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古代哲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556195
- 條形碼:9787567556195 ; 978-7-5675-561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代哲學研究 本書特色
法蘭西經典,展示一種解釋哲學文本的方法,重新思考何為“哲學” 1.有些誤解是創造性的,它們促進了思想的發展;而另一些誤解則只是制造出錯誤和混淆。基于此,本書介紹了一種解釋哲學文本的方法,用以辨明古代哲學流派的存在與學說的背景。 2.阿多是福柯十分欣賞的哲學家,福柯對古代哲學的解釋深受阿多的影響,兩人對古代哲學精神的理解是相通的。
古代哲學研究 內容簡介
作者在本書中多次談到“誤解”,有些誤解是創造性的,推動思想前進的,但也有些誤解只導致謬誤和混亂,正如某些歷史心理學的擁護者所做的那樣。作者在本書中呈現了一種對哲學文本的解釋方法,這種方法把哲學文本置于哲學學校的教學和生活之中。除對重要哲學術語的細致研究之外,本書還有幾個一般性的貢獻,顯著的有:論述哲學的專業、論述哲學學校的教學組織、論述學科的劃分以及智慧者的形象。
古代哲學研究 目錄
前言1
Ⅰ注釋、哲學與神學
1.哲學、注釋與誤釋3
2.神學理性與法律理性12
3.希臘哲學中的神學、注釋、啟示、圣書26
Ⅱ術語問題
4.希臘哲學傳統中的“pragma”的多重意義59
5.評“phusis”和“nature”的觀念74
Ⅲ歷史問題
6.馬可·奧勒留是癮君子嗎?93
7.反思“集體心態”的觀念110
Ⅳ哲學教學與哲學生活
8.古代的哲學專業劃分119
9.古代的哲學、辯證法、修辭學149
10.理查德(M.D. Richard)《柏拉圖的口頭教學》序言181
11.古代哲學:倫理抑或實踐?192
12.希臘拉丁古代世界的智慧者形象215
13.古勒(R. Goulet)《古代哲學家辭典》序言239
Ⅴ古代思想的不同側面
14.柏拉圖《蒂邁歐》中的物理學和詩學255
15.古人與自然282
16.古希臘的守護之地293
17.古代哲學家所議之幸福模式300
18.異教的終結312
古代作者索引343
近代作者索引348
古代哲學研究 節選
一、關于皮埃爾·阿多的學術生涯 本書作者皮埃爾·阿多(Pierre Hadot),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史家、古典文獻學家、歷史學家。在中國,至今還沒有形成專門的阿多著作的翻譯和研究隊伍。我在這里不可能對阿多的生平和思想作全面介紹,不過提示幾點,以助讀者閱讀本書。 作為一名職業研究者,阿多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研究機構中度過的。我們看看他的履歷:1922年2月21日出生于巴黎;1949—1964年,供職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先后任見習生、專員、研究員;1964—1985年,任法國高等研究應用學院第五分部導師,指導希臘化羅馬時代的神學與神秘主義研究;1982—1990年,任法蘭西學院教授,主持“希臘化思想與羅馬思想教席”;1991年起,任法蘭西學院榮譽教授;2010年4月24日逝世,享年88歲。 其實從“希臘化思想與羅馬思想”這個教席名上,我們即可看出阿多一生關注的兩個重要歷史階段:希臘化時代與羅馬時代。他之所以選擇這兩段歷史做研究,為的是探究基督教文化與希臘文化之關系。因為希臘化羅馬時代正是歐洲歷史大轉折的時代,也是文明意義上的“西方”萌芽的時代。欲探究古代與中古的文明轉換,不可不明白希臘化羅馬時代的思想。 再縮小點范圍說,在希臘化羅馬時代的諸多哲學流派中,阿多于新柏拉圖學派尤所精通,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普羅提諾、波菲利的研究專家。代表成果為《普羅提諾或目光之單一性》(Plotin ou la simplicité du regard)與《波菲利與維克多里努斯》(Porphyre et Victorinus)二書。前者發表于1963年,后者發表于1968年,也是阿多的博士學位論文。該文以波菲利、維克多里努斯為主線,探討拉丁新柏拉圖主義與神學之關系,考證繁密而不失大體。為表彰阿多的杰出研究,法蘭西銘文與美文學術院于1969年授予該文“圣杜爾獎”(Prix Saintour),法國希臘研究促進會也于同年授予該文“德魯索獎”(Prix Desrousseaux)。此兩書的發表,標志著阿多的學術生涯正式開始。 二、關于皮埃爾·阿多的學術貢獻 從大的方面說,阿多的學術貢獻有三點:一是考證、翻譯、評注古代哲學歷史文獻;一是研究西方哲學史中的“精神修習”現象;一是研究哲學教學與哲學生活。 (1)考證、翻譯、評注古代哲學文獻 阿多受過嚴格的文獻學和歷史學訓練,尤其是與保羅·亨利(Paul Henry)神甫合作編輯馬里烏斯·維克多里努斯(Marius Victorinus)著作的經歷,使他更加注意到文獻學方法和歷史學方法對于哲學史研究的重要性。作為文獻學家和歷史學家,阿多的每一項研究都有深厚的文獻學基礎。他的研究工作往往與文獻整理工作同時進行。經他之手整理的文獻,都是國際學術界所公認的權威底本。據不完全統計,他整理、翻譯、評注的重要文獻有以下幾種: 1.Marius Victorinus, Traités théologiques sur la Trinité, I—II., introd. trad. et notes, Paris, ditions du Cerf,1960(馬里烏斯·維克多里努斯:《關于“三位一體”的神學論文》,卷I—II,導論、翻譯、注釋)。 2.Ambroise de Milan, Apologie de David, introd., trad. et notes, Paris, ditions du Cerf, 1977(安波羅修:《大衛的申辯》,導論、翻譯、注釋)。 3.Plotin,Traités 9, 38, 50, Paris, ditions du Cerf, 1988—1994. Traductions commentées(普羅提諾:《九章集》,章9、38、50,帶評注的翻譯)。 4.Marc Aurèle, Pensées, livre I, éd., trad. et comm., Paris, 1998(馬可·奧勒留:《沉思錄》,卷I,編纂、翻譯、評論)。 5.Arrien, Manuel d’ Èpictète, introd., comm. et notes, Paris, Livre de Poche, 2000(阿里安:《愛比克泰德〈道德手冊〉》,評論、注釋)。 (2)研究西方哲學史的“精神修習”(Exercices spirituels)現象 “精神”(spirituel)是一個逐漸被現代哲學所遺忘了的術語。相比之下,現代人更習慣使用“心靈”“道德”“倫理”“理性”“思想”等術語。而阿多所謂“精神修習”之“精神”,其含義要比這些詞豐富,相當于希臘語所謂“努斯”(nous)。按亞里士多德所說,努斯盡管在人身上只是很小的部分,卻是*好的部分、神圣的部分。這倒恰好相合于漢語“精”“神”二字之本義:“*好”謂之“精”,“神圣”謂之“神”。 “修習”(exercice)一詞所對應的希臘文是“askêsis”,該詞的基本含義一為精心制造、打扮裝飾,一為鍛煉、練習。我們把這兩層意思合起來,譯為“修習”。另外還可選擇一個的譯名是“工夫”,但這更像是解釋而非翻譯了。 何為“精神修習”?阿多自己有說法:“我把‘精神修習’定義為一種自愿的、個人的、有計劃的實踐,目的是改變自己。”很明顯,精神修習不只是理性或思想的事情,而是整個生存的問題。改變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臻于完美,邁向更高的精神境界,這一觀念貫穿于整個古代,可見于柏拉圖學派、漫步學派、畢達哥拉斯學派、犬儒學派、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皮浪學派、新柏拉圖主義學派。較常見的精神修習有:聽說、讀寫、默想、死亡練習、良心檢查、沉思自然、對不幸的預測。請注意,身體方面的鍛煉亦屬精神修習,如體能鍛煉、控制欲望、忍饑受凍。我們也可把這些修習劃分為三個向度:與自己(含身體和靈魂)之關系、與宇宙(或世界)之關系、與他人之關系。阿多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有《精神修習與古代哲學》(Exercices spirituels et philosophie antique)、《別忘記生活:歌德與精神修習傳統》( N’oublie pas de vivre. Goethe et la tradition des exercices spirituels)。 研究“精神修習”這一現象,不僅涉及對古代思想的理解,而且還關乎哲學本身。哲學與其他學科的*大差別在于,哲學家總是在不厭其煩地追問哲學是什么,從古至今皆如此。哲學固然離不開成體系的概念或命題,但每一位有心致力于哲學的人,尤其我們這些從事哲學教育的人,都該問問自己,哲學研究的首要任務究竟是把種種概念或命題,建筑成體系大廈,灌輸給別人百科全書般的知識,還是什么別的?海德格爾曾說,每個思想家都只思考一種唯一的思想。如果真是這樣,那“什么是古代哲學”以及“今天的我們如何做哲學”便是阿多唯一的思想。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作有《什么是古代哲學》,該書已有中譯本出版(皮埃爾·阿多:《古代哲學的智慧》,張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但中譯本譯“Exercices spirituels”為“靈性修煉”,又進而簡稱“靈修”,并改書名為《古代哲學的智慧》。請讀者注意辨識。 (3)研究古代的哲學生活與哲學教學 哲學之所以可以作為“精神修習”,乃是因為它本質上是生活方式。阿多因此提出“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研究古代的哲學生活與哲學教學。 在我們這個時代,哲學家的身份往往是大學教員兼著作家,撰寫論著雖不是做哲學的唯一方式,但至少是*重要的方式。在古代卻并非如此:古代的哲學家不必是教員或著作家,甚至有些既不教學也不寫作的人,如犬儒派的第歐根尼,再如皮浪,又如羅馬的從政者卡圖(Caton)、魯提利烏斯·魯夫斯(Rutilius Rufus),他們依然被同時代人稱為哲學家,原因就在于他們選擇了并踐行了某種哲學原則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古代,選擇某一哲學學派,便意味著選擇某種生活方式,某種特定的日常生活舉止。所以阿多主張,對古代哲學家的理解,僅僅分析他的著作的思想結構是遠遠不夠的,而是要把他的著作置于它所由來的那種鮮活的praxis(實踐活動)之中,進而認識哲學家所代表的某種特定生活方式或生活風格。因此,在研究哲學家及其著作時,必須同時考慮以下三方面: 首先,考慮哲學家的學校(學派)生活。古人撰寫哲學著作的目的與今人不同:今人撰寫著作,為的是把自己的理論研究成果公之于世;而古人所撰寫的許多著作,目的根本不是用于發表,而是供本學派的門生進行修習之用。既然如此,它就得考慮所針對的讀者,比如供新手修習與供心智成熟者修習的著作就絕不相同。更不用說供學派內的人與學派外的人之差別了。這就是為什么古代哲學著作在形式上往往會多樣化,比如:對話(如柏拉圖對話)、格言(如伊壁鳩魯《基本要道》)、書簡(如塞涅卡《書簡》)、講稿(如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而不是像今天只有單一的論著。更何況,我們今天所謂的許多古代哲學著作,其實根本就不是著作,不過是學生所記錄整理的師生談話,如愛比克泰德《論說集》為阿里安所記錄。由此我們便能理解,古代著作中的不連貫甚至矛盾,體系化程度不高,思辨性不強,絕不是古代哲學認識水平的問題,而是怎么做哲學的問題。也就是說,在古代,哲學從未與教育徹底分開過,在很大程度上哲學與它的教學乃是同一的。研究古代哲學家或古代哲學著作,絕不能不考慮學校(學派)生活。而在現代則不必如此。因為現代的學校生活無非是完成教學任務,申報科研項目,應付各種考核,填寫各種表格;更有整天為職稱評定、職務提撥而疲于奔命者,發表論文、撰寫論著對他們來說,要么是被迫的無奈之舉,要么是沽名釣譽的手段。“學院”一詞早已成為不食人間煙火,不通人情世故的代名詞。如果我們說某某人是學院派,便等于說,這個人是做純理論研究的。學校已經沒有了生活,生活恰好在學校之外。在學校與生活決裂的同時,學校與學派也脫離了關系:在古代,進入某個學校,即意味著加入某個學派,選擇某種哲學原則;在現代,學校更像是個職業單位,我在某學校從事哲學教研,而持該學校之外的哲學立場,這是司空見慣的事。 其次,考慮哲學家的城邦生活。在古代哲學研究中,有種流傳甚遠的誤解,認為晚期希臘哲學的主流變為了追求個人幸福,即所謂“倫理學轉向”。追求個人幸福固然不錯,但切勿忘記,古代的所有哲學學派,無論是伊壁鳩魯學派、斯多亞學派,還是新柏拉圖主義學派、皮浪學派,他們都從未放棄過對他人施加影響的理想愿望。程度可能有別,途徑也可以不同,比如有的是直接行使政治權力,有的是為當權者進諫,還有的是以自己作為楷模,向別人展現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好的生活,但目標總是一樣:改造、解放、拯救其他人,不僅是城邦同胞,而且是宇宙蒼生。“據正義而行,以為人類共同體服務。”馬可·奧勒留如是說。既然如此,在讀解古代哲學著作時,就不能不考慮其政治意圖。政治意圖無論對著作的內容還是形式,都有直接的決定作用。因此,從柏拉圖的愛情對話《會飲》,從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修辭學》,從奧勒留的《沉思錄》,從愛比克泰德的《論說集》,讀出政治哲學的內容來,這實在沒什么可奇怪的。 再次,考慮哲學家的個人生活。這指的是古代哲學家所進行的自我修習。任何一部哲學著作,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哲學家精神修習歷程的記錄。而且哲學家撰寫著作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修習,因為對于古人而言,“寫”乃是一種常見的精神修習方式。所以阿里安說,他對愛比克泰德《論說集》的輯錄,絕不是普通的“撰寫”,而是為了能時時記起愛比克泰德的思想,也就是作為精神修習之用。因此,在讀解古代哲學著作時,不能不考慮哲學家的精神生活或內心生活,如良心考驗、思想沉思等等。此外,還得考慮哲學家的神秘主義生活,這乃是哲學家與神,也就是與*高善進行溝通的生活,在畢達哥拉斯學派或新柏拉圖主義學派之中尤為重要,不可不了解,否則,在讀解諸如《九章集》時難免會出現誤會。 以上三點貢獻是從大體說;如果從細節說,阿多在許多領域也都貢獻不小。有的是針對個別現象,有的是針對個別哲學家。前者如對自然觀念的研究:《伊西斯的面紗:自然的觀念史隨筆》,后者如對馬可·奧勒留的研究:《內心的堡壘:馬可·奧勒留思想導論》。當然,還有前面所說的對普羅提諾、維克多里努斯的研究,等等,就不再一一敘說了。
古代哲學研究 作者簡介
皮埃爾·阿多(Pierre Hadot,1922—2000),20世紀哲學家、史學家與文獻學家,法蘭西學院榮譽教授。從事古希臘羅馬思想研究,主要以研究古代哲學,尤其是新柏拉圖主義和斯多亞主義聞名于世。他強調古代哲學并非一套理論學說,而是一種與生活方式、生命品質密切相關的精神修煉。代表著作有 《精神修煉與古代哲學》《古代哲學的智慧》《伊西斯的面紗》《別忘記生活》等。 譯者簡介: 趙燦,復旦大學哲學博士,云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古代希臘羅馬哲學、現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西方政治思想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福柯對古代哲學的解釋”,譯著有《哲學的開端》等。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