他類型的古遺址則數量相對較少,空間分布上也相對零散;總體而言,廣東古遺址的類型有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增長的趨勢,這種現象的產生與秦漢之后中央政權不斷加強對嶺南地區的開發力度、區域人口增長以及人類活動日漸頻繁密切相關。二是從時間上看,廣東古遺址具有不連續和不平衡的特點。前者表現為并不是所有類型的古遺址在歷史上各個時期均有出現,如洞穴址在先秦時期之后基本不見,而水利類遺址等則很少見于隋唐之前等。后者則表現為不同時期的遺址數量存在較大差異。 新石器—商周時期和宋代以降的古遺址數量*多,兩階段的古遺址數量已占登錄遺址總數的86%,而其他如舊石器時代、秦漢及兩晉隋唐時期的古遺址數量則明顯較少。三是從空間上看,廣東古遺址也存在著區域間的不平衡性。粵西地區古遺址*多、粵東地區古遺址*少,登錄數量分別為820處和487處;粵北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古遺址數量相差不大,分別為600處和555處[1]。同時,地形地貌也對遺址分布造成一定影響,古遺址空間分布上的不平衡性同樣表現在山地、平原、沿海臺地和濱海低地等不同地形地貌區域的古遺址數量差異上。如果將古遺址的空間分布狀況放到不同的歷史時段去考察,可以更加容易理解這種空間不平衡性的存在。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區域的差異表現為珠江三角洲和粵東地區的遺址數量都很少,粵北地區數量稍多(約占同時期遺址總數的25.5%),而粵西地區的遺址數量則遠遠超過其他三個區域(約占同時期遺址總數的59.4%)。到兩晉隋唐時期,除粵北地區的古遺址數量與前期相當外,其余三個區域的遺址數量均有大幅增長(其中珠三角地區增幅*大,為417%)。這一時期各地遺址數量的增加應該與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以及嶺南經濟的加速發展有關。與新石器時代—商周時期遺址多數選擇在海拔相對較高的山區及臺地或者濱海低地區等不同,漢晉隋唐時期的遺址位置呈現出向地勢低平的臺地和平原擴散的趨勢,并且遺址的內涵也更加多樣化,特別是手工業類遺址有較多發現。到了宋元明清時期,已登錄的古遺址數量高達1300處,全省各地的遺址數量幾乎都有較大增長,粵東地區的遺址數量接近之前遺址總數的2.6倍。而且此時古遺址數量的增加也伴隨著遺址類型不斷豐富,幾乎已經涵蓋了古遺址的所有類型。 二、遺址分論 為更好地了解不同類型遺址的特點和演變規律,下文將選擇居址類遺址中的聚落遺址、城址,手工業類遺址中的窯址,以及交通類、軍事類和宗教類遺址加以簡單介紹。 (一)聚落遺址 廣東發現的聚落址共計945處(其中洞穴遺址為42處),約為登錄遺址總數的38.4%。聚落遺址以先秦時期為主,主要包括洞穴類型(如英德青塘遺址、封開黃巖洞遺址、陽春獨石仔遺址等)、沙丘類型(如深圳咸頭嶺遺址、珠海寶鏡灣遺址等)、貝丘類型(如高明古椰遺址、三水銀洲遺址等)和崗地類型(如曲江石峽遺址、龍川坑子里遺址等),所有這些居址均選擇在水、熱和自然資源條件較好的區域環境之中。舊石器時代的23處聚落址絕大部分為洞穴類型,其中粵西地區為17處、粵北地區5處、珠三角地區1處。雖然目前所發現的這一時期遺址數量少且類型單一,但如果對比周鄰的廣西、湖南等省的發現來看,可以肯定廣東省轄區內應該還有大量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有待發現,特別是與廣西百色盆地自然條件近似的廣東境內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的階地上,理應能夠找到相當數量的曠野型舊石器時代居址。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羅定盆地一帶就發現了較為密集的河流階地類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遍及全省的488處新石器時代聚落址,表現出與區域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特點。在粵西和粵北地區,常見崗地和洞穴類型居址,而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地區的中北部可見臺地、貝丘遺址,南部的河口和濱海地帶則多為貝丘和沙丘遺址。考古發掘資料顯示,貝丘和沙丘遺址的居民生活更多與狩獵-采集經濟相聯系,而粵北地區的一些崗地遺址中已有栽培農業存在的明確證據。夏商周時期,遺址的類型及空間分布情況雖然與新石器時代相似,但是312處聚落址中的崗地類型明顯增加,而洞穴類型居址已基本不見。此時,印紋硬陶流行于廣東全境,稍晚階段青銅器及銅器范鑄技術的出現則表明嶺南地區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生產技術的進步。秦漢時期,漢文化隨著中原王朝向南方的擴張逐漸傳入嶺南,農業文明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也擴展到了廣東境內的大部分地區,貝丘遺址已基本不見,沙丘遺址數量也大幅減少,崗地或臺地類型居址成為主流形態。在政治經濟中心或者戰略要地,逐漸出現了一些大型聚落或者城址,廣州(番禺)的嶺南中心地位開始形成。兩晉隋唐時期的聚落選擇開始從崗地、臺地類型向平原或低地區擴散,雖然粵北地區連接南嶺南北兩側的交通線附近發現了不少這一時期的居址和墓地,但空間分布上則以粵西和珠江三角洲地區更為密集。宋代以后,海上貿易的大發展和北方人口的大量遷入,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一般村落的數量和面積也較前期有所增加。在擁有大片平坦土地及海陸交通之便的珠江三角洲和韓江三角洲,則分布著更加密集的聚落和更多的人口。 (二)古城址 已登錄的90處古城址中既有保存較完整者,也有只殘存部分設施者(如城門、城墻和護城河等)。這些古城址一般延續的時間都不長,多數只存在一個朝代,只有個別城址(如廣州城)延續時間可長達千年之久。目前,廣東所見*早的古城址是可以確認的兩漢時期樂昌趙佗城、始興羅圍城堡、英德江口咀城和廣州番禺城等處。這些早期城址的面積都不大,形狀不太規整,筑城方式也不盡相同(如羅圍城堡的城墻依托臺地地形堆筑而成,趙佗城的城墻則明確采用了夯筑技術)。在選址上,它們無一例外地選擇在沿河道交通要津。兩晉之后,廣東境內發現的古城址無論在數量或面積方面都較前期明顯增長,包括南朝時期城址10處、隋唐時期城址18處、宋元時期城址14處,這些城市一般都具有各自所在區域政治和經濟中心的地位。與宋元之前城址的性質有所不同,目前登錄的明清兩代城址數量雖然較多(共51處),但其中分布于沿海一帶、具有軍事性質的衛所占據較大比例。如明朝在廣東設立了8衛25所,清代前期則設立衛所共37處[1]。顯然,本次普查發現的古城址并不能完全反映嶺南地區歷史上古城址的繁榮和輝煌,它們充其量只是廣東城市發展史的一個縮影,透過這個縮影,我們完全可以把握廣東城市演進的脈絡和古代城市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窯址 廣東發現的手工業類遺址中,古窯址*為突出,共計330處。這些窯址從新石器時代晚期歷商周漢晉,到唐宋時期開始快速發展(目前發現隋唐時期窯址62處,兩宋時期窯址132處),廣東成為我國南方外銷瓷的重要產區。制瓷業的發展一方面依托嶺南地區人口的增長、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海外貿易對陶瓷類產品的大量需求以及陶瓷燒造技術的進步(例如龍窯和階級窯的出現,瓷土選配技術的提升、瓷器裝燒技術的調整等)更是廣東窯業大繁榮的內在動力。為適應對外貿易的需要,廣東境內的唐代窯業生產呈現出向兼具陶瓷生產原料及水運交通更加便利的濱海河流沿岸集中的趨勢,如唐代的雷州半島、宋代的韓江三角洲等地。唐時期廣東重要的窯址包括雷州茂膽窯、新會官沖窯、梅縣水車窯等。宋代時,嶺南的陶瓷生產較之唐代更為興盛,已發現的窯址幾乎遍及廣東各地,此時至少已經形成了雷州半島、韓江中下游地區以及珠三角的廣佛一帶等三個陶瓷生產中心,重要窯址有廣州西村窯、佛山奇石窯、南海官窯、筆架山潮州窯、梅縣瑤上窯和雷州窯等。潮州筆架山附近的窯址在宋代已經非常出名,曾有“百窯村”之稱。唐宋時期廣東各地生產的瓷器基本都是仿燒長江、黃河流域主要窯口的產品,廣東省博物館20世紀70年代在西沙群島的調查資料顯示,*遲在北宋時期,廣東已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外銷瓷產地之一。明清兩代,廣東地區陶瓷生產繼續發展,窯址數量大幅增加,現共登錄163處,陶窯形態以龍窯和饅頭窯為主。明代窯燒制陶瓷器大體分為四類,即以惠陽窯為代表的仿燒龍泉青瓷產品,以大埔光德窯為代表的外銷青花瓷產品,以佛山石灣窯為代表的黑釉、醬黃釉民用陶瓷產品和以遂溪窯為代表的民用青釉、青白釉瓷器產品[1]。清代廣東民窯在青花瓷生產不斷發展的同時,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產品的生產規模也迅速擴大,如佛山石灣窯已成為綜合性的陶瓷生產基地,史料記載當地曾有上、中、下三個窯區一百多座陶窯[2],粵東地區的青花瓷、珠三角地區的廣彩瓷器也成為重要的瓷器品類。廣(州)佛(山)一帶和潮州地區成為清代廣東*主要的陶瓷產區。除燒制陶瓷器外,廣東發現的窯址還有專門用于燒制磚瓦、石灰和木炭的。 (四)其他類型遺址 在廣東目前已發現的古遺址中,除聚落遺址、城址和窯址較為突出外,其他類型古遺址,如交通類遺址、軍事類遺址和宗教類遺址雖然數量略少,但也都各具特點,是反映廣東地區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重要的物質文化遺產。 根據屬性的不同,交通類遺址大致可分為代表水上交通遺跡的橋梁碼頭和代表陸上交通遺跡的驛站古道兩類。55處橋梁碼頭遺址中又包含41處碼頭和14處橋梁遺址,這些遺址中只有少量可以早到唐宋時期,絕大多數都建于年代較晚的明清兩代,且在空間分布上以粵西和珠江三角洲兩個區域的數量較多(分別為25處和14處),而粵東、粵北地區則相對較少。這一特點可能與珠江三角洲地區水網密布,粵西地區臨海城鎮較多有關。88處驛站古道遺址中僅登錄驛站2處,其余皆為古道。這些古道延續時間長,從秦漢到明清的各歷史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