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語用翻譯觀:奈達翻譯思想再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44065
- 條形碼:9787569044065 ; 978-7-5690-4406-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語用翻譯觀:奈達翻譯思想再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為學術著作。本書在跨學科、多角度的綜合學術視野內,對奈達的翻譯思想及其性質定位進行全面論述,并指出:把奈達的翻譯思想定為機械化、程式化以及簡單化的結構主義翻譯觀是不準確的,應為靈活的語用翻譯觀;接著對奈達的語用翻譯思想在中國的接受及誤讀進行了深入闡釋,*后,與當下的幾個譯學熱點進行比照闡釋,說明奈達語用翻譯思想在當下的譯學研究中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及強大的生存力,對當下的譯學研究或建設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作用。原書稿出版后在學術界累積了一定影響力,還有其他學者評論本書的內容發表于權威期刊。作者本人也對部分章節的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研究,其相關成果也在權威期刊上發表。此次再版作者講這些改動都體現在了新書稿上,本書再版納入“譯學新論叢書”套系。
語用翻譯觀:奈達翻譯思想再研究 目錄
0.1 研究依據
0.1.1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0.1.2 研究價值
0.1.3 研究意義
0.2 研究內容
0.2.1 研究對象
0.2.2 總體框架
0.2.3 研究重點及難點
0.2.4 主要研究目標
0.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0.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0.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0.4 創新之處
1 奈達生平介紹
2 走近奈達的翻譯思想
2.1 翻譯的十個悖論
2.1.1 差異與翻譯
2.1.2 翻譯與釋義
2.1.3 風格與內容
2.1.4 譯者是天生的還是后天造就的?
2.1.5 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
2.1.6 顯性意義與隱性意義
2.1.7 譯文的永恒性與相對性
2.1.8 語詞結構與意義理解
2.1.9 雙語能力與翻譯能力
2.1.10 語言視差與翻譯能力
2.2 交際翻譯理論
2.2.1 翻譯過程
2.2.2 功能對等論
2.2.3 交際翻譯理論的合法性
2.3 翻譯的程序
2.4 文化人類學與翻譯
3 奈達翻譯思想再認識:語用翻譯觀
3.1 奈達的語用意義觀
3.1.1 發音層面的語用意義觀
3.1.2 詞位層面的語用意義觀
3.1.3 語法層面(或句法層面)的語用意義觀
3.1.4 語篇層面的語用意義觀
3.2 奈達語境觀
3.2.1 語境與語用
……
4 奈達翻譯思想在中國的接受與誤讀
5 從奈達翻譯思想看當下的譯學研究
6 結論
參考文獻
語用翻譯觀:奈達翻譯思想再研究 節選
《語用翻譯觀:奈達翻譯思想再研究》: 4.1.2 奈達翻譯思想傳入中國的學術因素 除了時代背景,學術因素也是促使奈達翻譯思想走人中國的重要驅動力。這種學術因素主要體現在理論間的相似性,具體為奈達翻譯思想與中國傳統翻譯理論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契合或視界融合。 首先,奈達翻譯思想強調翻譯的對等,主張*大限度地把原文的意義傳達出來,這與中國幾千年翻譯研究的主流話語是暗合的。早在三國時期,著名的佛教翻譯理論家支謙就提出了“當令易曉、勿失厥義”及“因循本質、不加文飾”等翻譯主張,與奈達的核心理論主張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安的“案本而傳,不令有損言游字”亦是如此。到了近現代更為明顯,如嚴復強調“信、達、雅”中的“信”,林語堂提出了“忠實標準”,以及朱光潛提出“信”字標準等。盡管傅雷與錢鐘書的“神似論”與“化境論”似乎偏離了原文意義的傳譯,但更強調譯出原文之“精神”,與奈達翻譯思想中的“功能對等”如出一轍。此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許多翻譯家接觸到了蘇聯的翻譯等值論,這又使我國傳統的注重對等的譯論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可見,奈達的對等論在很大程度上早已包孕在中國傳統譯論之中(楊柳,2009:13)。 其次,奈達翻譯思想所強調的“讀者”這一維度的重要性,也與中國的傳統譯論唇齒相連。中國傳統譯論一直注重讀者這一維度,如唐朝的周公彥在其《周禮義疏》這本書中就提到,“譯即易,謂換易言語使相解也”。“使相解也”就照顧了譯文讀者這一維度。清末時期著名學者梁啟超與馬建忠非常關注譯文讀者:梁啟超認為,譯文應該以廣大讀者讀懂的文體為標準;而馬建忠的“善譯論”非常觀照讀者的反應。中國近現代史上亦不例外,許多翻譯家都不同程度地注重讀者的反應。如傅斯年提出的“兩個負責”就包括了“對讀者負責”;魯迅把讀者進行了分類,將其分為普通讀者與專家;林語堂提出的“三個責任”也包括了對讀者的責任,要求譯文要“美”,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而茅盾在1954年**屆全國文學翻譯工作會議上則說得更明白:“文學的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時一樣得到啟發、感動和美的感受。”(轉引自羅新璋,2009:575)*后,就整個理論的性質而言,奈達的翻譯理論主要是“等效論”,在中國傳統譯論中也能找到它的影子。如馬建忠早在1895年談到的“善譯論”就含有“等效論”的影子;金隄先生則認為,瞿秋白在1931年寫給魯迅的一封信中,已經提出了較為完整的等效論這一概念(金隄,1998:14);此外,上文剛提到的茅盾在1954年**屆文學翻譯工作會議上所發表的觀點,其實就是較為完善的等效論。 除了理論間的相似性外,中國傳統翻譯思想存在的一些缺陷,對奈達翻譯思想走人中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中國傳統的譯學理論幾乎是翻譯家對自己的譯事所發表的隨感式及評點式的譯序或感言,幾乎是圍繞形式與內容、直譯與意譯來展開的,而對翻譯的其他議題如翻譯過程、效果評價、文體對應、語義轉換、翻譯批評等的探討比較缺乏或嚴重缺乏。而奈達的翻譯思想對這些問題恰好做了比較系統的回答,具有統攝性及系統性,正好填補了中國譯學研究這方面的空白。這樣,奈達翻譯思想在中國得以迅速傳播也就自然而然了。 可見,奈達翻譯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國扎根并迅速傳播,吸引眾多學者對之進行研究,是因為在中國早就有了適合奈達翻譯思想扎根的學術土壤。 ……
語用翻譯觀:奈達翻譯思想再研究 作者簡介
楊司桂,漢族,湖南懷化人,遵義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為跨文化與翻譯、西方文論、語用學等。已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二十余篇,主持并參與省級課題六項、校級課題兩項,出版專著一部。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