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電影中的奴隸:再現歷史真相的影像實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2013836
- 條形碼:9787572013836 ; 978-7-5720-138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影中的奴隸:再現歷史真相的影像實驗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真實”vs“虛構” 電影提出了怎樣的歷史問題? 新文化史旗手娜塔莉·澤蒙·戴維斯繼《馬丁·蓋爾歸來》之后關于電影與歷史的力作 《斯巴達克斯》《燃燒!》《*后的晚餐》《阿米斯特德號》《寵兒》,電影攝制與歷史文本的對照 解讀電影詮釋歷史的方式和策略
電影中的奴隸:再現歷史真相的影像實驗 內容簡介
“電影有何潛力, 能以一種有意義的、精確的方式來訴說過去?”在《電影中的奴隸》一書中,戴維斯進行了電影和史學的交叉研究。她認為,電影是“一個有價值,甚至有原創性的歷史洞察的方式”,歷史電影是制片人、演員和觀眾共同參與的關于過往的集體性“思想實驗”。書中以五部關于奴隸的歷史電影為底本,探討了電影如何影響了現代西方社會對于歷史上的奴隸制及其現代遺產的批判和反思。
電影中的奴隸:再現歷史真相的影像實驗 目錄
序 言 /1
**章 作為歷史敘事的電影 /5
第二章 抵抗與求生:《斯巴達克斯》 /24
第三章 儀式與反叛:《燃燒!》(《奎馬達政變》)和《*后的晚餐》 /53
第四章 創傷的見證:《阿米斯特德號》(《勇者無懼》《斷鎖怒潮》)和《寵兒》 /87
第五章 講述真相 /148
插圖出處 /168
致謝 /170
譯名對照表 /173
譯后記 /182
電影中的奴隸:再現歷史真相的影像實驗 節選
**章 作為歷史敘事的電影 公元前71年,羅馬城外的一個營地。一位偉大的羅馬將軍面前站著被俘虜的角斗士斯巴達克斯———率領奴隸反抗羅馬軍團整整兩年的起義領袖。“斯巴達克斯,就是你,對不對?”斯巴達克斯不說話。“我是馬庫斯·李錫尼·克拉蘇。”將軍說,“我問你話,你必須回答。”斯巴達克斯仍一言不發。將軍扇了他一記耳光。斯巴達克斯往將軍臉上啐了一口。 19世紀 50 年代,安的列斯群島的一個島嶼,一個英國人氣急敗壞地注視著一個被解放的奴隸——曾與他一同參加叛亂,現在卻是 他的敵人、被俘的黑人起義領袖。“聽著,挑起戰爭的不是我!”英國人咆哮道,等著對方回答。黑人領袖驕傲地與他對視,一言不發,然后啐了白人一口。 1795 年,古巴的一個甘蔗種植園。在餐桌上,伯爵讓*固執的奴隸緊挨著自己就座,如同基督和他的使徒。兩人對視著,就像喬托那幅著名畫作里耶穌凝視著猶大的臉。“我是誰?”伯爵質 問道,“我是誰?”奴隸怒目而視,一言不發,然后啐了主人一口。 影片中的這三幕重演了奴隸制度與反抗奴隸制的漫長歷史中三個想象的片段。對此我們當做何想?我們是否滿不在乎,當那不過是勞倫斯·奧利弗扮演了羅馬將軍,柯克·道格拉斯扮演了斯巴達克斯,馬龍·白蘭度扮演了英國人?我們也許注意到這些場景的相似性——主人尋求對其權威的認可,反叛者沉默、啐口水——好奇后兩部電影是否引用了**部?要知道這可是電影制片人的慣用手法哦。或者,我們可否進一步發問:這些場景是否力圖再現奴隸歷史中沖突和情感的一種嚴肅的努力?我們是否可以將制片人、演員和觀眾看作關于過往的集體性“思想實驗”的共同參與者? 初看之下,這些問題似乎很難回答。讀者有理由懷疑,如果脫開史學專業所通用的散文體的邊界,而改用電影的視像、聲音和戲劇性表演,我們還能給出忠實于史料的歷史記述嗎?事實上,在遠早于斯巴達克斯的古希臘,就已提出了這個關于歷史散文與史詩的問題。公元前5世紀,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在撰寫歷史時就從詩歌轉用了散文,這可以說是一個革命。荷馬在神啟之下吟誦了*終導致特洛伊戰事的各種爭執;希羅多德有關希波戰爭的描述卻并非來源于女神,而是他自己“從探究(即希臘文‘歷 史’的本義)獲得”;修昔底德亦是通過他本人的“探究”,在比較和辨識各種講述和證據的基礎上,寫出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修昔底德解釋道:像荷馬這樣的詩人是可以用夸張和虛構來取悅并吸引聽眾的,但是他本人卻只書寫他親眼所見或是有可靠來源的事情。 數十年后,亞里士多德以另一種方式區分“詩”與“歷史”。他認為韻文與散文之間文體上的差別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內容和目標的差別。“歷史學家關心的是發生過的事,詩人關心的是可能會發生的事……詩處理的是普遍性真理,歷史則處理特定的事件。”以史詩和悲劇為例,亞里士多德指出,詩人必須選擇一些事件,真實的或虛構的,將它們塑造成一個整體性的故事;歷史學家則必須告訴人們在一個特定時段里發生了什么,無論這些事件彼此之間的關系是否清楚。 這些經典的區別在實踐中往往變得模糊不清。向來嚴謹的修昔底德在談到他史書中所引述的諸多言辭時解釋道,他不可能逐字逐句地記住他所聽到的或者別人轉述于他的內容,“所以我的方法是這樣的,一方面盡量保持接近實際上所講的話的大意,同時使演說者說出我認為每個場合所要求他們說出的話語來”。直到16世紀,歐洲的歷史學家們還都遵循著這個慣例,在歷史描述中插入編造的、但合乎情理的話語。 進一步說,當修昔底德要在對事件互相有沖突的敘述中做出選擇時,很有可能不得不訴諸所謂人類行為的普遍“可能性”——換言之,即亞里士多德分配給詩人的任務。今天的歷史學家們仍然在做同樣的事。亞里士多德以為史學家只提供某一時段內任何事件的散亂記錄,他如此描述歷史寫作顯然是不準確的。史學家們從來就是在眾多素材中挑選抉擇,古今皆然。歷史著作可能沒有希臘悲劇式的開始、中間、結尾,但它以前有、現在還是有其完整結構的。詩與歷史之間自古就有的對比和跨越預示著歷史電影與歷史散文之間的對照和跨越。詩不僅被賦予了虛構的自由,而且還帶給我們一套獨特的講述技巧:詩體、韻律、高雅修辭以及用語及隱喻中令人驚異的跳躍。詩的這些規范與方法雖可能不利于其傳達某種歷史信息,但卻能更有力地表述有關過往的某些特征。例如,華特·羅德尼用學術性的社會史方法講述了加勒比地區的奴隸制和勞動人民的故事。同樣是描述這段歷史,德里克·沃爾科特的《奧麥羅斯》則賦予其悲戚而偉大的詩性之聲。他筆下的西非洲吟游詩人為非洲奴隸的被捕獲而悲吟:“我們下到船上,淪為那黑影的顏色/戴著鋃鐺腳鐐,被鎖在那如鏈的海浪之中。”
電影中的奴隸:再現歷史真相的影像實驗 作者簡介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當代著名歷史學家,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專長為歐洲近代早期歷史研究,被譽為“當今在歷史寫作方面zuiju有創造力的人之一”。先后在布朗大學、多倫多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頓大學等高校任教,曾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榮休歷史學教授,同時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兼任歷史學與中世紀研究教授、比較文學中心高級研究員。著有《馬丁·蓋爾歸來》《檔案中的虛構》《電影中的奴隸》等。曾因其杰出的史學成就,榮獲霍爾堡國際紀念獎(2010)、zuigao等級的加拿大勛章(2012)以及美國國家人文獎章(2012)。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