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史綱(新時代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系列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313887
- 條形碼:9787522313887 ; 978-7-5223-138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史綱(新時代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系列教材) 本書特色
★系統性:全面系統地分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 本書運用唯物辯證法,本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歷史與理論相結合以及對歷史負責、為現實服務的精神,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為線索,分析總結了他們所提出的黨的建設思想,為系統、全面、快捷地掌握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提供了一個基本線索和借鑒指導。 ★指導性:使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走到實際中去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本書以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原理的歷史軌跡和體系為架構,著眼于現實,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梳理和闡釋,密切結合我們黨的歷史和現實來總結黨的建設歷程和基本經驗,對黨的建設的一些基本規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有助于我們了解黨的建設的理論經驗,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理論搞好黨的建設的自覺性,使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走到實際中去,為現實服務。 ★實用性:深化對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史的認識 本書立足中國國情,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的闡述,在拓展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史方面作了努力,對幫助廣大黨員干部系統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建理論的發展歷程和基本經驗,系統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建理論的重大理論成果,都具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作用。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史綱(新時代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系列教材)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對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產生、形成和發展過程的闡述,特別是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為線索,全面系統地分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關于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總結了他們所提出的黨的建設思想,展現了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在中國的堅持、運用、豐富和發展,揭示出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發展規律和特點。本書從歷史和現實的維度,理論聯系實際,既講清了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本身發展的客觀邏輯,又較好地實現了歷史、理論和現實的有機結合,使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對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史綱(新時代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系列教材) 目錄
**章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產生
**節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創立的背景
第二節 《共產黨宣言》奠定了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共產黨宣言》發表后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的發展
第二章 列寧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理論
**節 列寧黨的學說創立和發展的時代背景
第二節 列寧黨的學說創立和發展的幾個階段
第三節 列寧黨的學說創立和發展的幾本名著
第四節 列寧黨的學說創立和發展的意義
第三章 列寧執政黨建設思想
**節 列寧執政黨建設思想的發展過程
第二節 列寧執政黨建設思想的主要內容
第三節 列寧執政黨建設思想的基本特點
第四節 列寧晚年執政黨建設的主要探索
第四章 毛澤東建黨學說
**節 毛澤東建黨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第二節 毛澤東建黨學說的豐富內涵
第三節 毛澤東建黨思想的歷史地位
第五章 毛澤東執政黨建設思想
**節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和毛澤東執政黨建設理論的提出
第二節 黨的八大與執政黨建設經驗的初步總結
第三節 黨的八大以后毛澤東對執政黨建設的艱辛探索
第六章 鄧小平黨的建設理論
**節 鄧小平黨的建設理論產生的歷史條件
第二節 鄧小平黨的建設理論形成的歷史過程
第三節 鄧小平黨的建設理論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鄧小平黨的建設理論的歷史地位和現實意義
第七章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節 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第二節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戰略構想
第三節 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第八章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節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第二節 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第三節 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第九章 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
**節 全面從嚴治黨的重大意義
第二節 全面從嚴治黨首先要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
第三節 全面從嚴治黨的重點內容
第四節 加強黨內監督
第五節 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
第十章 構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體系
**節 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第二節 確立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
第三節 建設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執政黨
第四節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創新
后 記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史綱(新時代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系列教材) 節選
**節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創立的背景 任何一種社會思潮和理論,都是當時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的政黨理論也不例外。如果沒有資本主義近兩個世紀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政黨理論也不可能產生,《共產黨宣言》也不可能發表。 一、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 15 世紀就已萌芽。16 世紀 60— 70 年代,荷蘭發生了*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在 1640—1688 年,英國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并逐漸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進入資本主義時代。到 18 世紀中葉,穩步地掌握了國家政權的資產階級已經擺脫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羈絆,大力促進生產力的發展。18 世紀 60 年代,首先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其標志是珍妮紡紗機的發明。1764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手搖紡紗機。隨后,歐洲各國逐步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過渡。工業革命給人類文明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歷史性影響。**,經過工業革命,工廠手工業被大機器工業所代替,現代工廠制度建立起來了,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第二,資產階級*終戰勝了封建貴族的統治,只靠血統或出身高貴就可以不勞而獲的觀念在動搖,自由、平等這些資產階級所追求的理想成為社會現實,人們的思想觀念在變化。第三,由于現代生產力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擴大了展,帶動了人們精神上的解放,人類思想文明成果有了前所未有的收獲。 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飛躍,但資本主義發展到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逐漸表現出它的局限性。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人剝削人的社會,它把封建社會的小生產和自然經濟轉變為社會化的大生產,使生產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這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但是,資本主義社會自始至終存在著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所謂生產社會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生產資料從個人使用變為許多人共同使用;生產過程從分散的個人行動變為許多人相互聯系、相互協作的社會行動;產品也從個人勞動成果變成大家共同創造的社會成果。社會化生產的這種性質,不能容忍生產資料和產品私人占有,它要求生產資料由社會占有和社會支配,對生產實行統一的社會管理,并由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社會化勞動成果。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依靠對生產資料的占有,不勞而獲地占有他人的勞動產品,這樣就產生了社會化生產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由于生產資料被資本家私人占有,生產又是為了*大限度地獲取利潤,這樣,資本家總是在自己的企業中強化管理,加大對勞動者的剝削,以打敗競爭對手,攫取更多的利潤。這就造成了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競爭之間的矛盾,使社會生產的正常比例遭到破壞,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表明,資本主義社會并不是像資產階級所宣揚的那樣,在社會和人的發展上實現了人類理性。相反,它是對人性的摧殘和對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嚴重滯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與資本主義的發展相適應,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剝削也越來越嚴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資本主義發展的這種矛盾,依靠資本主義制度是無法解決的,只有通過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來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用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這樣才能使社會更好地組織生產,更加有效地發揮計劃和市場的作用,以推動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在生產力極大發展的基礎上,帶動整個社會包括人類文明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就是適應社會歷史發展,首先是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產生的,是對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反映。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即資本主義社會不通過暴力革命就不能被推翻,要實現暴力革命需要依靠無產階級的力量,無產階級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建立自己獨立的政黨,在關于建立無產階級政黨的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的建黨學說形成和發展起來。 真正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是在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逐漸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早是在英國。1679 年 5 月,英國議會圍繞著約克公爵(即后來的詹姆斯二世)是否繼承王位問題,形成了兩股相互對立的勢力。贊成者被罵作“輝格”(意為蘇格蘭強盜),反對者則被對方斥為“托利”(意為愛爾蘭歹徒)。后來這兩股勢力在議會中互相為自己的行為辯解,逐漸形成了兩大黨派。雖然他們還不完全是現代意義上的政黨,既無固定的組織系統,也無政治綱領和相對固定的領袖,但已經是政黨的萌芽了。 政黨實際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實際上是資本家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以后在政治上想同封建貴族分權。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是政黨產生的經濟條件。英國資產階級經濟上發展起來以后,他們廢除了封建特權,有了自由競爭的環境,就必然要求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和教會的神權統治,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制度。資產階級在確立了這種制度之后,就要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表現在資產階級內部就是要求資產階級各個集團成立代表他們利益的政黨。 資本主義議會制的出現是政黨產生的政治條件。資產階級的議會民主制度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的必然產物,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為實現自己的政治要求而組織起政黨。1688 年英國發生所謂的“光榮革命”,政黨作為資產階級議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進入英國政體中,政黨也隨著這個政體產生和發展起來。 政黨的產生是階級斗爭發展的結果,各個階級為維護本階級的利益而建立了政黨。政黨是階級斗爭的工具,是為維護本階級的利益服務的。從根本上講,政黨是階級實現自己歷史使命的工具。但政黨也有一種社會功能,政黨的這種功能在政治社會的發展中表現為:**,反映社會需求。社會各個階層通過政黨反映自己的需要,首先是反映自己所代表的那個階級和階層的利益需求。第二,提供社會和政府管理人員。在一個現代社會中,政黨可以通過推薦它的成員出任公職來實施自己的政策。第三,制定政策。政黨必須制定比較完善的政治綱領來宣傳自己,贏得支持,而社會也根據各黨的綱領和政策來判斷這個黨的利益背景和價值觀。第四,政治整合。政黨是階級統治的工具,但除了作為階級的代言人,還要考慮整合社會需要,否則就不能吸引*廣泛的群眾。在一個現代社會中,政黨的形成和發展就帶有整合社會需要的功能。如果沒有政黨的有效組織,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就得不到滿足,可能會導致社會的不穩定。第五,政治宣傳和灌輸。為了贏得*廣泛的群眾,政黨必須進行*廣泛的政治動員,首先是黨內的政治動員,進行黨內教育。除了教育黨員和干部外,還對黨外群眾進行政治宣傳,使社會更好地了解和支持他們。 19 世紀 30 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批判,包括對資產階級政黨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在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政黨的發展已脫離了單純宗派小集團時期,而進入了資本主義國家統治機器之內,形成了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的模型。以英國為例,1832 年的選舉改革,擴大了選民的范圍,政黨更加注重自身的活動。1833 年,托利黨改稱保守黨,并在全國設立保守黨本部,協調其活動。1839 年,輝格黨改稱自由黨,并建立了全國性組織。兩黨還先后舉行全國代表大會,選舉黨的全國領導機構和制定統一的黨綱。兩黨以從議會內的政治集團,發展成為全國性和群眾性的旨在奪取議會選舉勝利從而上臺執政的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兩黨在議會內外爭奪權力。 19 世紀 30 —40 年代,馬克思、恩格斯生活時代的物質和經濟事實,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理論的根源和基礎。而資本主義政黨政治的新變化,也引起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注意。這一時期,資產階級各個政黨的活動構成了他們對政黨的*初看法。在已知的*早的馬克思的文章《評普魯士*近的書報檢查令》中,盡管他還沒有擺脫黑格爾的影響,把國家和法看作是人類理性的化身,但對政黨已經認識到它是統治階級的工具。這一思想在恩格斯那里更為明顯。在 1842 年寫的《英國對國內危機的看法》《國內危機》和《各個政黨的立場》等文章中,恩格斯甚至在這時候就已經認識到黨派、國家還有法律,只不過是統治階級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他還預見到工人政黨將成為英國政壇上的重要力量。
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史綱(新時代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系列教材) 作者簡介
張榮臣,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對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和黨的建設問題的研究。尤其是在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史和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經典著作、文獻的研究方面有其深入的思考和學術厚度。集中講授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和黨的建設課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無產階級政黨建設思想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重點項目“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研究”等。著有《〈共產黨宣言〉與中國共產黨的建設》《馬克思恩格斯政黨理論研究》《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史》《大歷史觀背景下三個中國故事》《走近中國共產黨》《大黨工程:一個百年大黨是怎樣煉成的》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