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重拾(1860-1948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記憶)(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64167
- 條形碼:9787559664167 ; 978-7-5596-6416-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重拾(1860-1948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記憶)(精) 本書特色
重拾:1860-1948 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記憶(幾千張老北京珍貴照片中擷取250余張,再現百年舊世相)用1小時看盡100年古都變遷史!一本書收錄百年前的奇趣事兒、時髦事兒、民生民俗、不為人知的宮廷秘事,呈現一個更加真實、生動、立體的老北京! 1.250余張北京珍貴老照片,再現百年舊世相車夫大戰電車、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漂洋過海而來的動物園、慈禧專用小火車、北平各色美食、百年前的假照片…… 一本書收錄百年前的奇趣事兒、時髦事兒、民生民俗、不為人知的宮廷秘事,呈現一個更加真實、生動、立體的老北京。 2.打破你對老北京的認知,重溫那些早已淡出人們視線的日常圖景烤鴨淵源、水中甘苦、北京婚俗、市井生活……將一百年前的新鮮事兒娓娓道來。 3.用1小時看盡100年古都變遷史東西方文化碰撞、新舊意識交替、古老與現代、貧窮與奢華、開放與蒙昧…… 從皇宮轉身為博物館的故宮,為緩解交通擁堵而改造的正陽門,太和殿前盛大的受降儀式……穿越舊時光,去親眼見證老北京的現代化轉型,見證中國從衰落到觸底反彈艱辛歷程。 4.北京日報深度周刊《舊京圖說》集大成之作,原汁原味老北京風貌5.快翻開這本書,帶你穿越時空,逛遍老北京!
重拾(1860-1948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記憶)(精) 內容簡介
本書選取了北京日報深度周刊“舊京圖說”欄目的經典篇章,200余張北京珍貴老照片,再現百年舊世相:車夫大戰電車、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漂洋過海而來的動物園、慈溪專用小火車、北平各色美食、百年前的假照片……圖文并茂,生動重現老北京舊影,那些奇趣事兒、時髦事兒、民風民俗、不為人知的宮廷秘事,打破你對老北京的認知,重溫那些早已淡出人們視線的日常圖景,呈現一個更加真實、生動、立體的老北京。
重拾(1860-1948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記憶)(精) 目錄
**章 居然是這樣的老北京
無風三尺土,有雨半街泥
前門舊影
京張鐵路修建記
1915:改造前門
燕大往事
東、西單牌樓拆除之謎
北京來了鐺鐺車
從水局到消防隊
“北京人”發現 100 年
第二章 一百年前的新鮮事兒
大柵欄的繁華舊影
漂洋而來的動物園
1907:北京—巴黎汽車拉力賽
拉貝眼中的北京
北平市井
水中甘苦
貼秋膘,吃烤肉
烤鴨之味
老北京“碰頭食兒”
老北京的婚俗
第三章 你或許不了解的宮廷故事
慈禧太后的小火車
慈禧的女畫師
百年前的假照片
北京,電話
到此一游
沒落的外三營
從皇宮到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開放記
滄桑恭王府
第四章 從那段動蕩不安的歲月里,走向光明
執掌晚清外交的人們
克林德碑前世今生
失落的狂歡
烽火“一二·九”
太和殿受降
日僑日俘大遣返
新世界前夜
挺進北平
重拾(1860-1948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記憶)(精) 節選
無風三尺土,有雨半街泥 提起老北京,人們總會津津樂道于紅墻黃瓦的紫禁城,悠閑的胡同生活,公園古剎處處是景的古都風貌……久而久之,這些成了老北京的代名詞,成為了老北京的名片,同時也成為人們對老北京的一種美好的想象。然而,老北京不但有溫情脈脈、風景如畫的一面,同時也有污穢遍地、骯臟沒落的另一面。早年間,老北京的交通和路況就是來京的外國游客吐槽*多的方面。1868年9月,德國旅行家李希霍芬來到北京后發現:“寬寬的道路都沒有硬化,由于地面松軟,久而久之,路面形成許許多多高低不平的凹槽,有時深達一米多。” 清代,北京的道路都是黃土鋪成的,天一下雨,黃土變成泥漿。人走車軋,天長日久,許多主要干道中央都有幾道大車轍。李希霍芬抱怨,“坐馬車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水坑和垃圾坑幾乎占了路面的一半,而車夫只能憑經驗躲開這些凹陷。由于路面松散,行人車馬經過時總會揚起許多塵沙,正所謂“無風三尺土,有雨半街泥”。冬天,人們燒煤取暖,煤灰傾倒在街上,西北風一刮,灰土滿天。皇帝每次出行都要黃土墊道,因此北京許多街道比兩邊民房地勢高出許多。 清末,北京的排水系統幾乎失靈,雖然官府按照慣例,每年春天都要疏浚排水道,但在政局動蕩、財政入不敷出的年代,這些溝渠早已經形同虛設。那時候各家房前都有臟水坑,雨后積水狀況就更加嚴重了。據說,人力車夫*怕雨天拉活兒,不但泥漿會使車子變重,滿地積水還會浸壞他們的鞋。積水*嚴重的時候,不要說人力車,騾馬也難以前行。 直到 1900 年以后,清政府才開始有了市政建設的概念。官府開始為部分路面鋪設碎石,但大多數道路仍然裸露在外。民國初年,北京大街上開始出現汽車,飛馳的汽車加劇了揚塵。當時一名記者諷刺道:“街上若不過汽車,也顯不出塵沙的威力,地上若沒有沙塵,也顯不出汽車威風,二者可算‘相得益彰’了。”直到 1949 年,北京城區只有前門大街、東交民巷、西交民巷等十幾條低級瀝青路,其他街道,尤其是胡同里仍是塵土 飛揚。 更糟的是,近代北京沒有現代的垃圾處理系統,居民將垃圾隨手傾倒在路邊,難聞的氣味和各種污物病菌滿街飄蕩。隨著衛生知識逐漸傳入,人們開始認識到道路清潔的重要性。1905 年外城巡捕西分局就曾張貼告示,告誡居民:“京師每逢春秋時令,常有瘟疫病癥,全因為街上不凈,氣味傳染的緣故……可見打掃街道一事,是生死攸關的。”結尾還不忘恫嚇:“積下灰土等類,斷不可在門口亂倒……自愛的商民,千萬知道廉恥要緊,倘敢違抗,另行究辦!”告示雖然苦口婆心,但效果不盡如人意。 1928 年,北平特別市衛生局成立。新機構雄心勃勃,一心想搞好清潔工作,以此掃去晚清和舊軍閥時代的不良風氣。次年,衛生局發起“厲行清潔工作”,要求下屬的清潔隊每天上午完成主要街道的清掃,午后則和公益夫役一起清理胡同。實行之初,清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僅僅過了半個月,便因經費不足被迫停止。民國年間,北京城的衛生狀況,雖在幾次衛生運動期間有所好轉,但風潮一過,垃圾很快又堆在街邊。 新中國建立之初,北京市政府先后組織了三次大規模的清潔衛生運動,在街道動員下,群眾們共清掃出 20 多萬噸垃圾。與此同時,整個北京市共修建道路 248 公里,許多原先的土路鋪上了瀝青。通過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北京的道路終于面貌一新。
重拾(1860-1948私藏老照片中的北京記憶)(精) 作者簡介
北京日報特別報道部/著 2007年《北京日報》創辦了《紀事》欄目,《紀事》欄目由北京日報特別報道部負責采寫,十余年來,《紀事》欄目已成為《北京日報》的精品欄目,采寫大量有影響力且極具可讀性的主題作品。編著出版《尋找英雄:重溫一種偉大精神》《共和國震撼鏡頭:看得見的歷史》《星火征程》《舊京圖說》《紀事》等圖書。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