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法國哲學(第五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7126
- 條形碼:9787100207126 ; 978-7-100-20712-6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國哲學(第五輯) 本書特色
本書是由中國法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的《法國哲學》輯刊之第五輯,本輯的特色是收錄了與法國唯靈論哲學研究相關的新成果,并包含對心身關系、意識理論、認識論等法國哲學傳統主題的再度深入闡發,是法國哲學研究者和愛好者的**參考書。 本書為中國法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的《法國哲學》輯刊之第五輯,匯聚國內外法國哲學研究領域*新原創成果。本輯主題為“唯物論與唯靈論”,聚焦由笛卡爾開創的心身二元論傳統所分岔出去的“物質主義”和“心靈主義”兩條路徑,一方面關注由笛卡爾、薩特、邁內·德·比朗等實踐的物質性、身體性、自然主義、意識現象學面向,另一方面對列維納斯、西蒙娜·薇依、約納斯等哲學家的唯靈論、非對象化傾向予以考察;并對德國哲學家如尼采、黑格爾、埃克哈特大師對法國哲學的影響加以挖掘;另附兩篇法國當代哲學家皮埃爾·蒙泰貝洛專論法國唯靈論傳統的文章。本書涉及廣泛,闡釋細微,多有創見,較全面地展現了當下國內法國哲學的研究現狀。
法國哲學(第五輯) 內容簡介
《法國哲學》輯刊由中國法國哲學專業委員會主辦,馮俊教授任主編,本書為第五輯,主題為“唯物論與唯靈論”,包括4個欄目、14篇文章。分別是:“笛卡爾研究”欄目4篇:《心身統一――不可解釋的抑或尚未解釋的?》(錢捷),《規則十二中的“物質主義”感覺觀與笛卡爾的sensus概念》(陳東興),《自然理性下的“我思”》(張振東),《笛卡爾認知理論中的記憶問題》(劉延川);“唯靈論與法國現象學”欄目4篇:《自我與身體是否具有同一性?——邁內?德?比朗的“身體性”理論》(李元默),《先驗意識和本體論證明——一個關于薩特現象學哲學之脈絡的考察》(賈江鴻),《論列維納斯非對象化的意向性》(崔麗俐),《“主體”之后——對馬里翁的被贈予者的批評性研究》(尹兆坤);“德國哲學對法國哲學的影響”欄目4篇:《尼采與德勒茲各自文本中“靜觀”概念的解轄域》(曹偉嘉),《思考差異、創造、實在——如何將黑格爾邏輯學的否定法國化》(唐正),《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試論埃克哈特大師對薇依的啟發與思想關聯》(李宜),《從約納斯對海德格爾的批判性繼承看約納斯的生命存在論規劃》(袁賽);“作為自然形而上學的法國唯靈論”欄目2篇:《一種自然形而上學》(皮埃爾?蒙特貝洛)《西蒙東與運動問題》(皮埃爾?蒙特貝洛)。
法國哲學(第五輯) 目錄
心身統一——不可解釋的抑或尚未解釋的?
《規則》十二中的“物質主義”感覺觀與笛卡爾的“sensus”概念
自然理性下的“我思”
笛卡爾認知理論中的記憶問題
唯靈論與法國現象學
自我與身體是否具有同一性?——邁內·德·比朗的“身體性”理論
先驗意識和本體論證明——一個關于薩特現象學哲學之脈絡的考察
論列維納斯非對象化的意向性
“主體”之后——對馬里翁的“被贈予者”的批判性研究
德國哲學對法國哲學的影響
尼采與德勒茲各自文本中“靜觀”概念的解轄域
思考差異、創造、實在——如何將黑格爾邏輯學的否定法國化
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試論埃克哈特大師對薇依的啟發與思想關聯
從約納斯對海德格爾的批判性繼承看約納斯的生命存在論規劃
作為自然形而上學的法國唯靈論
一種自然形而上學
西蒙東與運動問題
法國哲學(第五輯) 節選
《法國哲學(第五輯)》: 因此,在笛卡爾眼中,身體的本性即是感覺、感受、感知一切事物,但又無法確定它們的真假、形態、屬性等,因為身體本身也是物質性的東西。但他同時又否認身體像物體那樣具有廣延。此時此刻,增補命題的危險也同時顯現出來,“我感受到它的存在,所以,我存在”。然而,它的存在卻只是“否定直覺”的結果,抑或只是湮沒于味覺、嗅覺、視覺、觸覺、聽覺的幻象當中。因為,它的存在除去那些不斷變化的外在顯象之外,剩下的只有廣延、伸縮性以及可變性。 實際上,感覺變化總是隨著物體的伸縮變化而發生改變,它可能是體積、重量、顏色、味道的改變,也可能是位置、方向、進程的變化。可感性總是模糊的、片面的甚至是虛假的;我感覺它在動和它真的在動是兩回事,我感覺面包壞了和面包真的壞了也不是一回事。在笛卡爾看來,“我就是那個在感覺的東西,也就是說,好像是那個通過感覺器官并認識事物的東西,因為我看見了光,聽到了聲音,感到了熱”。 此時此刻,增補命題正在感覺與思維之間發揮作用:它的使命就是將那些不確定性、那些虛假的幻象通過類比和推論的方式,確認雙重悖論的合法性秩序,即,“我是一個思維著的東西,所以,我是存在著的”的前提是:“我是一個感覺著的東西”總是闕然于“我是一個思維著的東西”。除此之外,“靈魂優于身體”是不爭的事實,因為一個是完滿的、真實的存在,另一個卻是極不完備、虛幻的假象。在存在與假象之間,在思維與感覺之間,類比推論仿佛是物體之廣延,一會兒伸縮、變形,一會兒縱深、位移;一會兒增加,一會兒減少。在此,毋庸置疑,笛卡爾的“雙重悖論”左右了推理進程。 事實上,感覺、懷疑、想象構成了實體的一端,而另一端則是觀念、存在、上帝。一個人或者說一個主體,想要完全擺脫由感官和物體之影像所帶來的種種懷疑,就必須尋找到“觀念的營地”來宿營。在笛卡爾看來,正因為感性認識并沒有找到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系,也沒有從確定的觀念出發來認識事物,所以才導致我們并未按照事實真相來進行判斷和論證,由此也不會得出正確的結果。比如,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是很好的例子,正是由于質量超大的太陽會引起時空彎曲和扭曲,導致通過該區域的光線發生折射,而使我們目測的行星位置與實際的行星位置有一定的距離偏差。 所以,在笛卡爾那里,數學和幾何學公理的諸多觀念和命題更加接近事實真相,而感官認識總是產生錯誤的根源。比如,三加二等于五,不可能多于五也不可能少于五。在此,輔助定理開始發揮作用,也就是柏拉圖的理念論登場了,觀念比影像更加真實,心靈比物體更加永恒,正如上帝存在比意志自由更加不可動搖一樣。在此,我們有必要指出,為什么說笛卡爾是柏拉圖的繼任者?原因是:笛卡爾使用了幾何學公理的論證方式來認識人這個實體。首先,他指出思維的低級形式無外乎感覺、懷疑、想象,或者說是意志或情感,它表現為想要、害怕、肯定、否定、懷疑甚至是想象。這些都無法為判斷提供可靠的依據。相反,作為“至高無上的、永恒的、無限的、不變的、全知的、全能的,他自己以外的一切事物的普遍創造者的上帝的那個觀念”,無疑地,比為我表象有限的實體的那些觀念要有更多的客觀實在性。然而,不難發現,這與柏拉圖的“永恒的絕對者”與“超越一切存在”的理念論不謀而合。 正如笛卡爾所說:“熱的觀念或者石頭的觀念如果不是由于一個本身包含至少像我在熱或者石頭里所領會的同樣多的實在性的什么原因把它放在我的心里,它就不可能在我心里。因為,雖然那個原因不能把它們現實的或形式的實在性的任何東西傳授到我的觀念里,但是不應該因此就想象那個原因不那么實在;不過必須知道,既然每個觀念都是精神的作品,那么它的本性使它除了它從思維以外或精神所接受或拿來的那種形式的實在性以外,自然不要求別的形式的實在性,而觀念只是思維或精神的一個樣態。” ……
法國哲學(第五輯) 作者簡介
馮俊,哲學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著有《笛卡爾第一哲學研究》《法國近代哲學》《當代法國倫理思想概論》《開啟理性之門——笛卡爾哲學研究》,《行走于教育和哲學之間——馮俊教育講演錄》等;主持翻譯《勞特利奇哲學史》(十卷本)等哲學著作和教材20余種;主編《西方哲學史》《東西方公民道德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情詞典》《中浦院書系》等著作、教材和文集60余部;在國內外發表中外文學術論文200余篇,主持和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獲省部級優秀科研成果獎和優秀論文獎一、二、三等獎20余項,在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過國際學術交流和訪問。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