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TRIZ創新理論與應用原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65685
- 條形碼:9787030265685 ; 978-7-03-02656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TRIZ創新理論與應用原理 內容簡介
系統地介紹了TRIZ理論起源與發展,介紹了突破思維慣性的創新方法、解決發明問題的多種方法、技術系統的進化及其應用、TRIZ的40個發明創新原理、39技術矛盾矩陣、發明創新問題的標準解法和解決算法、科學效應和現象、TRIZ在解決發明問題中的應用。是國內**本研究TRIZ創新理論與應用的高等學校本科教材。
TRIZ創新理論與應用原理 目錄
目錄
序
前言
**章 緒論 1
**節 TRIZ的起源與發展 1
第二節 創造與創新 4
第三節 著名創新設計理論 9
第四節 TRIZ的內容、思想及應用 1l
第五節 TRIZ發展趨勢 13
第六節 TRIZ在中國 14
思考題 15
參考文獻 15
第二章 突破慣性思維的創新方法 16
**節 創新思維概述 16
第二節 慣性思維及其突破的方法 33
第三節 多屏幕方法 35
第四節 STC算子方法 37
第五節 RTC算子方法 38
第六節 小矮人模型法 39
第七節 金魚法 40
第八節 *終理想解 41
思考題 43
參考文獻 43
第三章 解決發明問題的多種方法 45
**節 試錯法 45
第二節 頭腦風暴法 47
第三節 形態分析法 53
第四節 其他幾種傳統創新方法 56
第五節 傳統創新方法與TRIZ的比較 58
思考題 60
參考文獻 60
第四章 技術系統的進化及其應用 61
**節 三大進化論 61
第二節 八大技術系統進化法則 64
第三節 技術系統進化法則的應用 77
思考題 80
參考文獻 80
第五章 發明創新技術問題及解決方法 8l
**節 解決發明技術問題的傳統方法 81
第二節 TRIZ解決發明技術問題的方法 82
第三節 阿奇舒勒的39個通用工程參數 85
第四節 阿奇舒勒的技術矛盾矩陣 89
第五節 阿奇舒勒的技術矛盾矩陣應用原理 9l
思考題 93
參考文獻 93
第六章 40個發明創新原理及應用 94
**節 發明創新原理的由來 94
第二節 40個發明創新原理及其應用 95
思考題 111
參考文獻 111
第七章 分離原理在物理矛盾中的應用 112
**節 物理矛盾與技術矛盾 112
第二節 分離原理及其類型 114
第三節 分離原理與40個發明原理的綜合應用 126
第四節 分離原理在其他領域的應用案例 129
思考題 131
參考文獻 131
第八章 物-場模型分析 132
**節 物-場分析方法 132
第二節 物-場模型類型 134
第三節 物-場分析的一般解法 136
第四節 物-場模型分析的應用 139
思考題 143
參考文獻 144
第九章 發明創新問題的標準解法 145
**節 標準解法的由來 145
第二節 標準解法系統 145
第三節 標準解法的應用原理 156
第四節 標準解法的應用案例 158
思考題 16l
參考文獻 161
第十章 發明創新問題解決算法 162
**節 ARIZ概述 162
第二節 ARI2-85的九步驟法 163
思考題 175
參考文獻 176
第十 章 科學效應和現象 178
**節 TRIZ理論中的科學效應 178
第二節 科學效應和現象詳解 188
思考題 228
參考文獻 228
第十二章 利用TRIZ解決發明問題的案例 230
**節 污水管材的創新設計 230
第二節 汽車振動模擬試驗系統 233
第三節 薄板玻璃的加工 235
第四節 新型建筑用電線的研制開發 237
第五節 寶馬汽車的外形設計 240
第六節 解決油價問題的新思路 242
思考題 245
參考文獻 246
附表 阿奇舒勒矛盾矩陣表 247
TRIZ創新理論與應用原理 節選
**章 緒論 創新理論和創新實踐都證明,創新能力是人的一種潛能,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種能力,而且這種能力可以通過一定的學習和訓練得到激發和提升。創新是有規律可循的,人類在解決工程技術問題時所采用的方法都是有規律的,并且這些規律可以通過總結和學習加以掌握和應用。相對于傳統的創新方法,比如試錯法,頭腦風暴法等,TRIZ理論具有鮮明的特點和優勢。實踐證明,運用TRIZ理論,可大大加快人們創造發明的進程,幫助我們系統地分析問題情境,突破思維障礙,快速發現問題本質或矛盾,確定問題探索方向。TRIZ理論已經成為一套解決新產品開發實際問題的成熟的理論和方法體系。 本章介紹了TRIZ的起源與發展、TRIZ的內容與思想,讓讀者對TRIZ形成初步了解;明確創造與創新內涵,為后續內容學習打下基礎;通過介紹QFD等創新設計理論,使大家更多地了解創新理論與方法。這些理論當中,以TRIZ理論*為著名。 **節 TRIZ的起源與發展 一、TRIZ的內涵 TRIZ對于初學者來說很陌生,實際上60多年前它就已經誕生了。TRIZ的內涵是什么?這里先從字面上闡釋。TRIZ的涵義*初來源于俄文,首字母的縮寫為“TPVI3”,按照“ISO/R9-1968E”的規定,把俄文轉換成拉丁字母以后,就成為今天所看到的“TRIZ”。“TRIZ”譯成中文即“發明問題解決理論”,其俄文的英文音譯為Teoriya Resh-eniya Izobreatatelskikh Zadatch,其英文全稱是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縮寫為“TRIZ”或“TIPS”,譯成德文為Theorie des erfinderischen Probleml。對于“TRIZ”,無論用何種文字表達,世界各國均已達成共識,即“TRIZ”就是“發明問題解決理論”。 “TRIZ”有兩個基本的含義,表面上強調解決實際問題,特別是解決發明問題;本質上是由解決發明問題而*終實現(技術和管理)創新,因為解決問題就是要實現發明的實用化,這符合創新的基本內涵。 二、TRIZ的起源 在前蘇聯正式解體之前,TRIZ理論一直是前蘇聯的國家機密,在軍事、工業、航空航天等領域均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創新的“點金術”,讓西方發達國家一直望塵莫及。隨著蘇聯的解體,大批TRIZ專家移居歐美等發達地區,將TRIZ理論傳播到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地,TRIZ才被世人所知。TRIZ理論是怎樣誕生的?這要從TRIZ之父,蘇聯發明家根里奇 阿奇舒勒(Genrich S.Altshuller, 1926. 10. 15~1998.9.24)說起。 根里奇 阿奇舒勒(圖1-1),1926年10月15日出生于蘇聯的塔什罕干。他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庫居住了很多年,1990年以后移居卡累利亞的彼得羅扎沃茨克。阿奇舒勒在14歲時就獲得了首*專利證書,專利作品是水下呼吸器。15歲時,他制作了一條船,船上裝有使用碳化物作燃料的噴氣發動機。1946年,阿奇舒勒開始了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的研究工作。通過研究成千上萬的專利,他發現了發明背后存在的模式并形成了TRIZ理論的原始基礎。為了驗證這些理論,阿奇舒勒相繼做出了多項發明,例如,獲得前蘇聯發明競賽一等獎的排雷裝置、船上的火箭引擎、無法移動潛水艇的逃生方法等,多項發明被列為軍事機密,阿奇舒勒也因此被安排到海軍專利局工作。 圖1-1 根里奇 阿奇舒勒 在海軍專利局處理世界各國著名的發明專利過程中,阿奇舒勒總是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當人們進行發明創造、解決技術難題時,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學方法和法則,從而能迅速地實現新的發明創造或解決技術難題呢?答案是肯定的。他發現任何領域的產品改進、技術的變革、創新和生物系統一樣,都存在產生、生長、成熟、衰老和滅亡的過程,是有規律可循的。人們如果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能動地進行產品設計并能預測產品的未來趨勢。1948年12月,阿奇舒勒寫了一封信給斯大林,向國家領袖指出當時的蘇聯缺乏創新精神,發明創造處于無知和混亂的狀態。結果這封信給他帶來了災難,他被判刑25年,并被押解到西伯利亞,投入集中營中,而集中營卻成為TRIZ的**所研究機構。在斯大林去世一年半后,阿奇舒勒獲釋。1956年,阿奇舒勒在《心理學問題》雜志發表了《發明創造心理學》一文,一石激起千層浪,轟動了蘇聯的科技界,為發明創造開辟了新的天地。1961年阿奇舒勒出版了**本有關TRIZ理論的著作《怎樣學會發明創造》。阿奇舒勒經過研究發現,有15000對技術矛盾可以通過運用基本原理從而相對容易地解決。他說:“你可以等待100年獲得頓悟,也可以利用這些原理花15分鐘解決問題。”在以后的時間中,阿奇舒勒將其畢生精力致力于TRIZ理論的研究和完善,他于1970年一手創辦的一所進行TRIZ理論研究和推廣的學校后來培養了很多TRIZ應用方面的專家。在阿奇舒勒的領導下,由前蘇聯的研究機構、大學、企業組成的TRIZ研究團體,分析了世界近250萬份高水平的發明專利,總結出各種技術發展進化遵循的規律模式,以及解決各種技術矛盾和物理矛盾的創新原理和法則,建立了一個由解決技術,實現創新開發的各種方法、算法組成的綜合理論體系,并綜合多學科領域的原理和法則,建立起TRIZ理論體系。TRIZ理論和方法加上計算機輔助創新(CAI)已經發展成為一套解決新產品開發實際問題的成熟理論和方法體系,如今已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TRIZ可以輕易地解決那些“看似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并形成專利,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從“跟隨者”快速成為行業技術的“領跑者”。 從1985年開始,早期的TRIZ專家中的一部分移居到歐美等地,從而促進了TRIZ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1989年,阿奇舒勒集合了當時世界上數十位TRIZ專家,在彼得羅扎沃茨克(Petrozavodsk)建立了國際TRIZ協會,阿奇舒勒擔任首屆主席。國際TRIZ協會從建立至今一直是TRIZ理論*權威的學術研究機構,目前它在全球1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0余個成員組織,共擁有數千名TRIZ專家。 隨著我國將創新提為國家發展的首要政策,各個企業和機構對創新的強烈愿望急需理論和工具的支持。遍尋世界各種創新理論,唯TRIZ獨秀于林。 三、TRIZ的發展 自阿奇舒勒提出TRIZ理論以來,國外就一直比較注重TRIZ理論的研究、教育和實踐工作。 前蘇聯把注重國民創新能力的開發載入憲法中,并在大學中開設“科學研究原理”、“技術創造原理”等相關創新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蘇聯建立了各種形式的發明創造學校,成立了全國性和地方性的發明家組織,在這些組織和學校里,可以試驗解決發明課題的新技巧,并使它們更加有效。現在,在80座城市里,大約有100所這樣的學院及學校在工作著。每年都有幾千名科學工作者、工程師和大學生在學習TRIZ理論。其中,*著名的就是19 71年在阿塞拜疆創辦的世界上**所發明創造大學。事實上,蘇聯及東歐國家的科學家大都采用TRIZ做發明創造的工作,不僅在大學理工科開設TRIZ課程,甚至在中、小學階段也采用TRIZ的理論設計各科的教材教法。 在創新實踐方面,蘇聯大力推廣TRIZ理論,從而使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專利申請量和批準量躍居世界第二,在冷戰時期保持了對美國的軍事力量平衡。 蘇聯解體后,TRIZ理論系統地傳人西方,在美、歐、日、韓等世界各地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與應用。目前,TRIZ已成為*有效的創新問題求解方法和計算機輔助創新技術的核心理論。在俄羅斯,TRIZ理論方法已廣泛應用于眾多高科技工程(特別是軍工)領域中;歐洲以瑞典皇家工科大學(KTH)為中心,集中十幾家企業開始了實施利用TRIZ進行創造性設計的研究計劃;日本從1996年開始不斷有雜志介紹TRIZ的理論方法及應用實例;在以色列也成立了相應的研發機構;在美國也有諸多大學相繼進行了TRIZ技術研究 世界各地有關TRIZ的研究咨詢機構相繼成立,TRIZ理論和方法在眾多跨國公司迅速得以推廣。如今TRIZ已在全世界被廣泛應用,創造出成千上萬項重大發明。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TRIZ理論和方法已經發展成為一套解決新產品開發實際問題的成熟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并經過實踐的檢驗,為眾多知名企業和研發機構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目前TRIZ被認為是可以幫助人們挖掘和開發自己的創造潛能、*全面系統地論述發明創造和實現技術創新的新理論,被歐美等地的專家認為是“超級發明術”。一些創造學專家甚至認為阿奇舒勒所創建的TRIZ理論,是發明了發明與創新的方法,是20世紀*偉大的發明。 第二節 創造與創新 創造的概念出現得很早,在舊約全書中就已經被使用。《辭海》中對創造的解釋是:“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從《詞源》來看,創造和創新不僅在漢語詞匯組合上不同,而且在英語中,創造( creation)和創新(innovation)的基本含義也由不同的詞匯來表達。creation和innovation都來自拉丁文。creation*初的拉丁文本意是“種植”和“生長”,意味著從無到有。innovation的拉丁文詞根nova表示“新的”意思,加上前綴in導致動詞化,具有“更新”的含義,意味著對原來已有的東西加以更新和改造。由此可見,創造表示一個從無到有的發生過程,創新則體現在對現有事物的更新改造過程中。二者雖然都能給予認識主體一種“全新”的感覺,但是作為結果,前者意味著“從未見過”的結果,后者則給人一種“舊貌換新顏”和“推陳出新”的感覺。所以,創造與創新的根本區別在于“出新”的前提是“有”還是“無”。 一、創造 1.創造的內涵 到目前為止,中外關于“創造”的內涵還沒有統一的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①創造是指人們在綜合觀念、形象、解決問題并由此而產生新事物時,顯示特異性的活動。這種說法強調了創造的“綜合性”和“特異性”。②創造是不同質的素材的新組合。這種定義對科學、藝術、哲學、宗教等精神活動的全部領域都適用。重點在“新組合”上,而且是“不同質的素材”的新組合。③創造就是解決新問題、進行新組合、發現新思想、發展新理論。用了四個“新”強調創造的創新特性,顯然,新異性是創造的一個本質特點。④創造就是依靠今日的條件對明日世界-未來夢想的實現。這種說法注重“今日”與“未來”時空的跨越。 我國學者認為,“創造”的內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創造專指科學、技術、理論、方法和產品(包括精神產品和物質產品)在世界范圍內的首次產生。它是一種“從無到有”的過程,故有人將其簡稱為首創或原創。狹義創造將“對已有事物的改進”排除在創造概念之外。創造主體僅是少數的天才、精英們。廣義創造則指創造主體首次做成功自己從未做成功過、也不知別人做成功過,或知道別人做成功過、但不知道別人是如何做的,并有益于社會發展的事情。做成功的事情是創造;做的過程、做的方法,如果滿足新穎條件,也是創造。前者為物品(泛指物質物品和精神物品)創造,后者為方法創造。 2.創造的特性 綜合分析,創造具有5個特性:①創造的主體性。即創造主體必須是現實的人,即現實的個人、群體或全人類。②創造的控制性。即任何一種創造都是主體有目的地控制、調節客體的一種活動,是主體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使活動作用于自身客體、自然客體、社會客體,并在創造活動中有控制地進行信息、物質和能量的交換。③創造的新穎性。即凡是創造就意味著一種創造活動必須要能產生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新成果。④創造的功利性。即創造的進步性。就是說,任何一種創造活動的成果必須是具有社會價值的、有利于社會進步的。⑤創造的綜合性。即說任何一種創造都是主體辯證地綜合來自各方面的信息,重新組織新信息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綜合就是創造。 上述特性的要點是:創造的主體是人;創造是人有目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