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東南沿海沙丘遺址考古先鋒:意大利麥兆良粵東考古的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6551
- 條形碼:9787030726551 ; 978-7-03-07265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東南沿海沙丘遺址考古先鋒:意大利麥兆良粵東考古的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以麥兆良在粵東地區的考古發現為基礎,扼要敘說了從新石器時代中期起,歷經青銅器時代,到漢代為止的粵東考古歷史發展。重點敘述了新時期時代的彩陶器和石拍,青銅器時代的后山文化、浮濱文化、大梅沙文化及西瓜嶺文化和漢代的澄海龜山建筑遺址,廣東的其他漢代建筑遺址等的考古發現,力圖將這一段歷史告訴讀者。
中國東南沿海沙丘遺址考古先鋒:意大利麥兆良粵東考古的研究 目錄
序 ⅰ
前 言 ⅲ
**章 新石器時代
**節 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彩陶器 002
第二節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樹皮布石拍 028
第二章 青銅器時代
**節 商前期的后山文化 056
第二節 商后期至西周前期的浮濱文化 064
第三節 西周后期至春秋時期的大梅沙文化 084
第四節 戰國時期至秦漢初的西瓜嶺文化 099
第三章 漢代
**節 澄海龜山建筑遺址 110
第二節 廣東其他建筑遺址 119
參考文獻 130
后記 140
照片與線圖目錄
圖一 麥兆良神甫 iii
圖二 麥兆良與芬戴禮神甫在海豐進行考古調查 iv
圖三 麥兆良、芬戴禮與村民合影 iv
圖四 意大利佛羅倫薩一瞥 v
圖五 沙坑北遺址出土的彩陶片 003
圖六 汕尾捷勝沙坑北遺址彩陶器 003
圖七 環珠江口大灣式彩陶器分布圖 007
圖八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彩陶器 008
圖九 汕尾捷勝沙坑北遺址出土的石拍 029
圖十 普寧后山遺址下文化層石拍 040
圖十一 普寧后山遺址上文化層石拍 041
圖十二 普寧后山遺址石拍的使用痕跡 042
圖十三 普寧后山遺址采集石拍 043
圖十四 普寧后山遺址石拍面部特征 044
圖十五 汕尾出土的玉器 046
圖十六 廣東出土的玉琮 047
圖十七 石峽遺址三期墓葬出土玉玦 048
圖十八 中國出土的早期玉玦 050
圖十九 日本大阪國府遺址18號墓葬(Ⅳ-3)頭骨兩側出土的一對玦飾 051
圖二十 汕尾發現的石器 053
圖二十一 汕尾發現的石器 053
圖二十二 青銅時代早期的陶器 057
圖二十三 青銅時代早期的陶、石器 059
圖二十四 雞形陶壺(揭陽) 060
圖二十五 南澳、蕉嶺的陶尊 064
圖二十六 菝仔園文化陶器 065
圖二十七 菝仔園文化陶釜 065
圖二十八 浮濱文化原始瓷豆 068
圖二十九 浮濱文化的陶、石器 068
圖三十 浮濱文化的石器 069
圖三十一 饒宗頤先生的題字 071
圖三十二 浮濱文化的陶器(饒平) 075
圖三十三 浮濱文化的戈類 075
圖三十四 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浮濱文化遺物 079
圖三十五 廣東的原始瓷器折腹豆 079
圖三十六 青銅戈與石范 082
圖三十七 南海區博物館藏石戈(采集) 082
圖三十八 佛山市博物館藏葉脈紋陶大口尊(采集) 083
圖三十九 原始瓷器與陶器 085
圖四十 汕尾寶樓遺址出土的石范 087
圖四十一 青銅時代的陶器 090
圖四十二 西江流域封開牛圍山夔紋陶瓿 090
圖四十三 汕尾出土的青銅時代陶片 092
圖四十四 青銅時代陶器紋飾拓片 093
圖四十五 青銅時代石范 095
圖四十六 香港的石范 095
圖四十七 揭陽石范 096
圖四十八 汕尾寶樓遺址出土的人頭像匕首 097
圖四十九 兩廣地區的青銅器 097
圖五十 西江流域的人首柱形器 098
圖五十一 澄海龜山遺址三號房基 111
圖五十二 澄海上華鎮北隴龜山遺址出土的板瓦 112
圖五十三 澄海上華鎮北隴龜山遺址出土的筒瓦 113
圖五十四 麥兆良采集的廣東澄海龜山遺址戳印方格紋陶罐 114
圖五十五 澄海上華鎮北隴龜山遺址的云紋瓦當 114
圖五十六 澄海上華鎮北隴龜山遺址的圓形基址 115
圖五十七 左:瓷權;中:銅帶鉤;右:銅箭鏃 116
圖五十八 左:銅鏡;中:瑪瑙珠飾;右:瑪瑙耳珰 116
圖五十九 澄海龜山遺址出土的卷云紋瓦當 116
圖六十 麥兆良采集的龜山遺址陶釜 116
圖六十一 麥兆良采集的龜山遺址板瓦、筒瓦 117
圖六十二 麥兆良采集的龜山陶器上戳印紋 117
圖六十三 廣東漢代建筑遺址分布圖 120
圖六十四 廣東五華長樂臺行宮遺址復原圖 122
圖六十五 鋪地磚與封泥 123
圖六十六 漢代鋪地磚 126
圖六十七 徐聞“萬歲”瓦當 128
中國東南沿海沙丘遺址考古先鋒:意大利麥兆良粵東考古的研究 節選
**章 新石器時代 **節 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彩陶器 汕尾城區的捷勝鎮沙坑北遺址是意大利神甫麥兆良發現的,一般稱為沙坑文化。以大灣式彩陶文化為特點,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同類遺存基本相同,距今約6000年,可以劃屬大灣文化,考古年代劃分為新石器時代中期。這里根據麥兆良的相關藏品舉例說明,這些藏品在麥兆良去世后,先后由香港大學博物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收藏。 汕尾的沙坑北遺址以彩陶圈足盤、碗為特色,可惜標本均較破碎,僅可見數片彩陶盤身之陶片,遺留有紅彩,器身外有刻劃紋飾。另外,藏品中見少量圈足盤殘件,其中有刻劃紋及鏤孔兩者配合,未見有鏤孔與刻劃兩者的打破關系。另外一些圈足的鏤孔裝飾,錯落有致,像是描繪波浪的情形。舉例說明這些彩陶圈足盤。 M.C.16,盤口殘,僅存4.5厘米。橙黃陶,殘,盤腹較深,圈足斜出外撇,可見上下兩周鏤孔,腹、足間微折。 M.C.17,盤口及圈足均殘,僅存2.5厘米。盤腹緩收,腹足相接處一周劃紋,圈足處劃斜線紋及鏤孔,圈足外撇(圖五,1;圖五,2)。 M.C.19,口徑殘,僅存3.5厘米。胎較白,盤腹與足部折較甚,圈足處鏤長形孔及三角形孔。圈足外撇(圖五,3;圖五,4)。 從以上列舉圈足盤,其刻劃與鏤孔的配置,均是典型的環珠江口地區常見的大灣式彩陶盤。在《粵東考古發現》一書中,亦有詳細報告于沙坑北發現一件修復完整的彩陶盤(圖六,1;圖六,2)。反映沙坑北地區為大灣式彩陶盤的集中點之一。 圖五 沙坑北遺址出土的彩陶片 圖六 汕尾捷勝沙坑北遺址彩陶器 事實上,在環珠江口的地區,早在1932年,香港大學的芬戴禮神甫在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次發現了兩件沙坑同類的彩陶盤。1990年,本項目人員之一鄧聰于20世紀90年代始整理環珠江口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首次提出了“大灣式彩陶盤”的概念①。據現今考古所知,沙坑出土同類彩陶盤有著較廣泛的分布范圍,這包括廣東地區增城三江金蘭寺,東莞企石鎮萬福庵,肇慶高要區龍一鄉蜆殼洲貝丘,中山南朗龍穴、白水井,佛山河宕,深圳大梅沙、小梅沙、大黃沙、咸頭嶺,珠海淇澳島后沙灣,香港大灣、舂坎灣、銅鼓、蟹地灣和深灣,澳門黑沙等地。其中黑沙、沙坑、龍穴、小梅沙、后沙灣、大灣、舂坎灣等遺址,均出土有可以復原的彩陶盤。總之,從粵東海豐沿海向西至珠江三角洲一帶沙丘、貝丘水域的附近地區,是現今所知這種彩陶盤分布的中心范圍②。 對于環珠江口地區彩陶盤的來源問題,必須從環珠江口以至南中國考古的新發現去考慮。在20世紀30年代芬戴禮與麥兆良都受到安特生“仰韶彩陶文化西來”學說的影響,分別把珠江地區彩陶的來源指向越南北部諒山梅坡③和柬埔寨④。何介鈞教授據前廣西博物館長蔣廷瑜的提示,更進一步提出在潯水注入西江附近的廣西平南縣石腳山遺址⑤,出土有大量與大溪文化相近的陶器,相信這里扮演了長江流域與環珠江口之中間轉接的角色。 鄧聰先生在1997、1998年有機會于廣西博物館內,看到石腳山遺址出土部分資料的實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傅憲國等人于1997年在石腳山遺址采集到615件陶片,其中仍有夾砂及泥質兩種陶系,陶器紋飾有繩紋、籃紋、水波紋、曲折紋、壓印紋、壓劃紋、方格紋等10多種。其中一件是以淺浮戳印紋飾的圈足陶片,與環珠江口地區白陶盤上所見同類紋飾十分相近。廣西地區桂林甑皮巖洞亦出土過同樣紋飾的陶片,只是過去研究者對此種紋飾陶片來源未有措意。看來珠江口大灣文化部分的外來因素,是來源于長江中游地域,通過西江的水系,*后傳入環珠江口一帶。 1932~1936年,芬戴禮神父在《香港博物學家》(Hong Kong Naturalist)發表香港南丫島大灣遺址的調查報告,其中包括兩件可復原的圈足彩陶盤,印紋、刻劃弦紋、戳印圈足和拍印的細繩紋等陶器,還有一些石錛等木工工具①。大灣遺址發現的陶器和石器等組合,在環珠江口一帶屬首次發現,揭開了本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新篇章,引起了學界的廣泛注目②。 優美絢麗的彩陶,是新石器文化精湛藝術成就的代表。中國的彩陶分布范圍廣闊,北至黃河,甚至遠及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南抵長江以至東南沿海,以仰韶文化*為著名。早于20世紀30年代初期,環珠江口地區的彩陶被首次發現。然而,長久以來對這個地域彩陶的面貌認識還像五里霧中,直到20世紀80年代前后,舂坎灣、小梅沙、大黃沙、后沙灣和龍穴等遺址先后出土比較豐富且完整的彩陶器群,人們才醒覺到這個地域的彩陶同樣閃耀著奪目的光彩。據我們初步統計,這些彩陶赭紅彩紋,約由近一百多種組合,配合刻劃紋、鏤孔相襯,千變萬化。珠江口一帶的彩陶,無疑是我國南海地區彩陶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有重要的學術及藝術價值。 環珠江口的彩陶,經歷了從距今七千至六千年前漫長的發展,主要的代表遺址分別是咸頭嶺、大黃沙、后沙灣、龍穴、龍鼓洲、大灣、深灣等遺址。據2006年咸頭嶺遺址發掘報道③,新石器時代的遺存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其中都包含彩陶。每個階段的彩陶顯示若干變遷,如夾砂赭紅彩陶、泥質赭紅彩陶及泥質白衣赭紅彩陶等幾種的變化。在燒制技術方面,第I段至第III段泥質彩陶為淺黃色胎;第IV段及第V段泥質彩陶為紅色胎。彩陶制作的三種要素,如繪彩技術、小型窯爐及陶器表面仔細磨光技術都已具備。其中**種繪彩技術又包括赭紅礦物及毛筆的運用;第二種窯爐包括窯的結構,窯門、火道、窯室、窯壁的布置,保證陶土在燒成中得以充分氧化。泥質彩陶的出現,標示著環珠江口地區彩陶制陶技術的成熟。 迄今為止,彩陶器形有罐、盤、豆、杯、碗、筒形器六種。其中夾砂陶質的彩陶為筒形器和盤。泥質的彩陶為罐、豆、杯、圈足盤和碗。彩陶以泥質彩陶占絕大多數。晚期泥質彩陶中,以第IV段即距今約六千二百年前的矮圈足大灣式彩陶盤占壓倒性的優勢,應該是當時彩陶中*普遍的代表。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香港地區因為城市建設,離島地區海邊沙堤的海沙被大量采掘作為建筑用材。因此,沿海沙丘遺址的遺物,相繼被暴露出來。1933年,香港大學的芬戴禮神甫在南丫島大灣遺址附近進行考古發掘工作,首次發現了兩件可以復原的泥質圈足彩陶盤。在當時,同類型的器物在珠江口岸其他地方還沒有被發現過,它與仰韶彩陶的風格不盡相同,獨樹一幟。由于這種彩陶盤在大灣遺址首次出土,我們命名為“大灣式彩陶盤”①。沙坑文化發現的彩陶,也屬于此類。1990年12月,本書作者之一鄧聰在大灣遺址再次進行考古發掘,又發現了一件同樣的彩陶盤。 大灣式彩陶盤的特色相當明顯,一般高6~9厘米,口徑15~25厘米,泥質陶,矮圈足,淺盤,圈足與器身的高度相約。盤身外表及圈足的內外常有陶衣及紅彩,紅彩主要為波浪紋。圈足上常見有刻劃的水波紋和排列有序的鏤孔行列。 目前對大灣式彩陶盤的分布范圍,已有了初步的認識。在珠江三角洲的范圍內,這種彩陶盤有著較廣泛的分布。這包括廣東地區海豐沙坑、增城金蘭寺、東莞萬福庵和蠔崗、高要蜆殼洲、深圳大梅沙、小梅沙、大黃沙、咸頭嶺、中山龍穴、白水井、珠海后沙灣、澳門黑沙、香港大灣、舂坎灣、龍鼓洲、蟹地灣、深灣、龍鼓灘、丫洲、涌浪等地。總之,從粵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