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最新真考題庫模擬考場及詳解·二級MSOffice高級應用
-
>
決戰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
>
軟件性能測試.分析與調優實踐之路
-
>
第一行代碼Android
-
>
JAVA持續交付
-
>
EXCEL最強教科書(完全版)(全彩印刷)
-
>
深度學習
物聯網技術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663111
- 條形碼:9787560663111 ; 978-7-5606-631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物聯網技術導論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了物聯網技術發展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 結合當前*新的研究和應用成果, 對物聯網體系架構的各層次 (感知控制層、網絡互聯層、支撐服務層和綜合應用層) 進行了全面論述, 深入淺出、全景式地為讀者展現了物聯網技術的各個方面。本書在闡述物聯網體系結構的基礎上, 著重講述了自動識別技術、傳感器網絡、嵌入式系統與智能硬件、定位技術與位置服務、物聯網接入技術、移動通信網絡、計算機網絡技術、物聯網的計算模式、智能數據處理技術、信息安全技術, 并對物聯網技術在重點領域的應用進行了介紹。
物聯網技術導論 目錄
**篇 概 述
第1章 物聯網概述 2
1.1 物聯網的發展與趨勢 2
1.1.1 什么是物聯網 2
1.1.2 物聯網概念的起源 2
1.1.3 國內外發展概況 3
1.2 物聯網的技術特征 7
1.2.1 物聯網的定義 7
1.2.2 物聯網主要技術特征 8
1.2.3 關鍵技術領域 8
1.3 物聯網與未來社會 9
1.3.1 智能工業 10
1.3.2 智能農業 10
1.3.3 智能物流 11
1.3.4 智能交通 11
1.3.5 智能電網 11
1.3.6 智能環保 12
1.3.7 智能安防 12
1.3.8 智能醫療 12
1.3.9 智能家居 12
習題 13
第2章 物聯網體系結構 14
2.1 物聯網體系結構的層次模型 14
2.1.1 三層模型 14
2.1.2 六層模型 15
2.1.3 四層模型 16
2.2 體系結構的層次 17
2.2.1 感知控制層 17
2.2.2 網絡互聯層 17
2.2.3 支撐服務層 18
2.2.4 綜合應用層 18
2.3 關鍵技術 19
2.3.1 感知控制層關鍵技術 19
2.3.2 網絡互聯層關鍵技術 19
2.3.3 支撐服務層關鍵技術 20
2.3.4 綜合應用層關鍵技術 20
習題 20
第二篇 感知控制層
第3章 自動識別技術 22
3.1 自動識別技術概述 22
3.1.1 自動識別技術的概念 22
3.1.2 自動識別技術的分類 22
3.2 常見自動識別技術 22
3.2.1 條形碼與二維碼識別技術 22
3.2.2 卡識別技術 24
3.2.3 光學字符識別技術 25
3.2.4 語音識別技術 25
3.2.5 生物識別技術 26
3.2.6 射頻識別技術 27
3.3 條形碼識別技術 28
3.3.1 條形碼的組成結構 28
3.3.2 二維碼識別技術 30
3.4 RFID技術 31
3.4.1 RFID技術原理 31
3.4.2 RFID系統概述 31
3.4.3 RFID與物聯網 33
習題 34
第4章 傳感器網絡 35
4.1 傳感器概述 35
4.1.1 傳感器定義與構成 35
4.1.2 傳感器的性能指標 35
4.1.3 傳感器技術發展趨勢 36
4.2 傳感器分類 37
4.2.1 物理傳感器 37
4.2.2 化學傳感器 40
4.2.3 生物傳感器 41
4.2.4 新型智能傳感器 42
4.3 無線傳感網 43
4.3.1 無線傳感網概述 43
4.3.2 無線傳感網的通信協議 44
4.3.3 無線傳感網的特點和結構 45
4.3.4 無線傳感網組網技術 47
習題 48
第5章 嵌入式系統與智能硬件 49
5.1 嵌入式系統 49
5.1.1 嵌入式系統概述 49
5.1.2 嵌入式系統的結構 50
5.1.3 嵌入式操作系統 52
5.2 物聯網智能硬件 58
5.2.1 智能硬件概念 58
5.2.2 智能硬件平臺 59
5.2.3 智能硬件的人機交互技術 61
習題 68
第6章 定位技術與位置服務 69
6.1 定位技術概述 69
6.1.1 定位技術分類與性能 69
6.1.2 定位技術與物聯網 70
6.2 定位技術 70
6.2.1 衛星導航系統定位技術 70
6.2.2 移動通信定位技術 73
6.2.3 基于藍牙的定位技術 73
6.2.4 基于RFID的定位技術 74
6.2.5 基于Wi-Fi的定位技術 74
6.2.6 超寬帶定位技術 74
6.2.7 混合定位技術 74
6.3 位置服務 75
6.3.1 位置服務概述 75
6.3.2 地理信息系統 75
6.3.3 高精度地圖 77
習題 78
第三篇 網絡互聯層
第7章 物聯網接入技術 80
7.1 有線接入技術 80
7.1.1 以太網接入 80
7.1.2 光纖接入 81
7.1.3 電力線接入 82
7.1.4 光纖同軸電纜混合接入 82
7.1.5 非對稱數字用戶線接入 83
7.2 無線接入技術 84
7.2.1 Wi-Fi接入技術 84
7.2.2 藍牙技術 87
7.2.3 ZigBee技術 89
7.2.4 超寬帶通信技術 93
7.2.5 6LoWPAN技術 95
7.2.6 NFC技術 98
7.2.7 NB-IoT技術 99
習題 102
第8章 移動通信網絡 103
8.1 3G/4G/5G移動通信技術 103
8.1.1 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 103
8.1.2 5G與物聯網 107
8.2 M2M和D2D技術 108
習題 110
第9章 計算機網絡技術 111
9.1 計算機網絡概述 111
9.1.1 計算機網絡發展歷史 111
9.1.2 計算機網絡的體系結構 112
9.2 互聯網與TCP/IP協議族 115
9.2.1 互聯網基礎 115
9.2.2 IPv4與IPv6協議 116
9.2.3 TCP與UDP協議 117
9.2.4 路由器與交換機 119
9.3 互聯網與物聯網的關系 121
習題 122
第四篇 支撐服務層
第10章 物聯網的計算模式 124
10.1 云計算 124
10.1.1 云計算概述 124
10.1.2 云計算與物聯網 126
10.2 霧計算 127
10.2.1 霧計算概述 127
10.2.2 霧計算與物聯網 129
10.3 邊緣計算 129
10.3.1 邊緣計算概述 129
10.3.2 邊緣計算與物聯網 130
習題 131
第11章 智能數據處理技術 132
11.1 物聯網大數據 132
11.1.1 物聯網大數據的特點 132
11.1.2 物聯網數據的存儲 136
11.1.3 數據挖掘 137
11.1.4 智能決策與智能控制 140
11.2 物聯網與人工智能 141
11.2.1 自然交互技術與物聯網 141
11.2.2 機器學習與物聯網 145
11.2.3 自動駕駛技術與物聯網 147
習題 149
第12章 信息安全技術 150
12.1 信息安全基礎 150
12.1.1 網絡空間安全概念 150
12.1.2 《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的
主要內容 150
12.1.3 網絡空間安全的理論體系 153
12.2 OSI安全體系結構 155
12.2.1 OSI安全體系結構的
基本概念 155
12.2.2 網絡安全模型和網絡安全 156
12.2.3 用戶對網絡安全的需求 158
12.3 物聯網設備的安全設計 158
12.3.1 物聯網安全開發面臨的挑戰 158
12.3.2 安全設計的目標 160
12.4 網絡信息安全應用舉例 162
12.4.1 信息物理安全在物聯網中的
應用 163
12.4.2 信息安全在物流領域的
應用和實現 164
習題 166
第五篇 綜合應用層
第13章 物聯網應用與案例 168
13.1 智能家居應用 168
13.1.1 智能家居應用概述 168
13.1.2 智能家居應用案例 168
13.2 智能工業應用 171
13.2.1 智能工業應用概述 171
13.2.2 智能工業應用案例 171
13.3 智能農業應用 174
13.3.1 智能農業應用概述 174
13.3.2 智能農業應用案例 176
13.4 智能交通應用 179
13.4.1 智能交通應用概述 179
13.4.2 智能交通應用案例 181
13.5 智能醫療應用 183
13.5.1 智能醫療應用概述 183
13.5.2 智能醫療應用案例 184
13.6 智能物流應用 186
13.6.1 智能物流應用概述 186
13.6.2 智能物流應用案例 187
習題 189
參考文獻 190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