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胡塞爾與《笛卡爾式的沉思》 (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50232
- 條形碼:9787559850232 ; 978-7-5598-502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胡塞爾與《笛卡爾式的沉思》 (精裝)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本書賣點 1.研讀胡塞爾哲學代表作《笛卡爾的沉思》不可或缺的經典導讀!兜芽柕某了肌肥20世紀著名哲學家、現象學奠基人胡塞爾生前發表的三部現象學的導論性著作之一,它是胡塞爾哲學晚期的代表作,是影響深遠的西方哲學經典。本書精選自勞特利奇出版公司的經典書系——勞特利奇哲學導讀叢書,是對《笛卡爾的沉思》一書的專業導讀。 2.導讀對原著闡釋精當,重點突出,且文風樸實,化解了原著晦澀難懂的尷尬。本書對胡塞爾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如懸擱、絕然性、同感,等等都做了專門的說明與闡釋,并在此基礎上對《笛卡爾式的沉思》中所關涉的先驗現象學的重要問題做了恰當、細致的說明,同時還結合胡塞爾的其他相關著作進行佐證研究,向我們展示出了一幅非常廣闊的現象學圖景。此外,作者在論述的過程中常常結合日常生活的事例加以說明,令人感到既親切又熟悉,使胡塞爾的通常頗為費解晦澀的理論透徹了許多。 3.忠實于文本,脈絡清晰,方便與原著對照閱讀。不同于市面上其他大多關于哲學家思想概覽的著作,本書結構編排總體上因循了原著的架構體系,返回哲學文本,按照各篇的內容依次進行闡述,方便讀者與原著對照閱讀,逐章節讀懂經典。 4.人大哲學教授傾情翻譯,精益求精,做到了翻譯精確的同時語言流暢。本書由人大哲學教授趙玉蘭老師翻譯,譯者參考多種胡塞爾著作的中譯本,確定書中多數關鍵性現象學術語,同時對少數關鍵性術語的譯法做了調整,并在“譯序”中進行了詳細說明。 5.裝幀精美,版式舒朗,便于閱讀。 編輯推薦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學胡塞爾的哲學,就離不開對他的哲學原著的研讀。但是,很快你就會發現,胡塞爾的原著有多艱澀難讀。尤其是《笛卡爾式的沉思》原文論述過于言簡意賅,專題討論所涉內容鋪陳過大,表述方式欠妥,專門術語缺乏說明,等等。這些問題讓你迫切需要一本既能夠幫助你降低閱讀難度,又不失精準的導讀作品。本書正是基于這一目標而寫的。 本書對《笛卡爾式沉思》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讀,是研究此書經典的導讀讀本;譯文精準且通俗流暢,既適合哲學研究者閱讀,又適合普通哲學愛好者閱讀。 本書適合跟《笛卡爾式的沉思》原著對照閱讀。本書并不是對原著進行逐字逐句的解讀,而是分章節,針對其中的關鍵概念、術語進行闡述,所以,建議讀者先自己閱讀原著一整章文本,然后再閱讀本書對它的分析;蛘撸囍屑氶喿x本書對一章的分析,然后再看對應的原著。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胡塞爾與《笛卡爾式的沉思》 (精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之一,是一本關于著名哲學家胡塞爾晚期代表作《笛卡爾式的沉思》的經典導讀。作者對原著進行逐章逐節的解讀,總結了文本中的主要論點,對胡塞爾的關鍵學術術語也進行了細致闡釋,帶領讀者理解胡塞爾現象學的精要之處,以及其他晦澀之處。作者還試圖解釋胡塞爾的論點的更廣泛的含義,并回應一些針對胡塞爾的論點的批評。本書簡潔明快,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沉思》的艱澀煩雜,是一部研讀原著、乃至研究胡塞爾現象學不可或缺的導讀作品,非常適合哲學專業學習、研究者,以及哲學愛好者閱讀。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簡介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精選多位影響西方思想進程的偉大哲學家,如笛卡爾、黑格爾、克爾凱郭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德里達等的代表作品(《**哲學的沉思》《精神現象學》《恐懼與顫栗》《笛卡爾式的沉思》《存在與時間》《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等)進行導讀。叢書不僅深入地探討了這些艱深的哲學著作所包含的論點、思想和持久意義,還總括了這些哲學家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并整合了其他相關研究文獻,旨在為國內哲學專業學生及哲學愛好者深入學習及理解原著,并展開該哲學領域研究提供優良讀本。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胡塞爾與《笛卡爾式的沉思》 (精裝) 目錄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胡塞爾與《笛卡爾式的沉思》 (精裝) 節選
胡塞爾與笛卡爾 前面關于胡塞爾觀點的闡述——它以古希臘人的真正哲學思想的起源為特征,這一起源已經在我們的傳統中積淀下來并且變得“虛幻不真”,因此我們必須嘗試原初地徹底思考它,從而使它復興——可能會使一些讀者想起馬丁·海德格爾。誠然,有人提出,盡管胡塞爾不承認,但是他的這種視角其實是源于海德格爾的,并且胡塞爾(只)把它引入到了晚期著作《危機》之中,而《危機》在時間上是晚于海德格爾發表的**部重要著作《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的。然而,當讀者們想起上面的闡述主要來自《存在與時間》出版之前胡塞爾所發表的那些演說時,他們就有充分的理由得出我所持有的結論,即實際的(以及大量未被承認的)影響恰恰方向相反。情況可能是這樣的,胡塞爾對哲學史的解讀事實上與海德格爾迥然不同,它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他根本上把哲學的“原創建”回溯到了柏拉圖,而海德格爾認為,柏拉圖已經代表了對真正原初的思想家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和巴門尼德(Parmenides)的背離偏移。其次,胡塞爾指出,笛卡爾是哲學史上的第二塊重要的里程碑,然而,海德格爾認為,在笛卡爾那里,這種偏離已然惡劣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正如我們稍后將看到的,這種分歧背后的原因是極其深刻的。說完了這些,我們不妨把視線轉向笛卡爾。 在《笛卡爾式的沉思》的導論性的前兩節中,胡塞爾把我已經詳細說明的、包含在哲學“理念”中的所有內容都歸結于笛卡爾。我先前的闡述之所以聚焦于柏拉圖(與蘇格拉底)是基于以下這兩點理由的。首先,正如我所表明的,胡塞爾本人就是這樣來看待這些問題的。因此,當他把對“在絕對洞見基礎之上的終極奠基”(44)的關注歸結于笛卡爾時,他并不是指這樣一種哲學關注源于笛卡爾。其次,有一個問題被胡塞爾研究者在通向現象學的“笛卡爾式的道路”(Cartesian way)的名目下討論著!兜芽柺降某了肌罚约啊队^念Ⅰ》和某些其他著作,被認為是僅僅提供了朝向先驗現象學的一條可能路線,對此,并不存在非“笛卡爾式的”選擇。事實上,甚至是《笛卡爾式的沉思》本身——它在總體上遵循著“笛卡爾式的道路”——也談到了“一種達到先驗現象學的道路”(48,我做的強調),而另外兩條道路,雖說有些簡略,也被具體地指出了。我們稍后將考察這個問題;但是我們已經能夠認識到,對絕對洞見、無條件的辯護和普遍絕對真理的關注——簡言之,對“嚴格科學”的關注——并不能構成通向現象學的“笛卡爾式的道路”。因為一方面,它并不是獨特的笛卡爾式的:胡塞爾在某一處把它稱為“柏拉圖式的與笛卡爾式的理念”(EPⅡ,5)。另一方面,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胡塞爾本人確實明確談到了通向現象學的“笛卡爾式的道路”,并把這種道路與其他道路進行了一番比較。但是對于胡塞爾來說,并不存在柏拉圖式—笛卡爾式的視角的替代品:那種視角才正是真正哲學的本質!著名的胡塞爾研究者路德維希·蘭德格雷貝——他實際上在胡塞爾晚年期間擔任著他的助手——卻不以為然(Landgrebe 1981,Ch. 3),他引用了胡塞爾晚期的一個文本,其中寫道:“哲學作為科學,作為嚴肅、嚴格、甚至絕然嚴格的科學——這個夢該結束了。”(Crisis,508[389])然而,雖然胡塞爾的確寫過這些話,但它們并不是他自身思想的表達。這種觀點是由一個想象的反對者表達出來的——“這正是這些人普遍的主流意見”(同上,[390])——這句引文所出自的那段話的全部矛頭所向就是要拋棄這種思想,它與胡塞爾的全部計劃是前后一貫的。恰恰是這樣一種觀點“淹沒了歐洲人”(同上)。 但是,如果“哲學作為嚴格科學”并沒有使笛卡爾與眾不同地成為哲學上一個徹底全新的階段的開創者,那么哲學做了什么呢?在胡塞爾看來,與柏拉圖不同,笛卡爾“在一種特殊的意義上”把數學當作了哲學知識的范式(參見Crisis,第8節,第16節)。但是正如胡塞爾在《笛卡爾式的沉思》中所說的,那是一個“致命的偏見”(48—49),而不是為他增益榮光的東西。在某些段落里,胡塞爾似乎主張,在笛卡爾那里既富新意又具價值的東西就是對絕然“洞見”的強調——所謂絕然的(apodictic),就是指可以被如此絕對地證明其正當性,以至于對其思想內容的否定都是不可思議的。然而事實上,雖然胡塞爾在涉及笛卡爾以及包括他自己哲學在內的后笛卡爾哲學時,確實極為頻繁地談到了絕然性,但是在他對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討論中,這個概念也并不是蹤跡全無的。譬如,蘇格拉底的方法就是以“完成于絕然自明性之中的有助于澄清的自身反思”為特征的(EPⅠ,11)。而且,至少側重點的不同是顯而易見的;胡塞爾無疑認為,雖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可能已經探求了作為其哲學“理念”一部分的“絕然性”,但是只有通過笛卡爾,我們才擁有了實際上允諾為我們傳來福祉的哲學的徹底化。因為胡塞爾認為,原初的希臘哲學創建涉及某種“素樸性”。在胡塞爾看來,笛卡爾思想的無可爭議的新穎之處就在于克服這種素樸性的那個必要步驟,該步驟改變了哲學本身的根本特征。笛卡爾的這個獨特成就就是塑造了“一種轉向主體自身的哲學”(44),一種轉向意識主體、轉向“自我”、轉向“我”的哲學。笛卡爾試圖“有史以來**次揭開……必然回歸自我的那種真正的意義,進而克服早期哲學探討的潛藏的、卻已隱約感到的素樸性”(48)。更確切地說,認識到主體、人自身的意識自我是無可爭議的、絕然確定的存在,簡言之,是著名的笛卡爾的“我思”(Cogito),這正是笛卡爾的歷史功績之所在。事實上,正如胡塞爾在別的地方提到的,對他而言,笛卡爾并不是認識到意識主體的本己存在的絕對無疑性的**人。正如早在笛卡爾時代的批評家所指出的,我們在圣奧古斯。⊿t Augustine)那里就已然能夠發現這種思想。因此,更為確切地講,笛卡爾的獨到之處在于,他以向不容置疑的自我“回歸”作為對抗懷疑論的唯一可行之道。只有懷疑論才肩負著“迫使哲學邁上朝向先驗哲學道路的偉大歷史使命”(EPⅠ,62)。在胡塞爾看來,由于懷疑論提供了把希臘人導向哲學原創建的刺棒,因此,這種朝向自我的回歸此時便首次作為哲學的必然的**步而與笛卡爾聯袂登場了。這是笛卡爾的《沉思錄》的“永恒意義”。它們“表明或試圖表明哲學開端所具有的必然式樣”(同上,63);蛘撸绾麪栐凇兜芽柺降某了肌分兴f的,“它們為所有開端哲學家的必然沉思樹立了典范”(44)。 事實上,胡塞爾認為,在笛卡爾的思想中,唯有“我思”在根本上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每當他在自己的其他著作中(譬如EP I,63;Crisis 76[75])提到笛卡爾的《沉思錄》時,他幾乎總會提到前兩篇沉思:這兩篇沉思借助于有條理的懷疑,獨立地考察了向自我及其“思想”的不容置疑性的回溯。而對于笛卡爾的后四篇沉思,胡塞爾甚至不會多看一眼。因此,讀者就不必奇怪,與笛卡爾的六篇沉思相對照,胡塞爾的沉思卻僅有五篇。《笛卡爾式的沉思》絕不是關于笛卡爾著作的評論或指南。相反,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法蘭西*偉大的思想家勒內·笛卡爾通過其《沉思錄》賦予先驗現象學以新的動力”(43)。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笛卡爾早在17世紀就賦予先驗現象學以這樣的推動力。在那時并沒有先驗現象學,它是胡塞爾本人的發現。胡塞爾的意思是,在20世紀前十年,閱讀、反思笛卡爾的著作為胡塞爾本人向這種現象學前進提供了新的動力。《笛卡爾式的沉思》是對這種影響的認可,是對笛卡爾的著作與先驗現象學之間的本質聯系的認可。但它并不是一部關于笛卡爾的著作;它本身是關于先驗現象學的著作;只不過笛卡爾曾經發起的一次轉向與之相關。 雖然胡塞爾談到,笛卡爾著作中的這種向自我回歸是徹底全新的,甚至是開創新紀元的、世界歷史性的事件,但是,正如讀者現在應該能夠評判的那樣,胡塞爾僅僅把它視為哲學生活的徹底化,這種生活*早作為人類的一種可能性而隨著蘇格拉底與柏拉圖出現。之所以說它是這樣一種哲學生活的徹底化,首先是因為,一旦哲學家獨自開始他或她自身的意識生活,就必須獨立地從那個視角進行哲學探討,那么,自身負責的原初要求就成為哲學方法不可避免的特征。那時,任何“發現”就必然地“作為他的智慧,作為他自身獲得的知識而產生”(44)。其次,自我的自為的生存此時就提供了一個關于絕然性、錯誤的不可思議性的具體基準,哲學知識中的任何隨后的收獲都必須與之相符。然而,這些因素并不構成笛卡爾步入主體性的真正的世界歷史性的意義。胡塞爾認為,這一步具有如此重要的歷史意義,是因為雖然笛卡爾并沒有在這一步中清楚地意識到他所取得的成就,但是他已經偶然發現了先驗主體性,并且使得先驗哲學成為可能。進一步理解對于哲學來說什么是先驗的,它為何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笛卡爾為何并且如何無意間發現了這條通向哲學的*終徹底化的道路的,這正是**章的主要任務。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胡塞爾與《笛卡爾式的沉思》 (精裝) 作者簡介
A.D.史密斯,英國人,薩塞克斯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哲學史、現象學、語言哲學等。 趙玉蘭,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博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譯著有《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