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海相碳酸鹽巖凝析氣田成藏地址與效益開發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9897
- 條形碼:9787030729897 ; 978-7-03-07298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相碳酸鹽巖凝析氣田成藏地址與效益開發 本書特色
創新成果是全體攻關人員心血與智慧的結晶,對類似復雜油氣藏上產增儲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可供油氣相關科研人員與學者參閱使用。
海相碳酸鹽巖凝析氣田成藏地址與效益開發 內容簡介
《海相碳酸鹽巖凝析氣田成藏地質與效益開發》系統研究了塔里木疊合盆地形成演化歷史,深入剖析了塔中隆起成藏主控因素與油氣分布規律;自主研發了大漠腹地WEFOX雙向聚集偏移精準成像技術,實現了縫洞體量化雕刻與評價,創建了海相碳酸鹽巖疊合復合巖溶縫洞體模型;基于凝析氣藏油層物理、有機地化等大數據開展多學科、動靜態一體化研究,建立了早期成油、晚期氣侵的凝析氣藏模式,揭示了海相碳酸鹽巖凝析氣藏形成機理與資源潛力,完善發展了縫洞型碳酸鹽巖油氣地質理論認識;配套創新了縫洞型碳酸鹽巖凝析氣藏水平井部署與設計、精準導向、分段改造及提高采收率等效益開發關鍵技術。
海相碳酸鹽巖凝析氣田成藏地址與效益開發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章塔里木疊合復合盆地油氣地質特征1
**節中國中西部疊合盆地地質特征1
第二節塔里木疊合盆地石油地質特征8
第三節疊合盆地油氣分布與控制因素24
第四節塔中隆起勘探開發實踐及成效35
參考文獻41
第二章塔中凝析氣田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46
**節塔中隆起區域構造背景及其演化46
第二節臺緣礁灘體沉積巖相類型及特征54
第三節臺緣礁灘體儲集特征及控制因素61
第四節內幕不整合厘定方法及空間分布70
第五節內幕不整合巖溶縫洞體儲集特征80
第六節不整合儲層發育主控因素及模式87
參考文獻100
第三章塔中凝析氣田儲層地震刻畫與建模103
**節沙漠高精度三維地震采集與處理103
第二節碳酸鹽巖縫洞體量化雕刻與評價118
第三節碳酸鹽巖縫洞體精細描述與建模135
第四節碳酸鹽巖縫洞體地質建模及預測150
參考文獻151
第四章塔中碳酸鹽巖凝析氣藏形成與分布155
**節全球大型凝析氣藏油氣地質特征155
第二節塔中隆起凝析氣藏源灶中心厘定169
第三節塔中碳酸鹽巖凝析氣藏形成演化179
第四節塔中隆起斷控復式油氣富集規律193
參考文獻199
第五章塔中凝析氣藏生產特征及開發潛力204
**節凝析氣藏縫洞系統及開發單元劃分204
第二節縫洞型碳酸鹽巖凝析氣藏生產特征222
第三節縫洞型碳酸鹽巖凝析氣藏儲量評價231
參考文獻241
第六章碳酸鹽巖凝析氣藏開發技術與成效245
**節碳酸鹽巖水平井軌跡優化設計技術245
第二節超深水平井隨鉆精準地質導向技術252
第三節超深碳酸鹽巖水平井儲層改造技術257
第四節碳酸鹽巖凝析氣藏提高采收率技術268
第五節縫洞型碳酸鹽巖凝析氣田示范工程292
參考文獻303
海相碳酸鹽巖凝析氣田成藏地址與效益開發 節選
**章 塔里木疊合復合盆地油氣地質特征 塔里木盆地是古生界克拉通盆地與中—新生界前陸盆地組成的大型疊合盆地,經歷多旋回構造-沉積演化,發育多期、多類烴源巖與儲-蓋組合,已證實庫車與塔西南前陸盆地陸相含油氣系統、克拉通海相含油氣系統,油氣資源量豐富。塔里木盆地多旋回構造-沉積演化,控制了多期油氣成藏與調整、改造和破壞的全過程,油氣分布受控于前陸區逆沖斷裂帶與臺盆區古隆起,具有前陸區富氣、臺盆區富油又富氣的多類油氣富集區帶,發育深埋、高產的多類型油氣藏,油氣成藏與分布極為復雜。 **節 中國中西部疊合盆地地質特征 中國已發現500多個油氣田,主要分布在40多個盆地中,東部中—新生代斷陷盆地、中西部中—新生代前陸盆地及古生代克拉通盆地等三大類盆地控制了全國80%以上油氣資源(康玉柱,2012)。其中,中國西部以塔里木盆地為代表的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具有多旋回構造-沉積體系,形成獨*的油氣聚集與分布規律,是疊合盆地石油地質研究的重點與熱點領域。 中國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結果證實,全國約45%的剩余油氣資源富集在西部疊合盆地,而目前僅有不到20%的油氣探明率,揭示疊合盆地勘探潛力巨大。但由于油氣成藏與分布極為復雜,現有的油氣地質理論難以有效指導疊合盆地復雜油氣藏的評價與開發。因此,深入研究中國西部疊合盆地及其復雜油氣藏的形成演化和分布,對豐富和完善疊合盆地的油氣成藏地質理論,推進中國西部的油氣勘探開發進程,加快油氣儲量、產量的快速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前期已開展了這類疊合盆地形成條件、發育歷史、地質特征及其含油氣性的綜合研究(劉光鼎,1997;龐雄奇等,2002;趙文智等,2003;金之鈞,2005;劉池洋,2007)!笆濉币詠恚袊形鞑刊B合盆地復雜油氣藏勘探開發不斷獲得重大突破,油氣地質特征與油氣分布規律取得很多新進展(龐雄奇等,2012;何登發等,2017;馬永生等,2017)。 一、疊合盆地基本概念與典型標志 多旋回構造-沉積盆地具有復雜的內部結構,是不同時期形成的沉積地層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疊加”與“復合”(賈承造,1997;何登發等,2010;龐雄奇等,2012)。因此出現“疊合復合盆地”(賈承造,1997)、“殘留盆地”(劉光鼎,1997)、“改造型盆地”(劉池洋和孫海山,1999)、“復雜疊合盆地”(王清晨和金之鈞,2002)等概念。 龐雄奇等(2002)認為“疊合盆地”是指不同時間形成的不同類型的沉積盆地或沉積地層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疊加和復合,盆地之間在縱向上通過沉積間斷或不整合面接觸和關聯。疊合盆地的概念是相對于同一構造-沉積旋回中形成的單型盆地而言,如果在同一地理位置上有三種或三種以上不同類型的沉積盆地的疊加和復合,可稱為復雜疊合盆地(圖1.1;龐雄奇等,2012)。 中國中西部含油氣盆地與國外典型含油氣盆地的*大差別是其在地質歷史過程中的不同時期發育并疊加了不同類型的沉積地層,形成了復雜疊合盆地(圖1.2)。盡管對疊合盆地命名目前尚有分歧,但對于疊合盆地的基本地質特征和基本判別標志趨同(趙文智等,2003;韓保清等,2006;何登發等,2010;龐雄奇等,2012)。 (1)沉積地層不連續,存在多個不整合面。不整合既可能代表地殼上升,部分地層受到了剝蝕;也可能代表海平面下降后長時期沒有接受過新的沉積,導致相同時代地層缺失或僅發育同時代的部分地層。由于多期強烈的構造變動,有些盆地甚至在整個區域范圍內都缺失某個或某幾個紀的地層,如鄂爾多斯盆地內整體缺失志留紀—泥盆紀地層,導致不整合面上下地層時代差距較大,顯示出很強的地層不連續性。塔里木盆地發育了南華紀—第四紀各時代的沉積地層,但存在10余期區域不整合面(圖1.2、圖1.3)。其中很多地層出現大量的缺失,地層分布變遷大,志留系—泥盆系、中生界出現大量的地層缺失,地層縱橫向變化大、不連續性強。 圖1.1 疊合盆地與單型盆地結構圖示(據龐雄奇等,2012) (2)不同時期的構造特征具有不連續性。疊合盆地上下兩個不同的構造層之間往往發育一個大的區域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上下地層的產狀特征有很大差異,代表著上下地層沉積之間發生過大規模的構造變革(圖1.2、圖1.3)。變革前的地層經受了構造變動后導致構造變形,出露地表遭受剝蝕并可能被夷平。此后,地表再次沉積新的地層,在新的構造變動方式下形成了新的構造層,與下伏構造層呈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塔里木盆地發育十余期大型構造運動,并形成相應的不整合面,不同時期構造特征差異大(圖1.3;賈承造,1997;何登發等,2005b;鄔光輝等,2016)。圖1.2中國主要疊合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成藏特征(據何登發等,2010) 圖1.3 塔里木盆地年代地層格架與構造階段劃分(據鄔光輝等,2020) (3)應力應變或動力機制不連續。我國西部疊合盆地在形成和發育過程中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早期為裂谷-被動大陸邊緣盆地發育階段,應力作用以拉張為主;中期為克拉通內拗陷盆地-周緣前陸盆地階段,以雙向擠壓為主;晚期為陸內前陸盆地階段,以單向擠壓為主(賈承造,1997;林暢松,2006;鄔光輝等,2016)。盡管不同的學者對關鍵構造期前后的動力作用方式有不同的認識,但對動力作用方式的改變認識是一致的。不同時期的不同應力作用或動力機制差異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沉積和構造,這是形成疊合盆地的原因所在。塔里木盆地經歷五個階段十余期構造演化,不同時期的成盆動力機制與區域應力場均發生變動,造成多階段多期的構造-沉積變遷與地層-構造不連續性(圖1.3)。 二、疊合盆地地質特征與油氣分布 疊合盆地經歷多期構造演變,形成多種類型的沉積儲層與多期油氣成藏,造成復雜的油氣類型與分布。何登發等(2010)將中國疊合盆地油氣地質理論概括為以下八個方面。 1.多旋回成盆作用 新元古代以來,中國大陸在全球Rodinia-Pangaea超大陸裂解與拼合演化進程中,受古亞洲洋、特提斯洋、古太平洋三大全球動力學體系疊加與復合的控制,歷經原、古、新特提斯洋三大構造演化階段,在深部和區域構造動力學背景下,發育底部南華紀—震旦紀裂谷盆地、寒武紀—志留紀克拉通內臺地、泥盆紀—三疊紀和侏羅紀—第四紀克拉通內拗陷-前陸盆地的四大伸展-擠壓構造旋回,并構成縱向四大構造層,形成了多旋回疊合沉積盆地(圖1.2)。 2.多類型疊加地質結構 受盆地基底、構造環境與地球動力學演化差異等控制,中國的沉積盆地主要有前陸-克拉通疊合型、拗陷-斷陷疊合型和斷陷-克拉通內拗陷疊合型三類疊加地質結構(表1.1)。前陸-克拉通疊合型表現為古生界海相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陸相前陸盆地的疊合,如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等盆地發育在前寒武紀克拉通之上?死▽有虬l育的一系列區域不整合界面,為原型盆地的主要疊合界面(圖1.2)。 表1.1 中國疊合盆地類型劃分(據何登發等,2010) 3.多時代烴源巖與多期成烴 在構造旋回的伸展期,如早—中寒武世、奧陶紀、石炭紀—二疊紀、白堊紀發育泥巖、煤、碳酸鹽巖等類型的烴源巖系(表1.2)。受母質類型和多期盆地疊合制約,烴源巖熱演化出現多個生烴高峰。四川、塔里木盆地古生界烴源巖現今以生氣為主,熱成熟度適中的海相烴源巖也可以成為油源巖,如塔里木盆地中—上奧陶統烴源巖。表1.2三類疊合盆地中下組合油氣地質條件比較(據何登發等,2010)類別前陸-克拉通疊合型斷陷-克拉通內拗陷疊合型拗陷-斷陷疊合型結構層序Pz1海相層序、C—P1海陸過渡相層序、P2—T2陸相層序Pz1海相層序、C—P海陸過渡相層序、Mz陸相層序斷陷早期火山巖層序、斷陷晚期湖沼相層序烴源巖Pz1(、O、S)、C—P1E、C或O斷陷早期(K11)儲集巖風化殼、內幕白云巖、礁灘風化殼、內幕白云巖火山巖、碎屑巖油氣藏類型內幕背斜、巖性、巖性-地層潛山(碎屑巖)巖性、(火山巖)構造-巖性關鍵成藏條件前陸層序疊加,區域有效蓋層新生古儲,二次成烴拗陷層序疊加,區域封蓋層油氣分布以氣為主;古隆起控制運移,斜坡控制聚集斷塊潛山、凹中凸潛山控制油氣聚集沿斷裂的高凸帶、陡坡帶分布 4.多套儲-蓋組合與多含油氣系統 多期海進、海退或湖進、湖退與原型盆地的疊合形成了多套儲-蓋組合。烴源層、儲集層、蓋層及其他成藏要素的有機配置,形成了復雜的含油氣系統。疊合盆地在垂向上常發育多個含油氣系統,它們之間可能是獨立的,很少發生流體交換(如鄂爾多斯盆地),也可以發生流體串通(如塔里木盆地)。受疊合盆地類型及其地質結構的控制,形成前陸-克拉通疊合盆地、拗陷-斷陷疊合盆地和斷陷-克拉通內拗陷疊合盆地含油氣系統(圖1.4)。 圖1.4 中國疊合盆地油氣系統模式(據何登發等,2010) 前陸-克拉通疊合盆地的含油氣系統以克拉通層序廣覆式烴源巖和前陸拗陷中心沉降式烴源巖發育為特點,前陸層序的覆蓋加速下伏烴源巖的熱演化?尚纬缮、下獨立或上、下復合的含油氣系統,油氣資源豐富。拗陷-斷陷疊合盆地的含油氣系統發育斷陷層序沉降中心烴源巖和拗陷層序廣覆式烴源巖,高地溫梯度使下伏烴源巖熱演化程度高。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