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如何讀一首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3500960
- 條形碼:9787573500960 ; 978-7-5735-009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如何讀一首詩 本書特色
廣受歡迎的文學教授托馬斯·福斯特,從零開始教你讀詩! 知名文學閱讀指南書《如何閱讀一本小說》《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系列新作。 超實用的詩歌基礎課,傳授6條讀詩方法,解析70余篇經典詩歌! 回應3大問題:詩是什么?如何讀詩?為何是詩? 幽默風趣,毫不枯燥! “說到底,要不是為了開心,干嘛要花那么多心思琢磨新花樣呢?” 廣受業界好評! 他解決了不熟悉詩歌的讀者常有的焦慮困境,并作出耐心而詼諧的回應!冻霭嫒酥芸 文學教授、作家,托馬斯·福斯特講解了如何克服對詩歌的畏懼心理,并從中獲益良多。——《衛報》 你將學會真正理解詩歌的方法。——《書頁》 “閱讀詩歌,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就再也不會與從前相同,我們觀看、聆聽和說話的方式都將不復從前!
如何讀一首詩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三部分: 詩是什么? 如何讀詩? 為何是詩? 主要內容包括: 一種 (稍微) 陌生的生命形式 ; 有意義的聲音 ; 意義之外的聲音 ; 插曲詩到底是個啥東西? 把握格律 ; 詩圣們的節奏 ; 長長短短的詩行 ; 詞語即約束 ; 押韻游戲 ; 注意誰在說話 ; 格局方正, 即為十四行詩等。
如何讀一首詩 目錄
詩是什么?
導言一種(稍微)陌生的生命形式
**章有意義的聲音
第二章意義之外的聲音
插曲詩到底是個啥東西?
如何讀詩?
第三章把握格律
第四章詩圣們的節奏
第五章長長短短的詩行
第六章詞語即約束
第七章押韻游戲
第八章注意誰在說話
第九章格局方正,即為十四行詩
第十章俳句、回旋詩和維拉內拉體走進酒吧
第十一章詩節形式
插曲詩歌真正自由過嗎?
第十二章意象、象征及其朋友們
第十三章高聲朗誦
第十四章游吟詩人與披頭士
為何是詩?
第十五章搜尋幾位出眾的火星人
結語至高虛構
引用詩歌
批評著作參考
致謝
索引
如何讀一首詩 節選
好啦,詩歌未必有這么難。 首先,詩歌可以很有意思。詩可以溫柔、風趣、諷刺、香艷、可愛,或者擁有人類可能具有的任何特點。我讀過一首詩,其中的說話者邂逅了一位妻子,她對天天泡酒吧的丈夫感到心灰意冷,于是將自己比作一杯啤酒。這是*性感的一杯啤酒了,讓人如何不喜歡呢?此外,一旦克服了對詩歌的恐懼和心虛,放下抵觸情緒,我們可以毫無障礙地讀很多詩。再者,詩歌打開一扇通往人類經驗的窗戶。詩歌承擔情感與心理重負,對于這一作用,許多偉大詩人都有話說,正如詩劇作家克里斯托弗·弗萊所言:“詩歌乃是人用以探索自身驚異感的語言!边@恰恰是我們想要感受的,對吧?愛,恨,嫉妒,狂喜,心灰意冷,似水柔情,生死之謎,皆在詩歌有限的篇幅內予以呈現。 我們將簡單看看關于詩歌的各種定義和描述,但我想先提出一個有些偏頗的說法:詩歌用語言將我們帶往超越語言的地方?梢哉f,那是一個靈魂與另一靈魂相遇的地方。但對于我們的討論,這種說法有些玄奧。也許這正是讀者緊張的原因,無論我們如何描述詩歌:靈魂的相遇也好,語言去往超越自身之處這種天然便自相矛盾的說法也好,在*好的情況下,它們聽起來也是裝腔作勢。但這也正是詩歌如此動人的原因,它容許我們進入通常無法抵達的智力與心靈的空間。此外,些許的驚懼還會為我們的興奮更添一絲刺激。 隨著我們此番討論的繼續,我想請你記住大多數人直覺上意識得到,卻無法言說的一點:閱讀詩歌需要的不只是大腦。寫詩是種全方位的接觸活動,故而讀詩也需我們全身心投入。這肯定是我們翻開一部詩集時心中忐忑的原因之一,意識到讀詩對我們的要求不同于閱讀其他作品。歷史學家大衛·麥卡洛和謝默斯·希尼都是各自領域中的巨匠,但是讀麥卡洛寫作的傳記—比如《杜魯門傳》或《約翰·亞當斯傳》—相較于讀希尼的詩集《北方》或《田間耕作》,對讀者的要求是很不同的,無論這些作品在何等程度上受到歷史的啟發。我們設想,進入前者我們會學到知識;進入后者,我們知道(有時也害怕)自己會被改變。但這也沒什么,改變是件好事。
如何讀一首詩 作者簡介
曾任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專長二十世紀英國、愛爾蘭及美國文學,教授文學、戲劇與創意寫作課程,他的文學課是美國備受歡迎的文學公開課。著有文學閱讀指南《如何閱讀一本小說》和《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以及電影鑒賞指南《如何欣賞一部電影》。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