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英格蘭六部曲:IV革命世紀.自由與工業的百年傳奇(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91694
- 條形碼:9787544791694 ; 978-7-5447-916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英格蘭六部曲:IV革命世紀.自由與工業的百年傳奇(精裝) 本書特色
1、一套真正有故事的英格蘭史,發揚史家的文學之魂,讓歷史更加鮮活具體 這是一套真正用心講好故事的歷史,在史學寫作變得越來越專業化的今天,阿克羅伊德再次提醒我們注意,講好故事是一門多么重要的史家技藝,文學技法仍舊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進入過去的世界。英格蘭歷史上令人驚嘆不已的人物在書中輪番登場:為“離經叛道”的婚姻而得罪天主教會的亨利八世,盛極一時的維多利亞女王,運籌帷幄的溫斯頓·丘吉爾……優秀的歷史作品不僅僅包含準確的事實,精彩的敘事也會讓歷史暗流和時代精神變得更加鮮活具體。 2、傳奇作家阿克羅伊德用一生籌備,憑一己之力寫出真正英國味的歷史 彼得·阿克羅伊德是英國文壇的代表性人物,深耕英國文化數十年,著有《倫敦傳》《泰晤士河傳》《阿爾比恩:英國想象的起源》《牛頓傳》《莎士比亞傳》《狄更斯傳》等數十部關于英國及其偉人的歷史著作。2003年,因卓越的文化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勛章,他也是《Time Out城市指南》眼中的新一代英國“國民史官”。他準備了整整一生,從2011年動筆書寫“英格蘭史六部曲”,歷經十年,憑一己之力為他摯愛的國度寫下了一整套輝煌的民族史詩。 3、書寫百年革命傳奇,看科技發展如何為英格蘭帶來輝煌與硝煙 本卷涵蓋了從奧蘭治的威廉登基開始,到英法延綿不絕的戰爭以拿破侖的滑鐵盧戰敗而告終的歷史時期。在此期間,英格蘭有了銀行與證券交易所,議會取代了君王成為真正的統治機構,報紙和小說開始興盛,而前所未有的工業技術創新讓英格蘭*終不可逆地變成了一個滿是煙塵、鋼鐵與煤炭的國家。 4、海外眾多媒體一致推薦!200余幅珍貴圖片,再現歷史精彩瞬間 《泰晤士報》《觀察家》《旁觀者》《圖書館周刊》《書單雜志》《科克斯書評》《每日快報》齊聲贊譽。六卷中文版精選221幅歷史畫作和照片,直觀呈現富于視覺想象的英格蘭歷史。阿克羅伊德既是精于敘事的作家,也是史學功底深厚的歷史學家,他以作家獨有的細膩筆觸,在把英國歷史娓娓道來的同時,保證史實的嚴謹性和專業性。 5、設有單卷本和盒裝版,滿足讀者閱讀和收藏的需求 為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和收藏需求,中文版既推出可以分卷購買的單冊,也提供可整套購買的全集。全集附贈《英格蘭史大事年表》手冊,幫助讀者更好地貫通大英帝國近兩千年的興衰史。 用故事的暢快,讀懂大國的興衰!傳奇作家阿克羅伊德用一生籌備,憑一己之力寫出真正的英國味歷史。卷四《革命世紀》書寫百年革命傳奇,看科技發展如何為英格蘭帶來輝煌與硝煙
英格蘭六部曲:IV革命世紀.自由與工業的百年傳奇(精裝) 內容簡介
“英格蘭史六部曲”是歷史作家彼得?? 阿克羅伊德的代表作品,包含《帝國基業》《都鐸王朝》《叛亂年代》《革命世紀》《君臨天下》《革故鼎新》共六卷。它以恢弘的筆觸書寫出這個傳奇國家所經歷的歷史進程:這個曾經封閉的島國,如何借助宗教改革、議會制度、技術與思想的革命,以及貿易與殖民擴張,一步步成為一個領土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以及在帝國衰微的今天,它又如何重新在戰后的新秩序中定位自己,并且繼續影響著世界。阿克羅伊德的寫作傳達出他對這個曾在人類文明中居于頂點的國家的深刻眷戀,既鑄就了一部大國崛起的奮斗史和創新史,也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民族史詩。 《革命世紀》是阿克羅伊德“英格蘭史六部曲”的第四卷,涵蓋了從奧蘭治的威廉登基開始,到英法延綿不絕的戰爭以拿破侖的滑鐵盧戰敗而告終的歷史時期。本卷主要論及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了英格蘭的百年革命傳奇。在此期間,英格蘭有了銀行與證券交易所,議會取代了君王成為真正的統治機構,報紙和小說開始興盛,而前所未有的工業技術創新讓英格蘭不可逆地變成了一個滿是煙塵、鋼鐵與煤炭的國家。
英格蘭六部曲:IV革命世紀.自由與工業的百年傳奇(精裝) 目錄
2 是牛還是熊?
3 時代偶像
4 如日中天
5 黃金篇
6 等待那一天
7 偉大的涂鴉社
8 德國人來了!
9 泡沫降臨
10 無形的手
11 消費熱情
12 你管這叫啥?
13 殘耳
14 杜松子酒母親
15 紙牌屋
16 我該做什么?
17 破釜沉舟
18 提琴手
19 自由的呼聲
20 我們又回來了
21 大屁股
22 神奇的機器
23 傾茶
24 孺子
25 蒸汽機
26 在黑暗的平原上
27 火焰與月光
28 紅色自由帽
29 瘋王
30 獸與淫婦
31 浪漫故事
32 和平之悅
英格蘭君主世系
延伸閱讀
索引
譯后記
英格蘭六部曲:IV革命世紀.自由與工業的百年傳奇(精裝) 節選
4 如日中天 安妮女王統治初期如有神助,五谷豐登。在1702-1708年間,小麥的價格低于通常會引發貧困或騷亂的每夸脫三十先令。這自然減輕了地方以及倫敦的政治和社會壓力,在倫敦,面包的市場成本是影響公眾滿意度*為重要的因素。1708年秋,約克郡的鄉紳莫爾斯沃思寫道:"我們只去市場買糖和香料,吃的喝的家里都有。"鐘表、鏡子、瓷器、地毯、窗簾等銷量的上升導致中間階層日進斗金。 這一切,并非都是神的恩賜,而是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遠大抱負,這種抱負在《格列佛游記》中有過描寫:"若誰能在從來只種單穗玉米和單葉草的土地上,種出雙穗玉米和雙葉草,那此人便應受嘉獎,負責更多國家要事,這是政客之流絕不能比的。"能夠促成當時農業進步,以下著名人士的貢獻不可或缺:杰特羅·圖爾、蕪菁大王查爾斯·湯曾德、阿瑟·楊格和他的《農業年鑒》、羅伯特·貝克韋爾和他的新萊斯特綿羊。 但是,光憑一些天資聰明、善于觀察之人的個體創新,并不能創造出始見于17世紀中葉的"農業革命"。如果拿"革命"來形容失之太過,那至少也可以將其稱為進步的時代。當時碰到的障礙是實實在在的。整個農村依然被保守勢力占據,耕種土地和飼養牲畜幾千年來幾乎沒有變化。農民的古老習俗和偏見根深蒂固,任何質疑其效果的人就相當于在質疑上帝的安排。根據約翰·奧伯里的說法,直到17世紀中葉,"對于農牧業的改進措施,哪怕能帶來收益,也依然會遭人冷眼"。 想要說明17世紀后期成為重大創新時期的具體原因,只能通過胡亂猜測,但皇家學會研究排水問題和輪作多少起到了一些推動作用。18世紀初,物價下降,獲利的機會就更大了。 "圈地"程度的進一步加大也是促成改變的關鍵因素。自14世紀以來,將大片戶外土地和公共牧場變成大型私人牧場的"圈地"活動一直是英格蘭農業的特征。它引發了1381年的農民起義和1450年的杰克·凱德暴動。1516年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出版,書中對將耕地變為牧場進行了譴責,自此,圈地運動引起了民眾廣泛討論。他說,圈地是讓羊吃人。 人口的增長和有限的資源,加上食品的價格,使土地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一旦封建關系破裂,莊園社會的法律和習俗停止運作,對于興旺發達的追求就會導致對土地予取予求。在16世紀和17世紀,這就是鐵律。擁有土地越多就越強大。越強大,就越能輕易剝奪農民慣來如此卻并未成文的收集糧食和柴火的權利。故此,私人對土地的控制進一步加強。 一批新興地主由此崛起,很快,有土地的鄉紳成了議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地主們受到了保護,但小自由持有農和茅舍農并沒有。那些從地產獲益的人就在各地繼續收購小塊土地,并計劃著某一天將其并到一起;他們獲得了議會選舉區的莊園權利;他們收買了"圣職推薦權"或授予牧師的土地。地主們希望擁有一望無際的土地,結出累累的碩果。土地擁有得越多,回報就越多。 直到18世紀中葉,圈地協議都是私下簽署的,其中無疑帶有賄賂和勒索的成分,但常識和互利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例如,在舊的公共土地系統中,擁有多數土地的地主定會想要聯合起來進行土地交易,以便耕種和放牧。另一種土地交易通過議會頒布的私人法案進行。這類法案首見于1604年,但議會主導的圈地運動黃金時期(如果這么說合適的話),則是在18世紀中葉以后才開始的。負責調查或調解土地爭端的議會專員很可能默認支持農業改革,畢竟那是大勢所趨。然而,上述人等之間達成的平衡從結果上看并不會回應村人的抗議或"小人物"的不滿。唯有擁有土地約四分之三所有權的人才可以進行土地買賣,所以擁有土地所有權比例較少的多數人被忽略了。 一旦農民擁有了土地,不論他是通過什么手段獲得的,他都可以隨意處置,而無須咨詢鄉鄰意見。排水系統的改進和輪作機制的引進提高了產量。被圍欄圈起的私人土地以及新糧倉的出現,帶來了全新的農業景觀。此外,大農場主更愿意采用提高效率和生產力的新方法。這被稱為規模經濟,或基于市場力量的農業之萌芽。 因此,英格蘭的土地被慢慢改變了。18世紀中期的農業發展,直接導致了鄉村田地被籬笆或石墻圍了起來,呈現出如同"棋盤格"一般的獨特景象。19世紀初,托馬斯·巴切洛在《農業的進步》(1804)一書中描寫道: 山楂木籬綿延不絕, 牧草田地由此隔絕。 與巴切洛詩句的巧妙對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村針對圈地的暴動,反對圈地的請愿,以及人們對公眾權利遭到破壞的憤怒。原先的小農戶、茅舍農淪為了工錢隨季節而變化的一般勞動力。地主鄉紳、富有的業主、大佃戶成了實際上的掌權者。曾經在農業架構中不可或缺的農民和約曼農(其實就是獨立自耕農)逐漸式微,*終消失。這也體現了農村的社會革命。 當議會特派員前往某個地區調查圈地運動的好處時,面對的常常是威脅、拒絕合作、拖延,以及關于當地民不聊生的謠言。這些充滿敵意且常常心懷怨憤的反應體現了習俗、習慣、傳統在商業和效率的強壓下所做的*后一搏。 然而,圈地的進程確實對土地的肥力和盈利能力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如果離開了大規模生產,農民就不可能養活不斷且迅速增長的人口。從驢食草(又叫健康草)到紫苜蓿(又叫牧蓿),從苜蓿到無處不種的蕪菁,這些新引入的農作物讓土地變得更加肥沃了,農民們腰包漸鼓,牛羊肥碩。沒過多久,不同地區顯然都有了自己的特產。肯特產啤酒花,漢普郡產蜂蜜。艾爾斯伯里產的鴨和諾福克產的火雞齊名。1770年,阿瑟·楊格指出,在過去的十年中,"農業領域的實驗、發現、進步千年未有"。 據估計,到18世紀中葉,占該地區人口三分之一的勞動力可以養活其余三分之二的人口。在那個時期,農業依然是經濟的命脈,食物的富足程度是對人們健康、活力、生活水平*準確的衡量。也正是如此,1797年的《大英百科全書》稱:"毫不自夸、不偏不倚地說,英格蘭在農牧業方面超過了所有現代化國家。"盡管并沒有提到隨農業變革而來的貧困苦難、強取豪奪、厚此薄彼等狀況。 然而,在那個進步的時代,大量社會組織因為農業的發展而成長壯大。參加社會組織成了當時*主要的關注點之一。佃戶晚宴和農業俱樂部成了討論農學的場所;巴斯學會、韋斯特學會等地方性學會也實現了類似功能,鼓勵會員實驗和創新。沒有什么比和鄰居競爭更有效的了。到了后來,《農民雜志》和《農民報》等期刊相繼出版,1754年,皇家藝術學會設立了農業進步獎。取得了*高成就的是1793年由一批志愿者成立的農業委員會,該委員會在下一世紀將改組為農漁糧食部。該委員會不斷把瑞典蕪菁分發給全國各地,并組織開展漢弗萊·戴維關于"植物化學"的講座。自17世紀中葉以來,發明和實驗精神愈加突顯,而農業上的變革便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故而,關于"進步"的討論不絕于耳。金屬、礦產和礦物的新發現被認為是取得更大進展的預兆,而當時的"古代人"與"現代人"之爭某種程度上旨在糾正古而有之的諸多謬誤。不久,針對公路和運河的進步信托基金便建立了起來。 探究的精神并非僅見于中上層人群。1753年,英格蘭進行了全國人口普查,但被來自約克的議會議員斥為"將顛覆英格蘭所剩無幾的自由","乃貪婪和壓迫*有效的引擎"。當*后算出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的人口時,總數之少引起了"普遍的驚訝"。人們之所以驚訝,是因為當時普遍認為全國人口數量會迅速增長,使得物資供不應求。和對于其他事情的恐慌一樣,對物資供求的恐慌是沒有根據的。 然而,從18世紀初開始,人口確實只增不減。據推測,1714年英格蘭的人口大約六百萬,五十年后增長到六百五十余萬。1781年達到七百五十萬,19世紀初達到九百萬。英格蘭在這段歷史時期的發展持續不斷,幾乎不可阻擋。到18世紀中葉,可能出于一些附帶利益的影響,除了倫敦人口暴增之外,北方的人口增速也很快。 人口增加的原因眾說紛紜。通常認為死亡率下降和生育率增加是主要原因。此外,當時沒有饑荒和大疫,生活環境變得越來越干凈,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糧食富足,人民傾向于早婚,以及人類正在與疾病的斗爭中取得越來越大的成功。在如此優渥的環境下,必然歲稔年豐,人民豐衣足食。 這并非在宣稱支配自然。這是種褻瀆的想法。但是結果很明顯。如果將羅伯特·貝克韋爾毛蓬膘肥的"新萊斯特"綿羊和其他農民的骨瘦如柴的綿羊放到一起,差別顯而易見。在18世紀,史密斯菲爾德的綿羊平均體重從二十八磅上升到了八十磅。 這種變革的力量并不僅限于牲畜。地底下同樣具有巨大的變革潛力。工業發展**階段的標志是從木材過渡到煤炭,從有機物過渡到礦物,從取之當地、容易消耗的資源過渡到似乎年代久遠、歷久不衰的物質。煤炭是基礎。但首先必須深入地底獲取。 舊式采煤法既費力又危險。礦工會系著繩子下到地底深處,前往先前工作的地方。他們手握鐵鎬、楔子或錘子,或跪或屈身或側臥,從主煤層采煤。從圖示上看,礦工們躺在巨大的煤層下,好像隨時都可能被壓成肉泥。負責拉煤的有小馬駒或婦女和兒童,后者會在腰間拴上鐵鏈,拖著大籃子裝煤。危險無處不在,地底會冒水、會落石、會出蒸汽、會有奪人性命的"窒息潮濕"和濃煙濃塵。礦工一直被同黑暗與地底聯系在一起。故而人們對他們的態度通常都是迷信的敬畏或毫無來由的恐懼。他們生活在黑暗中。 礦工不可避免的死亡被認為是經濟損失而非社會災難。損失時間和工人,就意味著損失金錢。當然,一旦地主和礦主的利益受到威脅,至少會催生補救措施。影響*為持久、*具破壞性的問題便是礦井底部和凹陷處的積水。"馬力起重機"首先出現,但算不得十分有效,它是由馬繞圈走帶動齒輪,從礦井吊水的木制裝置。該裝置還被用于吊煤。 **臺"蒸汽機"的出現雖然是劃時代的,但并不能確定起到了多大作用。發明蒸汽機的殊榮通常被授予托馬斯·薩弗里,他在1698年獲得了抽氣泵的專利。1702年3月,《郵遞員報》上有一則廣告做了這樣的推薦:"薩弗里上尉的發動機,可以利用火力,不論水有多少,井有多深,都能吊得起來……特提醒所有礦主,該設備能夠將已經淹水的煤礦排干。"廣告里提到的"火",指的是提供蒸汽的燒火鍋爐。蒸汽產生氣壓,帶動活塞;而活塞則帶動水泵。通過這種方式,險惡的水就被抽走了。 達特茅斯鐵匠托馬斯·紐科門將薩弗里的發動機進行了改良,于18世紀的頭十年間設計出了一種能夠下探到地底的發動機。**臺紐科門式發動機于1712年投入使用,到了1715年,也就是薩弗里去世那年,已有七八臺發動機投入使用了。在隨后的二十年中,發動機的數量又增加了五十余臺;到18世紀末,數量超過了三百五十臺。紐科門式發動機的成功證明了它的高效和必要性,直到被詹姆斯·瓦特的發明所超越。 然而,這種發動機并不精致,根據塞繆爾·斯邁爾斯的記錄,紐科門式發動機運作起來很是笨拙,令人不快,轟鳴顛簸不斷。發動機的泵下降時,能聽到墜落的聲響,伴隨出氣聲,然后是一聲巨響。接著泵向上升,抽水機開始運作,發出吱吱噗噗的響聲,又是一聲巨響,接著一大管水被抽了出來。 **代發動機的龐大和復雜或許讓當時的人們大為驚訝,就如同20世紀50年代的早期計算機橫空出世時,公眾也對其大惑不解。與計算機一樣,蒸汽機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或理解。蒸汽機首次做到了將熱能轉化為動能。也就是將熱轉化為功。這種能量來源是先前的人力或水力所完全不能比的,工業生產力無疑會因之大幅提高,并終將冠以革命之名。噗噗作響的發動機改變了世界。 ……
英格蘭六部曲:IV革命世紀.自由與工業的百年傳奇(精裝) 作者簡介
彼得·阿克羅伊德(Peter Ackroyd,1949- ),英國歷史作家和小說家,著有"英格蘭史六部曲"、《倫敦傳》和《莎士比亞傳》等六十多部作品。1984年當選英國皇家文學學會成員,曾獲毛姆文學獎、惠特布雷德傳記獎和英國皇家文學學會的威廉·海涅曼獎,2003年因其在寫作方面的卓越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勛章。 王喆,金陵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副主任,副教授,中國翻譯協會專家會員,新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翻譯學博士生,已出版《和狗狗的十二次哲學漫步》(第十六屆“文津圖書獎”社科類推薦圖書)等譯著二十余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