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跨語際小說”的理論建構—基于符碼嚙和的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6019806
- 條形碼:9787566019806 ; 978-7-5660-198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跨語際小說”的理論建構—基于符碼嚙和的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嘗試探討后殖民小說中的跨語際性(translinguality)現象如何影響喻體的表達方式和本土身分認同。除了將“跨語際小說”定義為跨國或雙語/多語語境實踐載體外,本文亦指出當代“跨語際小說”在語言和敘述手法均具符碼嚙合(code-meshing)特征,而非僅是單純的符碼轉換行為,其目的在于揭露小說如何在敘述過程中建立具特異性喻體表達模式和本土身分認同。在此過程中,跨語際性不應僅是某種固定身分的表達形式,而應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動因,促使離散主體生成新的身分認同。因此,喻體和身分認同構成“跨語際小說”的兩大基本元素。本研究援用客體間性和向量化的方法論,對后殖民時期印度作家阿米塔夫·果許的《惡潮水》(2004)和南非作家查克斯·恩達的《紅色之心》(2000)中的喻體和身分認同主題進行闡述,總結出跨語際性的敘述特征,確立喻體和身分認同在符碼嚙合語境下的實踐軌跡。
“跨語際小說”的理論建構—基于符碼嚙和的研究 目錄
英文摘要
引言
**章 文獻綜述
1.1 雙言和多語言
1.1.1 雙言和多語
1.1.2 雙語和多語言
1.2 社會語言領域的“跨語際性”
1.2.1 “符碼轉換”的“跨語際性”
1.2.2 “符碼嚙合”的“跨語際性”
1.3 文學領域中的“跨語際性”
1.3.1 “符碼轉換”的“跨語際性”
1.3.2 “符碼嚙合”的“跨語際性”
1.4 身份認同
1.5 喻體-隱喻的“跨語際性”
1.6 印度與南非作家的小說
1.6.1 跨地域研究的原因
1.6.2 印度與非洲作家的“跨語際”小說
第二章 方法論
2.1 理論框架
2.1.1 “符碼轉換”或“符碼嚙合”
2.1.2 身份認同
2.1.3 喻體研究
2.2 方法論
2.2.1 研究問題
2.2.2 “物體間性”的視角
2.2.3 矢量化
第三章 “跨語際性”的潮汐喻體
一、結構上的“跨語際性”:潮汐理論的動力學
二、從動態敘事結構看民族沖突
三、結語
第四章 “跨語際性”的身份建構
一、小說描述
二、“跨語際性”的三個功能
三、四種“跨語際性”的談判策略
四、實體化策略案例研究
五、結語
第五章 “跨語際性”生成的積極態度
一、對話世界主義中離散文學的創新策略
二、21世紀的積極態度
三、結語
結論
一、非洲與印度小說
二、“跨語際小說”的新敘事與新態度
參考文獻
……
附錄
“跨語際小說”的理論建構—基于符碼嚙和的研究 作者簡介
雷靜(1981.10—),女,回族,湖北武漢人。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碩士,臺灣淡江大學文學博士,F為中央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雷靜在國內外語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上發表文章十多篇,主持了省部級課題1項,校級課題3項。出版教材2部,譯著5部,編著2部。獲得省部級優秀課題獎1項,校級優秀課題二等獎1項。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