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論語(插圖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779805
- 條形碼:9787553779805 ; 978-7-5537-7980-5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語(插圖本) 本書特色
國學大書院 全新升級軟精裝鎖線裝訂插圖本!原文+譯文+論引+札記,無需古文基礎,也能輕松讀懂 首創語錄之體。夫子風采,溢于格言。精選多幅精美繡像插畫,圖文并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1.儒家文化的本源,被儒家學派尊奉為圭臬。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源頭。 2.一部古老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寶庫,領會儒家思想的現世價值。 3.注釋、譯文精煉曉暢,論引、札記旁征博引,點明現實意義。 4.精選多幅精美繡像插畫,圖文并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論語》之*大價值,在教人以人格的修養。修養人格,決非徒特記誦或考證,*要是身體力行,使古人所教變成我所自得。孔子講的人格標準,凡是人都要遵守的,并不因地位的高下生出義務的輕重來。 ——梁啟超“一個人至少要讀懂一本書。”《論語》就是其中之一。 ——愛新覺羅·毓鋆
論語(插圖本) 內容簡介
《論語》以語錄體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本源,被儒家學派尊奉為圭臬。自西漢以來,《論語》所表述的孔子學說,被迅速傳播,其影響遍及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倫理道德等各個領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標志。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首創語錄之體。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論語(插圖本) 目錄
為政/ 25
八佾/ 47
里仁/ 74
公冶長/ 94
雍也/ 120
述而/ 147
泰伯/ 180
子罕/ 199
鄉黨/ 224
先進/ 237
顏淵/ 259
子路/ 281
憲問/ 308
衛靈公/ 349
季氏/ 383
陽貨/ 396
微子/ 420
子張/ 431
堯曰/ 451
論語(插圖本) 節選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夫子說:“持之以恒地學習,領悟了困擾自己的疑難,有什么能比這更令人感到 喜悅的呢?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訪,還有什么能比這更令人感到快樂的呢?別人不理解自己,既不生氣也不遷怒,這樣坦蕩雍容的胸襟又有誰能不敬其為君子呢?” ※歷代論引 朱子曰:“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又曰:“及人而樂者順而易,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學之正、習之熟、說之深而不已焉耳。” 程子曰:“習,重習也。時復思繹,浹洽于中,則說也。”又曰:“學者,將以行 之也。時習之,則所學者在我,故說。”又曰:“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 又曰:“說在心。樂主發散在外。”又曰:“雖樂于及人,不見是而無悶,乃所謂君子。”“樂由說而后得,非樂不足以語君子。” 謝氏曰:“時習者,無時而不習。” 尹氏曰:“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 ※札記 學貴養德 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年輕時期,單純稚真,以學為樂,重在“學” 與“習”;中年時期,任重道遠,求其友聲,“悅”其“來”;老年時期,飽經滄桑,平和中正,寵辱不驚,“喜”與“慍”不形于色。固知需學,德也需學。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養德。 經歷了歲月的砥礪,會得到歲月很多珍貴的饋贈,只要自己善于學習。“學而時習之”,就是如此,這是一個永遠的過程,學無止境,人不可一日不學,也不可能一日無惑。有惑必須求得解答,釋疑解惑在于學習。運用自己的學識解決面臨的問題,并取得預期的效果,求得進境,會情不自禁地感到高興,這就是學習樂趣之 所在。 人之為學,既有同道,也必有異趣,有朋自遠方來,慕其名敬其德,自然喜形 于色。 君子就在于胸襟、氣度。有德之人,別人是否知道或理解,無損于其德行的修 養。之所以“人不知”,也反襯出其德行修養未能達到一定的境界,更需要進一步的修持,自然不能遷怒于他人。反躬自省,求之于己,更顯其謙謙君子形象。不因為他人的好惡而影響自己的情緒,也不以自己的喜怨遷怒于他人;不因為別人不理解自己而生氣、苦惱,也不因別人對自己存有誤解而遷怒于人、產生怨恨之心,始終以寬厚仁義之心、容納百川的雅量和胸襟對待他人。
論語(插圖本) 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先世是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做過“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于老聃,學樂于萇弘,學琴于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并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成為中國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相傳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其學以仁為核心,認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即“忠恕”之道。又以孝悌為仁之本,以為“仁”的執行要以“禮”為規范。自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傳統文化的主流,影響極大。世人一直把他奉為圣人。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