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總第24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6696
- 條形碼:9787542676696 ; 978-7-5426-766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總第24輯) 本書特色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 期刊,cssci來源期刊(集刊類); 獲“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源愷 學術輯刊獎”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總第24輯) 內容簡介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由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辦,學術性和思想性并重,倡導從哲學、社會學、史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倫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美學和文藝批評等專業的角度展開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旨在加強國內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交流與合作。本書(總第24輯)分法蘭克福學派思想研究、評“批判理論論爭”、現代性社會分析批判等幾個部分,收錄了《阿多諾:社會學和經驗研究》《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敘事批判與記憶解放:論本雅明的意象辯證法》《主體與規范的糾纏 》《“共和機”與康德式共和主義》《密思本德社會“再秩序化”思想探要》《“自然狀態”里的秘密——兼評麥克弗森政治哲學研究》等多篇高水平的專業研究論文,對相關問題做了深入而切實的探討,捍衛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各個相關領域的主要理論思想。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總第24輯) 目錄
社會學和經驗研究
《德國社會學中的實證主義之爭》“導言”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敘事批判與記憶解放:論本雅明的意象辯證法
發達資本主義條件下的階級分析:霍克海默的“幫會理論”
二、《批判理論論爭——與阿克塞爾·霍耐特的交鋒》書評
書評引介
主體與規范的糾纏——評薩爾《內在規范性與統治的事實:“內在批判”評注》
“共和機”與康德式共和主義——評福斯特《康德式共和主義vs.新共和主義機器——政治自主性的意義和實踐》
自由主義的危機——評門克《自由主義的危機:政治與管轄的辯證法》
承認的盲區與復雜社會性——評懷特布克《論人類的社會化能力》
三、現代性社會分析與批判
密思本德社會“再秩序化”思想探要
“自然狀態”里的秘密:兼評麥克弗森政治哲學研究
論安德烈·高茲的科學技術觀
元政治學:穿越資本主義國家的幻象——論巴迪歐關于政治內涵的全新界定
非物質勞動、數字勞動還是工業化勞動——當代勞動轉型的歷史唯物主義批判
對女性“情感勞動”的再審視
共有物城市和歷史性多元主體共治
四、后浪空間:疫災社會研究專題
對“群體免疫”策略的再思考:基于生命政治維度的考察
社會免疫范式視角下“后疫情時代”的隔離與融合
重思現代性文明話語中的社會:人與病毒共處
作為一種持恒批判理解的現代性與競速學視域下的新冠病毒
疫情下的“共同時刻”:關于流動性與公共空間的反思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總第24輯) 節選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總第24輯)》: 二、黑格爾式的主體悖論 客觀地講,本雅明能否解放記憶是個未知數,但其中反映的問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問題域,并為反思現代性提供了新視角。如果歷史不能被理解,探索歷史客觀性也就失去了意義。但是,理解行為很容易將歷史限定在主體視域之中。對此,《德意志意識形態》批判道:“占統治地位的將是越來越抽象的思想,即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為每一個企圖取代舊統治階級的新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就是說,這在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客觀動力,以社會革命推動思想革命,迫使歷史跳出主體視域,回歸客觀現實。 但本雅明所遇到的問題是,如何使歷史意識優先獲得解放,從而使大眾在法西斯主義的蒙蔽下覺醒。“上層建筑的轉變卻要比基礎的轉變慢得多。它花了半個多世紀方在文化的各個方面表明了生產條件的變化。只有在今天我們方能說明這種轉變的形式。這些論斷應該符合某些預言性的要求。”在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生產力進步必然引發社會革命,但從個體意識角度看,在革命尚未到來之際,這種必然性未必會得到正確且充分的解讀。即便面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如果失去對歷史發展趨勢的前瞻性判斷,也就很難真正跳出歷史境遇。 因此,如何使自我意識在生產力面前建立自我革命的自覺,依然是歷史唯物主義所面臨的問題,它使我們返回到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批判當中。馬克思揭示出主體性的社會根源,并明確指出,僅依靠否定自我意識不足以超越意識的狹隘,而且思想擁有社會支配力也并非單單依靠思想自身,其背后必有社會原因。因而不從改變世界入手,只是停留于解釋世界之維,既無法解放思想,更不能解放社會。 毋庸置疑,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思想,它不僅從批判角度揭示了思想意識的社會性,而且從建構視角揭示了超越主體狹隘性的路徑。理論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顯露自身的相對性與局限性。而在19世紀,德國思想界雖然意識到思想解放的必要性,但依然堅持通過思想解放來實現社會解放。黑格爾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而已。海涅也曾堅信:“我以為我們這樣一個有計劃有步驟的民族是必定從宗教改革開始,然后再在這個基礎上從事于哲學,并且只有在哲學完成之后才能過渡到政治革命的。”所以,歷史唯物主義為主體性開辟了社會歷史維度,通過批判唯心主義與形而上學,確實達到了顛覆德國古典哲學思維傳統的目的。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本雅明的問題毫無意義。當人們身陷歷史境遇,如何形成正確的前瞻性認識本就是個難題,因為其中包含著一個黑格爾式的悖論。《小邏輯》指出:“思想是思想的自身又是思想的對方,思想統攝其對方,絕不讓對方逃出其范圍。”站在認識論角度,世界是自我意識的外化。如果世界不能被合理地轉化為知識進而得到理解,就自我意識而言,所謂外在的客觀世界并無實質價值。誠如羅克摩爾所言:“黑格爾雖然同樣是一個觀念論者,但是他相信,我們人類歸根到底只能學習那些作為我們的經驗之產物的東西——這也就是說,在人類歷史的過程中,在經過了意識、自我意識、理性的不同階段之后,終于理性進展為精神,隨即是宗教,*后達到絕對知識,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一路上所遭遇的任何事物都在某種意義上是我們自己的產物,或者說就是我們自己。” 但這并不意味著要放縱自我意識,主張走主觀主義路線。自我意識的認識能力取決于自身的境界與層次,如何超越自我的局限性才是自我意識需要面對的真正問題,而不是簡單實現認識世界與自我意識的同一。在存在統一于思維的理念指引下,自我意識必須以思維矛盾為動力跳出邏輯“同一性”的誤區,在對絕對普遍性的期許中實現自我否定,以期步人更高階段。 ……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總第24輯) 作者簡介
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創辦于1999年,是國內唯一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基地,也是國內唯一設立國外馬克思主義博士點的研究機構,是上海市重點學科基地,也是評選出來的優秀研究機構。多年來,本中心主持的《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在學術界廣受好評。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