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先蠶嫘祖(典藏古河東叢書)/張繼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9586
- 條形碼:9787521219586 ; 978-7-5212-195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先蠶嫘祖(典藏古河東叢書)/張繼紅 本書特色
從這套叢書中,我讀出了神之奇,人之本,天之倫,地之道,武將之勇猛,文人之風雅,仿佛看到河東先祖先賢神采奕奕,從大河岸畔、田野深處朝我走來。 ——李敬澤
先蠶嫘祖(典藏古河東叢書)/張繼紅 內容簡介
運城,古稱河東,是中華文明目前一塊文化底蘊極為厚重的土地。中華民族遠古部落的首領們,以及堯、舜、禹等均在此地留下印記,從而形成*早的“中國”。大約距今六千年的時候,黃帝部落生活在這里。《史記》記載了“嫘祖始蠶”的故事。河東地區有“黃帝正妃嫘祖養蠶繅絲”的傳說。數千年來,嫘祖被奉為養蠶紡織的先祖。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在山西省夏縣西陰村進行考古發掘時,出土了新石器時代的半枚經人工切割過的蠶繭殼。這一發現有力地證實了河東地區是中國*早從事桑蠶養殖的地區之一,是中國絲綢業的主要發源地。本書以嫘祖教民養蠶為出發點,將視角擴展到記述中國桑蠶和絲綢的物質文化,從漫長歷史演變的過程中,記述中國桑蠶和絲綢事業發展的過程以及動人的細節。
先蠶嫘祖(典藏古河東叢書)/張繼紅 目錄
**章??農耕文明,肇始河東——華夏文明騰飛的起點
**節??悠悠河汾,浩浩黃土——中華先民農耕的源頭
第二節??巍巍中條,七彩鹽池——中華先民環聚的寶地
第三節??三皇五帝,開拓河東——中華文明的初始期
第二章??黃帝嫘祖,親耕親蠶——中華耕織文化的象征
**節??慎終追遠,耕織之祖——司馬遷筆下的黃帝與嫘祖
第二節??載耕載織,澤滋百世——中華耕織文化溯源
第三節??先蠶尊勝,西陰樹桑——歷史上的嫘祖和河東的桑蠶業
第三章??蠶繭驚現,追蹤探源——以考古實證傳說
**節??李濟尋夢,初踏禹都——夏縣來了考古人
第二節??彩陶世界,西陰之紋——西陰村新石器遺址的考古發掘
第三節??真乎假乎——有關半個蠶繭的世紀爭論
第四章??天蟲作繭,初為衣裳——遠古桑蠶業的探索
**節??絲織肇始,經緯南北——出土文物里的遠古桑蠶
第二節??黼黻文章,記載綦詳——古詩文里的桑蠶
第三節??虔敬事蠶,屢化為神——以蠶為神的祭祀傳統
第五章??栽桑養蠶,剝繭抽絲——中華桑蠶生產史述
**節??植桑之源,蠶蛹羽化——桑與蠶的天然緣分
第二節??天賜蠶繭,繅絲織帛——原始的絲帛生產推想
第三節??能工大匠,經天緯地——中華絲綢的千年輝煌
第六章??華章絢爛,驚艷世界——澤被人類的中華絲綢
**節??絲纊纖縞,綾羅綢緞——中華絲綢的種類
第二節??潞蜀蘇杭,云蒸霞蔚——中華絲綢的產地
第三節??華袞貴服,彩畫緙絲——中華絲綢的用途
第七章??穿越海陸,廣惠全球——穿越數千年的絲綢之路
**節??商周開拓,漢初鑿空——古老的陸上絲綢之路
第二節??云帆高張,丘山浮波——冒險的海上絲綢之路
第三節??環行絲路,西出東歸——東晉高僧法顯的絲路歷程
......
先蠶嫘祖(典藏古河東叢書)/張繼紅 節選
運城,古稱河東,是中華文明史上一塊文化底蘊極為厚重的土地。大河在此拐了一個彎,正好將河東地區環抱其中;太行山的余脈中條山,前來拱衛著運城。觀此地理形勢,正是被山帶河、自然天成的聚寶盆。這個聚寶盆的盆底,是萬古不變、生生不息的鹽池。鹽池像一顆明珠,在河山之間閃耀,昭示著它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遠古部落的首領們,從伏羲、女媧,到炎、黃、蚩尤,以及堯、舜、禹,等等,無不環繞鹽池,在此打拼事業,凝聚神氣,從而形成*早的“中國”。 大約距今六千年的時候,黃帝部落為控制鹽池,奪取池鹽的戰略資源,先后與蚩尤、炎帝大戰,取得完勝,成為中原一帶的部落聯盟首領。有“史家絕唱”之譽的《史記》的**篇,就是《五帝本紀》;《五帝本紀》的開篇就是黃帝。也許,在司馬遷眼里,華夏文明的開端就是從有“土德之瑞”的黃帝開始。司馬遷的這一判斷,應該是漢以前人們的共識,他只是據實做出記載。 《史記》還記載,嫘祖是黃帝的“元妃”,即正妻。除《史記》這樣的正史,眾多的古籍和傳說都證明,在蠻荒的上古時代,黃帝教人農耕,嫘祖教人紡織,大大推進了神農炎帝以來的農耕文明。數千年來,嫘祖被奉為中華民族養蠶紡織的共祖,這使得河東地區占據了中國絲綢文化的制高點。 于是,嫘祖被后人尊為“先蠶”,即*早教民養蠶、剝繭抽絲、衣被天下的圣人。根據文獻記載和傳說判斷,她生活的年代距離當今大約是六千年,即公元前四千年左右。 嫘祖是否為真實的蠶絲紡織的先祖?僅憑后世少量的記述和傳說就下結論還是不夠的。好在現代考古有關養蠶抽絲的成果,恰與嫘祖生活的年代相符,都在六千年左右。 1926年冬天,年輕的李濟先生和地質學家袁復禮先生,在夏縣西陰村新石器時期遺址首次組織了中國人自己的考古,并發掘出距今約六千年的半個蠶繭。這個經過人工切割的蠶繭,至今閃爍著繭絲的光芒,有力證實了古河東地區是中國*早開始養殖桑蠶的地方。之后,夏縣西陰師村出土石雕蠶蛹、芮城縣出土蠶蛹形陶飾,也都是中國*早的蠶文化遺存。結合當地適宜養蠶的土壤和氣候等天然條件和豐富的嫘祖教民養蠶紡織的傳說,可以相信,河東地區確是中國絲綢業的發祥地之一。至于嫘祖被尊為“先蠶”,即中國養蠶抽絲的先祖,這是國人敬重行業先祖的傳統思維的表露,是先民們有關桑蠶養殖和絲綢生產活動疊加產生效應的結果。 上古的時候,吃飯穿衣是先民們*急迫的日常生活需求,而穿衣尤其體現出精神文化層次的需求。先民的蔽體之物,從野草到獸皮,從獸皮到麻紡織物,從麻紡織物到絲綢紡織物,是物質需求的進步,也是審美需求的進步。不能不說,絲綢是人見人愛的產品,卻一出現就被統治者完全壟斷起來。他們將絲綢用于祭祀、葬禮等活動中,反映出上古時期人們對敬事上天、實現天人相通的精神追求。因此,絲綢出現伊始,就具有物質與精神文化的雙重作用,在先民的生產、生活中,展現出特殊的文化內涵。它是王公貴族獨享的高貴物品,是廟堂祭祀的神通媒介物質,是中國上古與陶器并美的核心工藝,是深刻影響中華文化發展走向的工藝美學。先秦以后,絲綢的生產遍及九州,踵事增華,發揚光大,成為國人富足美滿的象征,同時成為歷代經濟活動中占比極重的一環。光彩耀眼的絲綢,凝聚了中華文明的智慧和創造精神。以“絲綢”命名的絲綢之路,打通中國與周邊國家乃至中亞、非洲、歐洲、美洲的聯系,絲綢則是絲綢之路上*為世界矚目、價比黃金的特殊商品。絲綢之路大大促進了歐亞大陸的融合,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重大貢獻。 如此的光榮與顯耀,莫不與絲綢相關,莫不與嫘祖相關,莫不與河東相關。不僅如此,嫘祖以來,尚有三位河東人為中華絲綢,以及絲綢文化的發展做出卓絕的貢獻:東晉河東籍高僧法顯,他在六十五歲高齡時,從長安出發,到西域取經,又搭乘返回國內的商船,在今山東青島登岸,前后經歷十四年。法顯應該是中國*早環行過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大旅行家,是絲綢之路上絲綢貿易的見證者。他在旅行記錄《佛國記》(一稱《法顯傳》)中描述了許多絲綢之路上的國家、風俗和商業見聞。盛唐時期的天寶十載(751年),旅行家杜環的《經行記》中記載,在大食國(古阿拉伯帝國),他親眼看到說著中國話的人紡織絲綢,其中一位叫樂呂禮,是河東人。杜環認為,樂師傅是作為絲織專家到大食國傳授絲織技術的。元代的時候,河東木工薛景石撰寫了《梓人遺制》。他以木工的職業敏感,將當時的織機一一記錄,畫圖展示,用以指導織機制造和修復。他的制圖極為精確實用,甚至在當今還能據此復原織機。 無數史實證明,河東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著深厚的根祖文化;嫘祖則是對中國桑蠶業發源有杰出貢獻的偉大女性,是與黃帝并稱的人文先祖,永遠受到后人尊敬。六千年來,河東人孜孜不倦地從事著“經天緯地”的事業,這無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作為“典藏古河東叢書”之一,對以嫘祖為中心的歷史記載、民間傳說、考古實物作出綜合考察,試圖證實河東地區是中國*早從事桑蠶養殖的地區之一,是中國絲綢業的主要發祥地。 文獻對嫘祖的記載極少,從紀實散文的角度看,單獨記述、描寫嫘祖,不足以形成一部完整的著作。考慮到整個中國的桑蠶文化,無論南北,莫不以嫘祖為共祖;嫘祖以后的桑蠶文化,莫不是嫘祖桑蠶事業的延伸和擴展;在中華桑蠶史上,嫘祖是一個永遠的文化存在。所以,本書以《先蠶嫘祖》為題,以嫘祖教民養蠶為出發點,將視角擴展到記述中國桑蠶和絲綢的物質文化。從這個角度,作為作者,首先感受到中華絲綢文化悠久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感受到中國絲綢文化持久而廣闊的影響力,尤其感受到河東作為中華絲綢文化發祥地的巨大魅力。 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筆者閱讀到許多專業著作和史料,主要涉及新石器時期考古與中國絲綢生產及文化方面的內容,眼前展現出一個個全新的視域。記得李濟先生說,撰寫中國上古歷史,應該“以文化的形成及演變和民族的成長與教養為撰述的重點”;“中國上古史須作世界史的一部分看,不宜夾雜偏狹的地域成見”。李濟先生的觀點,顯示其作為世界級考古學者的宏闊思維;他的觀點,當然應予遵循。所以,本書力圖從中國漫長歷史演變的過程中,展示嫘祖對中國蠶絲業的開創性貢獻,展示運城地區在中國農桑事業上的特殊地位;并以紀實文學的筆觸,記述中國桑蠶和絲綢事業發展的過程以及動人的細節,力圖使之知識豐富、精彩動人。 中國的桑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此形容,毫不為過。它是一門綜合學,*初的植桑養蠶是農林學科,繼而繅絲、紡績、繡花又是工藝學科,*終積淀為歷史、文化、美學等等,以完美求之,非通才無以完成。概而言之,就是在中國桑蠶物質文化史上,主要記述我們的祖輩們做了什么,有什么突出貢獻,積累了什么文化。至于中華桑蠶和絲綢生產的技術層面則不是本書重點涉及的內容。作為叢書的一種,寫作時間有限。好在借助時代優勢,獲取資料極為方便,筆者在關鍵之處把握主旨,綜合判斷,選擇史料,努力做到豐儉適宜,圖文結合,好看好讀。即使如此,仍不免心有余而力不逮,錯誤與缺陷在所難免,敬請讀者諸君不吝指教!
先蠶嫘祖(典藏古河東叢書)/張繼紅 作者簡介
張繼紅,山西原平人,古代文學碩士,編審,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曾參與主持整理出版山西省大型文獻整理出版工程《山西文華》,有古籍整理著作《陶淵明集》《吳昌齡于伯淵劉唐卿集》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推拿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