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經濟突圍:新發展階段的關鍵議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46389
- 條形碼:9787521746389 ; 978-7-5217-4638-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經濟突圍:新發展階段的關鍵議題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1.政府機關:認識、把握、制定經濟社會政策。2.企業管理者:讀懂、把握當前中國經濟關鍵問題。3.財經王東京教授撰寫的《中國經濟突圍》,直面當前經濟熱點難點,從看得見的角度觀察,從看不見的角度分析,揭示復雜現象背后的經濟邏輯,讀來讓人醍醐灌頂。不僅有助于理解經濟理論,而且可以學會用經濟學思維破解現實難題。
中國經濟突圍:新發展階段的關鍵議題 內容簡介
進入21世紀第三個10年,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跨越,面對西方國家的經濟圍堵,中國何以成功突圍?本書圍繞11個關鍵議題進行分析。 《中國經濟突圍》系《王東京經濟學講義》的姊妹篇,《王東京經濟學講義》重點用中國案例講解經濟學原理,《中國經濟突圍》則用經濟學原理研究當前重大經濟難題,條分縷析,邏輯井然,令人頓開茅塞。 作者長期擔任中央黨校主講教員,深諳國情民情,善于用通俗語言解析復雜經濟現象,本書寫作風格獨樹一幟,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適合領導干部、企業管理者和經濟理論工作者閱讀。
中國經濟突圍:新發展階段的關鍵議題 目錄
前??言
**章 告別數量型經濟
發展階段演進的邏輯
不要以GDP論英雄
產業升級的秘密
用市場機制保護環境
怎樣研判經濟形勢
第二章 立足供給側擴內需
穩中求進關鍵是“穩就業”
改進供給也是擴內需
穩就業當從供給側發力
隱性失業弊大于利
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新基建”
從企業性質看大眾創業
第三章 積極財政加力提效
要重視“看不見的代價”
積極財政不是擴張財政
警惕地方債闖禍
結構性減稅的兩個維度
用財政倒逼改革
反對浪費與鼓勵消費
征收房地產稅的困難
第四章 穩健貨幣以靜制動
貨幣政策的目標取向
通脹是否會卷土重來
論貨幣推動力
“負利率時代”是危言聳聽
高儲蓄不會抑制需求
股市為何測不準
房價問題癥結何在
“東北大米”現象解析
第五章 有為政府與公共選擇
改革需要頂層設計
行政問責應慎用“一票否決”
政府為何集中采購
公共選擇如何體現民意
協商與投票可以并行不悖
將“雙減”進行到底
關鍵要辦好職業教育
第六章 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體制成本與改革成本
用兩招支持實體經濟
兩問“融資成本”
公共品也需界定產權
債務風險及其警戒線
獨董辭職是“積極信號”
資本何以無序擴張
穩定企業家預期
第七章 打通創新“兩個一公里”
創新是一連串事件
專利保護的性質
用改革推動創新
誰來承擔創新風險
科技人員創業正當其時
推動科技與產業對接
高效率機器不會導致失業
第八章 保護競爭與反壟斷
市場競爭及其推論
從等價交換看反壟斷
反壟斷不是“反大”
市場常態是壟斷競爭
技術壟斷不排斥創新
企業為何掠奪性定價
第九章 邁向共同富裕
“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
不宜過度渲染收入差距
怎樣衡量收入差距
扶貧應兼顧效率
共同富裕不是“均貧富”
第十章 暢通國內循環
國際分工可以共贏
國內循環為主絕非封閉循環
美國為何發動貿易戰
特朗普減稅的前景
關于貿易戰的冷思考
防止“卡脖子”要以卡止卡
第十一章 聚焦鄉村振興
我看鄉村振興戰略
中國今后誰來種地
“三變改革”的啟示
再論“三變改革”的價值
耕地流轉應以農民為主體
農民為何貸款難
附錄
后記
中國經濟突圍:新發展階段的關鍵議題 節選
共同富裕不是“均貧富”推動共同富裕不能“均貧富”,國家要嚴格保護私人財產權,讓企業家有安全感;同時要引導企業家合法經營,依法納稅,履行社會責任;再有,政府應承擔起扶貧的主要職責,用財政資金扶持貧困群體發展生產、提高收入。在《怎樣衡量收入差距》一文中我說,經濟學家在研究收入差距時,應將企業家財產與收入分開。企業家所擁有的廠房、機器設備等是他的財產;而用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費用,才是他的收入。兩者不可混為一談,不然會夸大企業家與普通人的收入差距,誤導視聽。人們的幸福感受,不僅取決于自己收入的高低,還取決于收入比較的參照。要是自己與自己比,增加了工資他會感覺到幸福;但要是告訴他,其他同事的工資比他增加得更多,就屬他*低,他可能立刻轉喜為憂、憤憤不平,之前的幸福感也蕩然無存。所以我一貫的觀點是,在現階段,我們既不能無視收入差距,也不宜過度渲染收入差距,更不能夸大收入差距。*近學界正在討論“三次分配”,為參與討論我寫了《“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不料文章發表后有一位相熟的企業家打電話問:“三次分配”何時啟動?我明白他擔心什么,他是擔心“三次分配”是否會“均貧富”。事實上,中央講得很清楚,“三次分配”是鼓勵人們自愿捐助。可人們為何會有此擔心呢?在我看來,是人們一直對“共同富裕”有誤解。何為共同富裕?傳統觀點認為,共同富裕是同等富裕,不存在收入差距。而要消除收入差距,不僅要調節收入增量,還要調節財產存量。所謂調節財產存量,說白了就是“均貧富”。從理論上追溯,此觀念*早來自英國學者莫爾。1516年,莫爾出版了那本著名的《烏托邦》,指出人類的理想社會是消滅了財產私有且人人平等的社會。后來法國學者巴貝夫等人指出,人人平等的社會,收入應該平均分配。再后來,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了“收入均等化定理”,說收入分配越平均,社會福利就越接近*大化。這當然是學者的看法。令人不解的是,普通民眾知道莫爾、巴貝夫、庇古的并不多,人們“平均分配”的觀念從何而來?對此,美國學者羅爾斯在《正義論》中做過討論。他認為,“平均分配”是人類普遍的價值認同,或者說是人的天性。其實,中國民間也流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說法,意思與羅爾斯的解釋不謀而合。有大量事實可以證明。遠的不說,以中國為例:改革開放前的30年,國家實行的是按勞分配制度,可那時實際搞的是平均主義分配,吃“大鍋飯”。改革開放后,國家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雖然人們的收入都有提高,但卻出現了“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現象。究其原因,是有人對“收入差距”不滿,產生了仇富心理。由此見,目前社會上有人確實存在“平均主義”觀念,而且根深蒂固,短期內不可能根除。也正因如此,對推動共同富裕,人們往往會想到“均貧富”。而我要指出的是,共同富裕絕不是“均貧富”。那樣做既不符合中央的精神,也有悖于市場經濟分配原則,*終不僅不能實現共同富裕,反而會導致共同貧窮。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講,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而同時又說,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按照他的構想,要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讓先富帶動后富。當年上大學時,有位教授對鄧小平的構想做過形象解釋。他說好比坐公交車,若乘客不排隊,一窩蜂地擠,堵死了車門誰也上不去;要是分先后排隊,反而容易上車。回頭看,鄧小平當初的構想是正確的。現在的問題是,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人先富起來了,中等收入人口超過了4億,那么怎樣讓先富帶后富呢?中央明確講,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國家憲法也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這是說,先富帶后富不是“均貧富”。有人說,政府可以鼓勵富人捐助。富人愿意捐助當然好,可低收入人口多,捐助怕是杯水車薪。我的觀點,政府應支持富人投資創業。要知道,支持富人投資就是先富帶后富,而且可取得長效。投資增加,生產的財富會增加,政府稅收和就業崗位也會增加。讀者想想,社會財富越來越多,國家稅收越來越多,政府是不是可以更好地照顧窮人?倘若不是這樣,反過來讓人們“均貧富”,效果必事與愿違。聽朋友講過一件真事。張大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在城里打工多年,后來回鄉辦養雞場,收入可觀;小兒子一直在家種地,至今沒娶上媳婦。于是張大爺讓大兒子先富帶動后富,拿出10萬元資助弟弟做生意。結果呢,弟弟不善經營,不到半年便血本無歸,而哥哥資金周轉不靈,收益也大不如前。一個家庭如此,一個國家也一樣,不能簡單“均貧富”。經濟學講,人的行為選擇是在特定約束下追求利益*大化。站在富人的角度,國家若不保護私人財產權,富人沒有安全感,自然不會放手投資;站在窮人的角度,如果允許“均貧富”,可以坐享其成,他們也不會勤勞致富。分析至此,我*后的結論是,推動共同富裕不能“均貧富”,應重點做好三件事:**,嚴格保護私人財產權,讓企業家有安全感,支持他們放手投資,將財富“蛋糕”做大;第二,引導企業家合法經營,依法納稅,履行社會責任;第三,政府應承擔起扶貧的主要職責,用財政資金扶持貧困群體發展生產、提高收入。
中國經濟突圍:新發展階段的關鍵議題 作者簡介
王東京經濟學家,歷任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教務部主任、教育長、副校長。長期擔任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班主講教員,一直深受學員好評。所撰寫的“與官員談”系列叢書在領導干部和企業管理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財貿經濟》《改革》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在《經濟日報》《學習時報》《21世紀經濟報道》等報刊撰寫專欄文章近千篇。主要代表作有:《王東京經濟學講義》《經濟學筆譚》《經濟學反思》《經濟學分析》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