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數字通信原理與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665009
- 條形碼:9787560665009 ; 978-7-5606-650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數字通信原理與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現代數字通信原理和通信技術。全書共10章, 內容包括緒論、模擬信號的調制與解調、模擬信號的數字傳輸、多路復用與數字復接、準同步與同步數字傳輸體系、數字信號的基帶傳輸、數字信號的頻帶傳輸、同步原理、差錯控制編碼、偽隨機序列及應用。 本書兼顧信息技術高等教育的特點, 系統性強,內容編排連貫; 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闡述, 對系統基本性能的物理意義解釋明確; 強調通信新技術在實際通信系統中的應用; 注意知識的歸納、總結, 并附有適量的思考與練習題。本書的參考學時為60~80學時。 本書可作為信息類本科通信工程、計算機通信、信息技術和其他相近專業的教材, 也可供相關的科技人員閱讀和參考。
數字通信原理與技術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通信的發展 1
1.1.1 通信發展簡史 1
1.1.2 通信技術的發展與展望 2
1.2 通信的概念 10
1.2.1 通信的定義 10
1.2.2 通信的分類 10
1.2.3 通信方式 12
1.3 通信系統 14
1.3.1 通信系統的模型 14
1.3.2 模擬通信系統 15
1.3.3 數字通信系統 16
1.3.4 數字通信的主要優缺點 17
1.4 信息論基礎 18
1.4.1 信息及其量度 18
1.4.2 平均信息量 19
1.4.3 條件熵的計算 20
1.5 通信系統的性能指標 20
1.5.1 一般通信系統的性能指標 20
1.5.2 通信系統的有效性指標 21
1.5.3 通信系統的可靠性指標 22
1.6 通信信道的基本特性 23
1.6.1 信道的概念 23
1.6.2 傳輸信道 26
1.6.3 信道內的噪聲 27
1.6.4 常見的幾種噪聲 28
1.6.5 信道容量 30
本章小結 34
思考與練習1 36
第2章 模擬信號的調制與解調 39
2.1 模擬信號的線性調制 39
2.1.1 常規雙邊帶調制(AM) 39
2.1.2 抑制載波雙邊帶調幅(DSB - SC) 42
2.1.3 單邊帶調幅(SSB) 43
2.1.4 殘留邊帶調幅(VSB) 45
2.1.5 模擬線性調制的一般模型 47
2.1.6 線性調制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48
2.2 模擬信號的非線性調制 53
2.2.1 角度調制基本概念 53
2.2.2 窄帶調頻(NBFM) 54
2.2.3 寬帶調頻(WBFM) 55
2.2.4 調頻信號的產生與解調 57
2.2.5 調頻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59
2.3 模擬調制方式的性能比較 63
本章小結 64
思考與練習2 65
第3章 模擬信號的數字傳輸 68
3.1 抽樣定理 68
3.1.1 抽樣的概念 68
3.1.2 低通信號的抽樣定理 71
3.1.3 帶通信號的抽樣定理 73
3.2 模擬信號的脈沖調制 75
3.2.1 脈沖振幅調制(PAM) 76
3.2.2 脈沖寬度調制(PDM) 77
3.2.3 脈沖位置調制(PPM) 77
3.3 脈沖編碼調制(PCM) 77
3.3.1 量化 78
3.3.2 編碼和譯碼 85
3.4 增量調制(ΔM) 90
3.4.1 簡單增量調制 90
3.4.2 增量調制的過載特性與編碼的動態范圍 94
3.5 差值脈沖編碼調制 96
3.5.1 差值脈沖編碼調制(DPCM) 96
3.5.2 自適應差值脈沖編碼調制(ADPCM) 98
3.6 子帶編碼(SBC) 100
3.6.1 基本概念 100
3.6.2 子帶帶寬 101
3.7 參量編碼技術 101
3.7.1 參量編碼 101
3.7.2 線性預測編碼(LPC) 101
本章小結 102
思考與練習3 104
第4章 多路復用與數字復接 107
4.1 頻分多路復用(FDM) 107
4.1.1 直接法FDM 107
4.1.2 復級法FDM 109
4.2 正交頻分復用(OFDM) 112
4.2.1 OFDM的基本原理 113
4.2.2 基于FFT的OFDM系統組成 114
4.3 時分多路復用(TDM) 116
4.3.1 TDM基本原理 116
4.3.2 TDM信號的帶寬及相關問題 118
4.3.3 TDM與FDM的比較 119
4.3.4 時分復用的PCM系統 120
4.3.5 PCM 30/32路典型終端設備介紹 121
4.3.6 統計時分多路復用(STDM) 123
4.4 波分多路復用(WDM) 124
4.5 碼分多路復用(CDM) 127
4.6 多址通信技術 128
4.6.1 頻分多址(FDMA) 128
4.6.2 時分多址(TDMA) 129
4.6.3 碼分多址(CDMA) 131
本章小結 132
思考與練習4 132
第5章 準同步與同步數字傳輸體系 134
5.1 準同步數字體系(PDH) 134
5.1.1 數字復接的概念和方法 134
5.1.2 同步復接與異步復接 135
5.1.3 PCM高次群 137
5.2 同步數字體系(SDH) 138
5.2.1 SDH的基本概念 138
5.2.2 SDH的速率和幀結構 140
5.2.3 同步復用與映射方法 141
5.2.4 SDH設備應用原理 145
5.2.5 SDH自愈網 148
5.3 SDH在微波通信中的應用 153
5.3.1 微波SDH技術 153
5.3.2 SDH微波通信設備 154
5.3.3 SDH微波通信系統 155
5.3.4 SDH微波系統的綜合應用 156
本章小結 156
思考與練習5 157
第6章 數字信號的基帶傳輸 159
6.1 數字基帶信號的常用碼型 159
6.2 數字基帶傳輸系統 165
6.2.1 數字基帶傳輸系統的基本組成 165
6.2.2 碼間串擾和噪聲對誤碼的影響 167
6.2.3 基帶傳輸系統的數學分析 168
6.2.4 碼間串擾的消除 168
6.3 無碼間串擾的基帶傳輸系統 169
6.3.1 理想基帶傳輸系統 169
6.3.2 無碼間串擾的等效特性 171
6.3.3 升余弦滾降傳輸特性 172
6.3.4 無碼間串擾時噪聲對傳輸性能的影響 174
6.4 基帶數字信號的再生中繼傳輸 176
6.4.1 基帶傳輸信道特性 176
6.4.2 再生中繼系統 176
6.4.3 再生中繼器 177
6.5 眼圖 179
6.6 時域均衡 181
6.6.1 時域均衡原理 181
6.6.2 三抽頭橫向濾波器時域均衡 183
6.7 部分響應技術 185
6.7.1 部分響應波形 185
6.7.2 差錯傳播 186
6.7.3 部分響應基帶傳輸系統的相關編碼和預編碼 187
6.7.4 部分響應波形的一般表達式 188
6.8 數字信號的*佳接收 190
6.8.1 *小差錯概率接收 190
6.8.2 *小均方誤差接收 191
6.8.3 *大輸出信噪比接收 191
6.8.4 *大后驗概率接收 193
本章小結 194
思考與練習6 195
第7章 數字信號的頻帶傳輸 199
7.1 引言 199
7.2 二進制數字振幅調制 200
7.2.1 一般原理與實現方法 200
7.2.2 2ASK信號的功率譜及帶寬 201
7.2.3 2ASK信號的解調及系統誤碼率 203
7.3 二進制數字頻率調制 206
7.3.1 一般原理與實現方法 206
7.3.2 2FSK信號的功率譜及帶寬 208
7.3.3 2FSK信號的解調及系統誤碼率 211
7.4 二進制數字相位調制 214
7.4.1 絕對相移和相對相移 214
7.4.2 2PSK信號的產生與解調 216
7.4.3 2DPSK信號的產生與解調 219
7.4.4 二進制相移信號的功率譜及帶寬 221
7.4.5 2PSK與2DPSK系統的比較 222
7.5 多進制數字調制 222
7.5.1 多進制數字振幅鍵控(MASK) 222
7.5.2 多進制數字頻移鍵控(MFSK) 224
7.5.3 多進制數字相移鍵控(MPSK) 226
7.6 正交振幅調制(QAM) 236
7.6.1 QAM的調制解調原理 236
7.6.2 QAM信號的星座圖 237
7.6.3 16QAM的實現 238
7.7 *小頻移鍵控(MSK) 238
7.7.1 MSK的基本原理 239
7.7.2 MSK調制解調的實現 241
7.7.3 MSK系統的性能 243
7.8 數字調制系統性能比較 243
7.8.1 二進制數字調制系統的性能比較 243
7.8.2 多進制數字調制系統的性能比較 245
本章小結 246
思考與練習7 248
第8章 同步原理 252
8.1 概述 252
8.1.1 不同功用的同步 252
8.1.2 不同傳輸方式的同步 253
8.2 載波同步技術 254
8.2.1 直接法(自同步法) 254
8.2.2 插入導頻法(外同步法) 257
8.2.3 載波同步系統的性能指標 260
8.3 位同步技術 261
8.3.1 位同步的概念 261
8.3.2 插入導頻法(外同步法) 262
8.3.3 自同步法 263
8.3.4 位同步系統的性能指標 267
8.4 群同步(幀同步)技術 268
8.4.1 對群同步系統的基本要求 268
8.4.2 起止式同步法 269
8.4.3 連貫式插入法 269
8.4.4 間歇式插入法 271
8.4.5 群同步系統的性能指標 271
8.4.6 群同步的保護 273
8.5 網同步技術 274
8.5.1 全網同步 275
8.5.2 準同步 276
8.5.3 SDH網同步結構 277
本章小結 278
思考與練習8 279
第9章 差錯控制編碼 281
9.1 概述 281
9.1.1 信道編碼 281
9.1.2 差錯控制方式 281
9.2 檢錯與糾錯 282
9.2.1 糾錯碼的分類 282
9.2.2 糾錯編碼的基本原理 282
9.3 常用差錯控制碼 283
9.3.1 奇偶監督碼 284
9.3.2 水平奇偶監督碼 284
9.3.3 行列監督碼 284
9.3.4 群計數碼 285
9.3.5 恒比碼 285
9.4 線性分組碼 285
9.4.1 基本概念 285
9.4.2 漢明碼 286
9.4.3 監督矩陣 288
9.4.4 生成矩陣 288
9.4.5 校正和檢錯 289
9.4.6 線性分組碼的性質 290
9.5 循環碼 291
9.5.1 循環特性 291
9.5.2 生成多項式與生成矩陣 291
9.5.3 監督多項式及監督矩陣 293
9.5.4 編碼方法 294
9.5.5 譯碼方法 295
9.6 卷積碼 296
9.6.1 卷積碼的概念 296
9.6.2 卷積碼的圖解表示 297
9.6.3 卷積碼的譯碼 299
本章小結 300
思考與練習9 301
第10章 偽隨機序列及應用 305
10.1 偽隨機序列的概念 305
10.2 正交碼與偽隨機碼 305
10.3 偽隨機序列的產生 307
10.4 m序列 309
10.4.1 特征多項式 309
10.4.2 m序列產生器 310
10.4.3 m序列的性質 311
10.5 沃爾什碼 313
10.6 偽隨機序列的應用 314
10.6.1 擴展頻譜通信 314
10.6.2 碼分多址(CDMA)通信 317
10.6.3 通信加密 319
10.6.4 誤碼率的測量 320
10.6.5 數字信息序列的擾碼與解擾 320
10.6.6 噪聲產生器 322
10.6.7 時延測量 322
本章小結 323
思考與練習10 323
參考文獻 325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