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05730403
- 條形碼:9787505730403 ; 978-7-5057-3040-3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 本書特色
1.《過秦論》《出師表》《鄭伯克段于鄢》《曹穢論戰(zhàn)》《鄒忌諷齊王納諫》等千古名篇,被選入各學(xué)段語文課本 2.中國古代散文經(jīng)典選本:清康熙年間專為私塾學(xué)子選編,一經(jīng)問世,享譽至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3.足本未刪減:《古文觀止》(222篇)選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時間跨度大,篇幅適中,難易得當(dāng),是學(xué)習(xí)古文的入門書。 4.新增超值:足本新增民國王文濡選編《續(xù)古文觀止》(174篇),該書選文上起明末,下迄民國初年,對《古文觀止》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5.凡學(xué)習(xí)古典文學(xué),《古文觀止》都是繞不過去的經(jīng)典著作,此書更是影響了魯迅、胡適、巴金、金克木等一大批名人大家。 6.本書可作為古文入門讀物,也可作為古文工具書使用。 7.簡體橫排,版式疏朗,非常適合朗讀和背誦,收藏和參考亦是不錯的版本。
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 內(nèi)容簡介
《古文觀止》是清初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叔侄選編的歷代散文精華集,是重要的文言啟蒙讀物,與《唐詩三百首》并稱中國古詩文選本“雙壁”。“古文觀止”取意一覽此書即可觀止古文。輯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凡12卷,222篇,兼收各類文體,擇選賢哲名篇,代表先秦至明末散文的高水平,極具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續(xù)古文觀止》由民國王文濡選編,輯文上起明末,下迄民國初年,凡8卷,174篇,選文精當(dāng),注重各家各派的代表性。
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 目錄
上冊
**卷
鄭伯克段于鄢(一)… 004
周鄭交質(zhì)… 006
石碏諫寵州吁… 007
臧僖伯諫觀魚… 008
鄭莊公戒飭守臣… 009
臧哀伯諫納郜鼎… 010
季梁諫追楚師… 011
曹劌論戰(zhàn)… 012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 013
宮之奇諫假道… 014
齊桓下拜受胙… 015
陰飴甥對秦伯… 016
子魚論戰(zhàn)… 017
寺人披見文公… 018
介之推不言祿… 019
展喜犒師… 020
燭之武退秦師… 021
蹇叔哭師… 022
第二卷
鄭子家告趙宣子… 024
王孫滿對楚子… 025
齊國佐不辱命… 026
楚歸晉知??… 027
呂相絕秦… 028
駒支不屈于晉… 030
祁奚請免叔向… 031
子產(chǎn)告范宣子輕幣… 032
晏子不死君難… 033
季札觀周樂… 034
子產(chǎn)壞晉館垣… 036
子產(chǎn)論尹何為邑… 038
子產(chǎn)卻楚逆女以兵… 039
子革對靈王… 040
子產(chǎn)論政寬猛… 042
吳許越成… 043
第三卷
祭公諫征犬戎… 046
召公諫厲王止謗… 048
襄王不許請隧… 049
單子知陳必亡… 050
展禽論祀爰居… 052
里革斷罟匡君… 054
敬姜論勞逸… 055
叔向賀貧… 056
王孫圉論楚寶… 057
諸稽郢行成于吳… 058
申胥諫許越成… 059
春王正月… 060
宋人及楚人平… 061
吳子使札來聘… 062
鄭伯克段于鄢(二)… 063
虞師晉師滅夏陽… 064
晉獻(xiàn)公殺世子申生… 065
曾子易簀… 066
有子之言似夫子… 067
公子重耳對秦客… 068
杜蕢揚觶… 069
晉獻(xiàn)文子成室… 070
第四卷
蘇秦以連橫說秦… 072
司馬錯論伐蜀… 075
范雎說秦王… 077
鄒忌諷齊王納諫… 079
顏斶說齊王… 080
馮煖客孟嘗君… 081
趙威后問齊使… 083
莊辛論幸臣… 084
觸詟說趙太后… 086
魯仲連義不帝秦… 088
魯共公擇言… 091
唐雎說信陵君… 092
唐雎不辱使命… 093
樂毅報燕王書… 094
李斯諫逐客書… 096
卜居… 098
宋玉對楚王問… 099
第五卷
五帝本紀(jì)贊… 102
項羽本紀(jì)贊… 103
秦楚之際月表… 104
高祖功臣侯年表… 105
孔子世家贊… 106
外戚世家序… 107
伯夷列傳… 108
管晏列傳… 110
屈原列傳… 113
酷吏列傳序… 116
游俠列傳序… 117
滑稽列傳… 119
貨殖列傳序… 121
太史公自序… 123
報任少卿書… 126
第六卷
求賢詔… 132
議佐百姓詔… 133
令二千石修職詔… 134
求茂材異等詔… 135
過秦論(上)… 136
治安策(一)… 138
論貴粟疏… 141
獄中上梁王書… 143
上書諫獵… 146
答蘇武書… 147
尚德緩刑書… 150
報孫會宗書… 152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154
誡兄子嚴(yán)敦書… 155
前出師表… 156
后出師表… 158
第七卷
陳情表… 162
蘭亭集序… 163
歸去來辭… 164
桃花源記… 165
五柳先生傳… 166
北山移文… 167
諫太宗十思疏… 169
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170
滕王閣序… 171
與韓荊州書… 173
春夜宴桃李園序… 175
吊古戰(zhàn)場文… 176
陋室銘… 178
阿房宮賦… 179
原道… 181
原毀… 184
獲麟解… 186
雜說一·龍說… 187
雜說四·馬說… 188
第八卷
師說… 190
進(jìn)學(xué)解… 192
圬者王承福傳… 194
諱辯… 196
爭臣論… 198
后十九日復(fù)上宰相書… 201
后廿九日復(fù)上宰相書… 203
與于襄陽書… 205
與陳給事書… 206
應(yīng)科目時與人書… 207
送孟東野序… 208
送李愿歸盤谷序… 210
送董邵南序… 212
送楊少尹序… 213
送石處士序… 214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216
祭十二郎文… 217
祭鱷魚文… 220
柳子厚墓志銘… 221
第九卷
駁復(fù)仇議… 224
桐葉封弟辨… 226
箕子碑… 227
捕蛇者說… 229
種樹郭橐駝傳… 231
梓人傳… 233
愚溪詩序… 236
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238
鈷 潭西小丘記… 239
小石城山記… 240
賀進(jìn)士王參元失火書… 241
待漏院記… 243
黃岡竹樓記… 245
書洛陽名園記后… 246
嚴(yán)先生祠堂記… 247
岳陽樓記… 248
諫院題名記… 249
義田記… 250
袁州州學(xué)記… 252
朋黨論… 253
縱囚論… 255
釋秘演詩集序… 256
第十卷
梅圣俞詩集序… 258
送楊寘序… 260
五代史伶官傳序… 261
五代史宦者傳論… 262
相州晝錦堂記… 263
豐樂亭記… 265
醉翁亭記… 266
秋聲賦… 267
祭石曼卿文… 268
瀧岡阡表… 269
管仲論… 272
辨奸論… 274
心術(shù)… 276
張益州畫像記… 278
刑賞忠厚之至論… 280
范增論… 282
留侯論… 284
賈誼論… 286
晁錯論… 288
第十一卷
上梅直講書… 292
喜雨亭記… 294
凌虛臺記… 295
超然臺記… 296
放鶴亭記… 298
石鐘山記… 300
潮州韓文公廟碑… 302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jìn)御札子… 304
前赤壁賦… 305
后赤壁賦… 307
三槐堂銘… 308
方山子傳… 310
六國論… 311
上樞密韓太尉書… 313
黃州快哉亭記… 315
寄歐陽舍人書… 316
贈黎安二生序… 318
讀孟嘗君傳… 319
同學(xué)一首別子固… 320
游褒禪山記… 321
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志銘… 323
下冊
第十二卷
送天臺陳庭學(xué)序… 326
閱江樓記… 327
司馬季主論卜… 329
賣柑者言… 330
深慮論… 331
豫讓論… 333
親政篇… 335
尊經(jīng)閣記… 337
象祠記… 340
瘞旅文… 342
信陵君救趙論… 344
報劉一丈書… 346
吳山圖記… 348
滄浪亭記… 349
《青霞先生文集》序… 350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352
徐文長傳… 353
五人墓碑記… 355
附錄 續(xù)古文觀止
**卷
復(fù)庵記… 360
與三侄書… 361
與人書… 362
與葉讱庵書… 363
與友人辭祝書… 364
與王虹友書… 365
與李中孚書… 366
過云木冰記… 367
王猛論… 369
馬伶?zhèn)鳌?371
李姬傳… 373
癸未去金陵日與阮光祿書… 375
答田中丞書… 377
為司徒公與寧南侯書… 378
留侯論… 380
與李翰林書… 381
復(fù)六松書… 382
瓶庵小傳… 383
小港渡者… 384
鵝籠夫人傳… 385
蔡邕論… 387
錢烈女墓志銘… 389
與趙韞退大參書… 391
第二卷
醉書齋記… 394
游釣臺記… 396
送王進(jìn)士之任揚州序… 398
寄譚十一兄左羽書… 399
送杜審舒歸里序… 400
吳順恪六奇別傳… 402
書劍俠事… 404
戇子記… 406
崇明老人記… 408
書孝婦魏氏詩后… 410
送左未生南歸序… 411
白云先生傳… 412
二貞婦傳… 413
高節(jié)婦傳… 414
陳馭虛墓志銘… 416
杜蒼略先生墓志銘… 418
武季子哀辭… 419
書《明遼東經(jīng)略熊公傳》后… 420
陽曲傅先生事略… 421
梅花嶺記… 425
第三卷
師制服議… 428
書《王荊公文集》后… 429
書潘荊山… 430
祭妹文… 432
息爭… 434
《海舶三集》序… 436
送姚姬傳南歸序… 437
胡孝子傳… 438
章大家行略… 440
竇祠記… 441
祭舅氏文… 443
命說… 444
書侯振東… 446
書《書永清張乞人事》后… 447
表微… 448
重修盤門雙忠祠記… 450
鄧先生墓表… 451
蘭陔愛日圖記… 453
第四卷
亡妻龔氏壙銘… 456
讀《孫子》… 457
《泰山道里記》序… 458
《南園詩存》序… 459
復(fù)魯絜非書… 461
復(fù)蔣松如書… 463
蕭孝子祠堂碑文… 465
博山知縣武君墓表… 466
汪玉飛墓志銘… 467
祭朱竹君學(xué)士文… 468
贈邵秀才序… 469
紀(jì)言… 470
張皋文墓志銘… 472
答鮑覺生書… 474
示諸生書… 476
與友人書… 477
掌廣西道監(jiān)察御史管君墓表… 478
書《魏叔子集》后… 480
周維城傳… 481
先妣事略… 483
崔景偁哀辭… 485
祭金先生文… 486
第五卷
漢高帝論… 490
黃貞文傳… 491
說居庸關(guān)… 493
送夏進(jìn)士序… 495
病梅館記… 496
知己說… 497
韓非論… 499
《管異之文集》書后… 500
書《復(fù)社人姓氏》后… 501
贈孫秋士序… 502
送周石生序… 503
書李林孫事… 504
書楊氏婢… 506
上某公書… 507
誥授朝議大夫貴州遵義府知府胡公墓志銘… 508
蒯通論… 510
書蘇明允《辨奸論》后… 512
《孝史》序… 513
跋《團(tuán)勇助軍約記》… 514
祭檀默齋明府文… 515
《媭砧課誦圖》序… 516
書《郭玉傳》后… 517
大岡埠團(tuán)練公局記… 518
第六卷
序意贈西垣… 522
先考行狀… 523
亡弟云松事狀… 526
答李香州書… 528
己未上曾侍郎書… 530
梅伯言先生誄辭… 532
吳云臺哀辭… 533
石君硯銘… 534
原才… 535
書《歸震川文集》后… 537
《歐陽生文集》序… 538
陳仲鸞同年之父母七十壽序… 540
歐陽氏姑婦節(jié)孝家傳… 542
何君殉難碑記… 544
復(fù)賀耦庚中丞書… 547
復(fù)彭麗生書… 549
與李眉生書… 550
復(fù)陳右銘太守書… 551
復(fù)吳南屏?xí)?553
大界墓表… 555
臺洲墓表… 558
謹(jǐn)言箴… 561
第七卷
《景詹闇遺文》自序… 564
題《登高圖》… 565
潘錦芳傳… 566
別弟文… 567
貓娘傳… 569
復(fù)某書… 570
六十一歲小像自贊… 571
跋明三原焦公家書… 572
送黃蒙九序… 573
游狼山記… 574
與黎莼齋書… 575
祭楊慰農(nóng)先生文… 577
讀王弼《老子注》… 578
《何忠誠公編年紀(jì)略》書后… 579
卜來敦記… 581
代曾侯相《忠孝錄》序… 582
雜記二首… 584
跋《五公尺牘》… 586
跋《蔣湘帆尺牘》… 587
送張廉卿序… 588
祭李文忠公文… 590
今列女傳·節(jié)義… 592
今列女傳·辨通… 593
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世襲一等輕車都尉剛直彭公墓志銘… 595
曾孝子妻嚴(yán)氏靈表… 597
安吉施氏遺著序… 598
記毗陵驛馬… 599
女慰慈壙銘… 600
哭庵傳… 601
送張先生序… 602
第八卷
章大傳… 604
讀《信陵君傳》… 605
鄭康成畫像贊… 606
跋《成恭恪臨廟堂碑》… 607
書黃侃《夢謁母墳圖記》后… 608
甲寅五月二十三日家書… 609
黜驕… 611
湖之魚… 612
書杜襲喻繁欽語后… 613
陳猴傳… 614
答周生書… 615
二箴… 617
兒子怡祖字說… 618
博物苑美人石記… 620
題吳溫叟《清溪泛月圖》… 621
跋周印昆所藏《左文襄書牘》… 622
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 節(jié)選
鄭伯克段于鄢(一) 左傳·隱公元年 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 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 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 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 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 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xiàn)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 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周鄭交質(zhì) 左傳·隱公三年 鄭武公、莊公為平王卿士。王貳于虢,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zhì),王子狐為質(zhì)于鄭,鄭公子忽為質(zhì)于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 君子曰:“信不由中,質(zhì)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zhì),誰能間之?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 、蘩、蘊、藻之菜,筐、筥、锜、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薦于鬼 神,可羞于王公,而況君子結(jié)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zhì)?《風(fēng)》有《采蘩》《采 》,《雅》有《行葦》《泂酌》,昭忠信也。” 石碏諫寵州吁 左傳·隱公三年 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wèi)人所為賦《碩人》也。又娶于陳,曰厲媯。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媯,生桓公,莊姜以為己子。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兵,公弗禁,莊姜惡之。 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驕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來,寵祿過也。將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猶未也,階之為禍。夫?qū)櫠或湥湺芙担刀缓叮抖鼙p者,鮮矣。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yuǎn)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君人者,將禍?zhǔn)莿?wù)去,而速之,無乃不可乎?”弗聽。 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臧僖伯諫觀魚 左傳·隱公五年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 臧僖伯諫曰:“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農(nóng)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shù)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xí)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將略地焉。”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且言遠(yuǎn)地也。 鄭莊公戒飭守臣 左傳·隱公十一年 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于許。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壬午,遂入許。許莊公奔衛(wèi)。齊侯以許讓公。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乃與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于許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其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xié),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fù)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惟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乃使公孫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置于許。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夫許,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有禮。禮,經(jīng)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
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diào)侯 作者簡介
吳楚材,名乘權(quán),字子輿,號楚材,浙江山陰州山(今紹興)人。勤奮好學(xué),曾多次應(yīng)考,但屢試不中。與侄吳調(diào)侯共編《古文觀止》一書。 吳調(diào)侯,與其叔吳楚材二人均飽覽經(jīng)典,一生大部分時光都在家鄉(xiāng)從事私塾教學(xué),因合編《古文觀止》而留名后世,還編過一部名著《綱鑒易知錄》。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xué)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xué)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