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22003
- 條形碼:9787030722003 ; 978-7-03-07220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本書特色
本教材堅持課程思政,將增加了醫者仁心模塊,對學生進行醫德醫風教育,更新了大量彩圖,并配有數字化資源。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內容簡介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第5版)》涵蓋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內容,是在第四版的基礎上根據現行教學標準,依據新指南和衛生標準修訂而成。本次修訂部分章節進行了調整和更新,使新教材更加系統化,以利于廣大師生教與學。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第5版)》共22章,前14章為總論部分,重點敘述疾病的基本形態、功能、代謝變化;后8章為各論部分,主要敘述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病理臨床聯系、結局等。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文中穿插有鏈接模塊;為加強課程思政,增加了醫者仁心模塊,對學生進行醫德醫風教育;為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材采用案例式引導編寫,并在章末附有目標檢測。教材使用大量彩圖,圖文并茂。《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第5版)》配套數字化資源,讀者可通過多種途徑訪問“中科云教育”平臺獲取數字化課程學習資源。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目錄
緒論/1
第1章 疾病概論/4
第2章 細胞、組織的適應、損傷與修復/8
第1節 細胞、組織的適應/8
第2節 細胞、組織的損傷/10
第3節 細胞、組織損傷的修復/15
第3章 局部血液循環障礙/21
第1節 充血/21
第2節 出血/23
第3節 血栓形成/24
第4節 栓塞/26
第5節 梗死/28
第4章 水、電解質代謝紊亂/31
第1節 水、鈉代謝紊亂/31
第2節 鉀代謝紊亂/35
第3節 鎂代謝紊亂/37
第5章 炎癥/39
第1節 炎癥的基本病理變化/39
第2節 炎癥的類型及病理變化特點/43
第3節 炎癥的臨床表現、結局和意義/46
第6章 酸堿平衡紊亂/50
第7章 發熱/56
第8章 缺氧/60
第9章 休克/65
第10章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72
第11章 應激/76
第12章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80
第13章 黃疸/83
第14章 腫瘤/87
第1節 腫瘤的基本特征/87
第2節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的區別、腫瘤的命名和分類/94
第3節 癌前病變、異型增生、原位癌及早期浸潤癌/96
第4節 腫瘤的病因學、發病學和預防原則/98
第5節 常見腫瘤舉例/100
第15章 心血管系統疾病/105
第1節 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105
第2節 原發性高血壓/110
第3節 風濕病/112
第4節 感染性心內膜炎/114
第5節 心瓣膜病/115
第6節 心功能不全/116
第16章 呼吸系統疾病/121
第1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121
第2節 支氣管哮喘和支氣管擴張癥/125
第3節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126
第4節 肺炎/127
第5節 肺塵埃沉著病/132
第6節 呼吸系統常見腫瘤/133
第7節 呼吸功能不全/135
第17章 消化系統疾病/139
第1節 胃炎/139
第2節 消化性潰瘍病/141
第3節 闌尾炎/143
第4節 病毒性肝炎/143
第5節 肝硬化/146
第6節 酒精性肝病/149
第7節 消化系統常見腫瘤/150
第8節 肝性腦病/153
第18章 泌尿系統疾病/157
第1節 腎小球腎炎/157
第2節 尿路感染/162
第3節 泌尿系統常見腫瘤/163
第4節 腎功能不全/165
第19章 內分泌系統疾病/171
第1節 甲狀腺疾病/171
第2節 糖尿病/174
第20章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176
第1節 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176
第2節 中樞神經系統腫瘤/177
第21章 生殖系統疾病和乳腺疾病/179
第1節 女性生殖系統疾病/179
第2節 男性生殖系統疾病/187
第3節 乳腺疾病/188
第22章 感染性疾病/192
第1節 結核病/192
第2節 傷寒/197
第3節 常見性傳播疾病/199
第4節 寄生蟲病/202
第5節 其他感染性疾病/205
主要參考文獻/209
目標檢測選擇題參考答案/210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節選
緒論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形態、功能和代謝的改變)和經過的醫學基礎學科。通過學習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可以認識和掌握疾病的本質及發生、發展規律,為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護理提供科學依據。 (一)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在醫學中的地位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是重要的醫學基礎課程,也是溝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研究方法(如尸體剖檢、活體組織檢查、細胞學檢查等)可對疾病做出診斷,為臨床認識疾病本質、解釋臨床癥狀、判斷患者預后提供理論依據。 (二)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 1.尸體剖檢(autopsy) 簡稱尸檢,是通過肉眼或借助放大鏡、量尺、顯微鏡等工具對所檢標本及其病變性質(大小、形狀、色澤、重量、質地、表面及切面、與周圍組織的關系等)進行觀察、測量、取材和檢查等,對死者遺體進行的病理剖檢。其目的:①確定疾病的診斷,查明死因;②及時發現傳染病、地方病和新發生的疾病,為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護理提供科學依據;③接受并完成醫療事故的鑒定、明確責任;④廣泛收集病理學教學標本,供教學使用等。 2.活體組織檢查(biopsy) 簡稱活檢,指從患者身體的病變處取出小塊組織,以便制成病理切片,觀察細胞和組織結構變化,做出病理診斷的檢查。臨床常應用活檢確定疾病的診斷,了解病變范圍、發展趨勢,驗證及觀察療效,估計患者預后。活檢對良、惡性腫瘤的診療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細胞學(cytology)檢查 即通過各種方法采集病變組織的細胞,涂片染色后進行顯微鏡觀察,做出細胞學診斷。臨床常用的細胞學檢查:①脫落細胞學檢查,如痰涂片、陰道分泌物涂片等;②印片細胞學檢查,如體表潰瘍、手術切除的新鮮組織等直接用玻璃片印沾病變的細胞進行檢查;③刷片、刮片細胞學檢查,即與外界相通的內臟器官借助內鏡取出細胞進行涂片,如食管、胃、腸、子宮頸、膀胱、肺等;④穿刺細胞學檢查,常用于深部組織病變,利用細針頭穿刺取出病變部位的細胞進行檢查。此方法具有設備簡單、操作簡便、患者痛苦小等優點,廣泛用于疾病(尤其是腫瘤)診斷、健康普查及為細胞培養提供標本等。 4.分子生物學技術 常用于研究細胞受體、離子通道、細胞信號轉導及細胞增殖、分化和凋亡調控等在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采用分子生物學技術識別與克隆疾病相關基因,檢測基因結構及其表達、調控異常等可進一步揭示疾病的本質。醫院病理科建立分子生物學技術室,發揮著對臨床疾病的鑒別診斷、治療指導作用。 5.動物實驗 指利用動物模型在實驗過程中對所施加因素的反應、表現及發生的變化獲取科學數據的實驗。但是,動物實驗只能作為研究人體疾病的參考,不能將動物實驗結果直接應用于人體。 6.組織和細胞培養(tissue and cell culture) 即自人體或動物體內取出某種組織或細胞,在體外用適宜的培養基進行培養,動態觀察在各種疾病因素作用下,細胞、組織病變的發生和發展,如抗腫瘤藥物對腫瘤細胞生長的影響等。 (三)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觀察方法 1.肉眼觀察(大體觀察) 主要通過肉眼、各種衡量器具對所檢標本的大小、形狀、色澤、重量、質地、表面及切面、病灶特性及硬度等進行觀察及檢測的方法。如通過觀察手術后切口愈合、體表變化情況等,了解患者狀況,判斷患者的疾病進展、預后等。 2.組織學和細胞學觀察 將肉眼確定的病變組織取材后,經固定、包埋制成切片,或將脫落細胞制成涂片,經不同方法染色后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常用蘇木精-伊紅染色(HE染色)。通過分析和綜合病變特點,可做出疾病的病理診斷。 3.超微結構觀察 運用透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對細胞的內部及表面超微結構進行更加細微的觀察,即從亞細胞(細胞器)和大分子水平了解細胞的病變。由于放大倍率過高,觀察具有局限性,常需結合大體觀察和組織學觀察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除以上常用觀察方法外,還有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原位分子雜交、放射自顯影技術、顯微分光光度技術、流式細胞術、圖像分析等技術方法,運用這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可對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獲得更為深入的了解。 (四)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學習方法 1.重視總論與各論之間的密切聯系。總論是學習各論的基礎,學習各論的同時,要不斷地復習總論,應注意兩者的密切結合。 2.動態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重視病變局部和整體的聯系。同一疾病的不同時期,其病理變化不同,觀察大體和切片標本均只是病理過程中某一時期的病理變化,應注意動態認識,前后聯系。局部病變可累及全身,但又受整體所制約;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局部病變表現為主。因此,在認識和處理疾病時,既要注意局部,又不能忽視整體。 3.重視形態、結構、功能和代謝之間的相互聯系。通過形態、結構的改變,去理解功能、代謝的變化,再由功能、代謝的變化,去聯想形態的改變,全面認識病變的本質。 4.重視理論課與實驗課的聯系,重視病理變化與臨床聯系。注意大體標本、病理切片、動物實驗的觀察,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應用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知識解釋臨床表現,由臨床表現聯系其病理變化。 5.重視與相關學科的聯系,如正常人體形態結構、人體的功能和代謝特點等,以判斷疾病狀態下機體的各種變化,理解其發生機制;重視對本學科名詞術語的理解和掌握。 總之,在學習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時,要獨立思考、綜合分析、認識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病理臨床聯系、病理過程和轉歸,通過標本觀察、動物實驗、多媒體教學等手段,提高學習效果。 (五)病理學的發展簡史 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始終與疾病共存,我國西漢時期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隋唐時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南宋時期宋慈的《洗冤集錄》等對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西方,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等提出了火、水、空氣和土地四大元素為基礎的體液學說,創立了液體病理學。1761年,意大利醫學家莫爾加尼(Morgagni)通過大量尸體解剖,創立了器官病理學(organ pathology)。19世紀中葉,隨著顯微鏡的發明和使用,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 菲爾紹創立了細胞病理學(cytopathology),這一理論的提出,對醫學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隨著科學發展,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體系逐漸完善,各個分支學科如解剖病理學、組織病理學、細胞病理學、超微結構病理學等快速發展。近年來,分子病理學、遺傳病理學及免疫組織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等的理論發展和技術應用,也極大地推動了傳統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發展。 一、名詞解釋 1.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2.尸體剖檢 3.活體組織檢查 4.細胞學檢查 二、單項選擇題 1.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重點研究疾病過程中的( ) A. 形態、功能、代謝變化 B. 功能、代謝變化 C. 病理臨床聯系 D. 細胞學變化 E. 解剖學變化 2.確診疾病病變性質*常用的病理學研究方法是( ) A.尸體剖檢B.活體組織檢查 C.細胞學檢查 D. 動物實驗 E.免疫組織化學檢查 3. 確診腫瘤*常用的病理學研究方法是( ) A. 尸檢B. 活檢 C. 細胞學檢查D. 動物實驗 E. 免疫組織化學檢查 4.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觀察方法是指( ) A.肉眼觀察 B.組織學和細胞學觀察 C.超微結構觀察 D.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觀察 E.以上都是 (丁運良)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