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天中九章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5118959
- 條形碼:9787215118959 ; 978-7-215-1189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天中九章 本書特色
作者基于對駐馬店天中歷史文化日益全面深入、系統清晰的了解體認,以《天中九章》為題,站位中華文化、中原文化歷史的大坐標,立足新時代建設文化強國的新征程,挖掘梳理天中大地源遠流長、深滋厚渥的文化資源,研究總結天中文化所蘊含的豐厚價值,探尋透視天中文化的魂脈氣運。全書具體分為“盤古文化”“重陽文化”等內容。
天中九章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闡述和系統總結天中文化、盤古文化、女媧文化、嫘祖文化、車輿文化、冶鐵鑄劍文化、重陽文化、梁祝文化、紅色文化九大文化形態的脈絡、內涵、傳承, 是了解駐馬店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窗口。
天中九章 目錄
**節 “天中”的由來
一、“天中”是怎樣產生的
二、“天下之中”是如何測定的
第二節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天下之中”
一、洛陽
二、登封
三、汝南
四、對“天下之中”的幾點認識
第三節 天中文化及其內涵
一、什么是“天中文化”
二、天中文化的基本特質
第四節 天中文化的傳承
一、駐馬店天中文化資源
二、天中文化的研究及傳承
第二章 盤古文化
**節 盤古神話的起源與流變
一、盤古神話的起源
二、盤古神話的流變
三、學界關于盤古神話來源的不同觀點
第二節 盤古文化的內涵
一、盤古文化與英雄文化
二、盤古文化與哲學
三、盤古文化與民間習俗
四、盤古文化與文學藝術
第三節 泌陽盤古文化的傳承
一、泌陽盤古文化資源
二、泌陽盤古文化的傳承
第三章 女媧文化
**節 女媧神話的起源及流變
一、女媧神話的起源
二、女媧神話的流變
第二節 女媧文化的內涵與分布
一、女媧文化的內涵
二、女媧文化的分布
第三節 遂平女媧文化的傳承
一、遂平的女媧文化資源
二、遂平女媧文化的傳承
第四章 嫘祖文化
**節 嫘祖生平及傳說
一、嫘祖及其歷史貢獻
二、嫘祖形象的發展及演變
三、孕育嫘祖文化的地理環境
第二節 嫘祖文化及其分布
一、嫘祖文化的內涵
二、嫘祖文化的分布
第三節 西平縣嫘祖文化的傳承
一、西平縣嫘祖文化資源
二、西平縣嫘祖文化的傳承
第五章 車輿文化
**節 中國車輿文化的起源及流變
一、車輿的發明
二、車輿文化的發展
第二節 車輿文化的內涵
一、車輿科技文化
二、車輿農耕文化
三、車輿軍事文化
四、車輿鹵簿文化
五、車輿商貿文化
六、車輿民俗文化
第三節 平輿車輿文化的傳承
一、平輿車輿文化資源
二、平輿車輿文化的傳承
第六章 冶鐵鑄劍文化
**節 中國冶鐵鑄劍技術的起源和發展
一、中國冶鐵技術的起源
二、中國冶鐵鑄劍技術的發展
三、中國古代冶鐵業的發展
四、冶鐵鑄劍文化的形成
第二節 冶鐵鑄劍文化的內涵
一、冶鐵與農耕文化
二、冶鐵鑄劍與軍事文化
三、冶鐵鑄劍與民俗文化
四、鑄劍與民間傳說
第三節 西平冶鐵鑄劍文化及傳承
一、西平冶鐵鑄劍文化
二、西平與九大名劍
三、西平冶鐵鑄劍文化資源
四、冶鐵鑄劍文化的傳承
第七章 重陽文化
**節 重陽的發展與流布
一、重陽的發展過程
二、重陽文化在全國的流布
第二節 重陽文化的內涵
一、敬老文化
二、郊游文化
三、祭祀文化
四、飲食文化
五、詩詞文化
六、民俗文化
第三節 上蔡重陽文化的傳承
一、上蔡的重陽文化資源
二、上蔡縣重陽文化的傳承
第八章 梁祝文化
**節 梁祝故事的發生與傳播
一、梁祝故事
二、梁祝故事的發生與傳播
三、梁祝文化在國外的傳播
第二節 梁祝文化及其內涵
一、梁祝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二、梁祝文化的內涵和特征
第三節 梁祝故里之爭
一、梁祝故事在汝南
二、梁祝故事在浙江
三、梁祝故事在濟寧
四、梁祝故事在宜興
五、梁祝故里之爭
第四節 梁祝文化的傳承
一、汝南縣梁祝文化資源
二、汝南縣梁祝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第九章 紅色文化
**節 紅色文化概述
一、什么是紅色文化
二、紅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關系
三、紅色文化的價值和功能
第二節 駐馬店紅色文化的內涵
一、駐馬店紅色文化的形成
二、駐馬店紅色文化的內涵
三、駐馬店紅色文化的特點
四、駐馬店紅色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三節 駐馬店紅色文化的傳承
一、學術研究
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
三、文藝創作
四、紅色旅游
后記
天中九章 節選
駐馬店市地處豫南,自古為華夏腹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幾千年來,居住在這方土地上的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不斷推動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創造了輝煌獨特的歷史文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駐馬店為什么又叫“天中”?我們為什么把“天中文化”作為駐馬店地域文化的品牌?天中文化又有著什么樣的內涵和特點?這是我們在研究駐馬店地域文化時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為了宣傳和弘揚天中文化,讓天中文化走出河南,走向全國,我們有必要對天中文化進行梳理和總結。 **節 “天中”的由來 “天中”這一概念的產生,不是偶然的,是我們的祖先在認識和探索自然界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一、“天中”是怎樣產生的 所謂“天中”就是“天下之中”的意思,就是我們所生活的地域中心。眾所周知,地球是圓的,除自轉的中心軸以外,是沒有中心的。但這是我們今天的常識,在古代,由于人們地理知識的欠缺和時代的局限,不可能達到我們今天的認識水平。古人對世界的認識,*早是從對天的觀察開始的。盡管那時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技術水平極端落后,但是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和研究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周易·系辭上》日:“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古人在觀察天象時,發現一個重要的現象,那就是,除一顆星星外,其他所有的星星都是運動的,而且這種運動是有規律的,這個不動的星星就是北極星,所有的星星都在圍繞著它旋轉。由此,古人得出結論:北極星是天的中心。所以,人們將北極星所在的位置稱作“天之中”,就是“天中”,將北極星稱作“天樞”,也稱為“北辰”。成書于戰國或兩漢之間的我國**部詞典《爾雅》稱:“北極謂之北辰。” 由于北極星的特殊地位,古人便由此產生了對北極星的崇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對“天”的初步認識。古代先民通過對天體運行的觀察,認識到天空是規范而有序的,天與地是相對的。而天與地則又都是由對稱和諧的中央與四方構成的,中央高于四方,是宇宙秩序的軸心。通過對天體運行模式的發現和體認,進而在先民中產生“尚中”觀念和“擇中”意識。在古人看來:天的結構就是“中+四方”,天的秩序是“中”領導“四方”、主宰“四方”。在此基礎上,古人又把這種天文現象與人文地理聯系起來,產生了“中心觀”。古人根據直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既然如此,地就應該有一個中心點,這個中心點就是“地之中”,或叫“土中”,它與四方的垂直距離應該大體相當。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天圓地方,國在中央”。地的結構同天的結構一樣,也是“中+四方”。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古人認為我們國家所擁有的這塊版圖,就是所謂的“天下”。這個“天下”是由“中原”和“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四方”組成的。 中國古代典籍對中華民族這片棲息地所做的較確切的宏觀描述,首見于《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這大約是戰國時期華夏族的“四至”觀,它已相當明晰地概括了一個面向海、其他方向因“流沙”等屏障而難以逾越的東亞大陸的地理特征。《尚書·禹貢》的“四至”觀之所以沿襲久遠,是因為它正確地把握了東亞大陸的基本地理形勢。在二三千年前,中國古人能有如此概括,是很了不起的。繼《尚書·禹貢》“四至”觀之后,大約在戰國末期成文的楚辭《招魂》《大招》諸篇,則有“四極”之說。所謂“四極”,是指東有大海,西有流沙,南方炎炎千里,北有寒山,增冰峨峨,飛雪千里,還有卓龍(燭龍)翱翔。這種關于東、西方的描述大體同于《尚書·禹貢》,關于南、北方的描述則有所發展。戰國間即已形成的“四至”觀、“四極”觀,反映了我們的祖先對于當時中國實際疆域及其自然特征的認識。盡管這種認識還是籠統、模糊的,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我們的祖先宏觀把握地理形勢的卓越能力①。 更為重要的是,古人把這種對天地的認識推廣到人類社會。在他們看來,人類社會的結構是“中+四方”,人類社會的秩序也是“中+四方”,“中”領導“四方”、主宰“四方”。這便是中國早期建國理論的萌芽,也是封建專制主義的理論基礎。在這種理論的支配下,古人認為,既然“中”領導“四方”、主宰“四方”,那么,*高權力機構必須居“天下之中”,必須擇天下之中而立國。相傳,黃帝即居天下之中。《淮南子·天文訓》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制四方。”這種以“土”居中央、以黃帝統領四方的理論,在思想上所遵循的即是“尚中”原則。由于缺乏實物材料,難以確證夏代是否出現了關于“中心”和“四方”等方位的概念,但夏人在國土劃分和都城建設上,已表現出相當的“尚中” “擇中”意識。有學者推測,天下、中國、四方、四海、九州島、四夷等地域概念,似乎在夏代以前人們的頭腦中就已存在。司馬遷根據《尚書·禹貢》等書的記載,記述說夏禹平水土,更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