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針灸臨床應用發揮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31193
- 條形碼:9787521431193 ; 978-7-5214-3119-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針灸臨床應用發揮 內容簡介
本書涵蓋針灸經絡、腧穴、刺灸法、刺絡拔罐、火針及臨床常見病治療等內容,具有完整的體系,內容充實豐富。本書發掘古代針灸典籍記載,并結合現代解剖、病生理等,揭示針灸治病機理,規范針灸操作,提高臨床有效率,深入繼承和發展針灸學術理論。本著原創性的宗旨,內容為作者本人及學生多年臨床經驗和研究的總結,具有較高的創新性和科學性。圖書實用性強,書中之言結合臨床實際,適合中醫院校學生、中醫針灸臨床工作者、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針灸臨床應用發揮 目錄
上篇 基礎理論
**章 經絡總論
**節 經絡的組成
一、十二經脈
二、奇經八脈
三、十五絡脈
四、十二經別
五、十二經筋
六、十二皮膚
第二節 經絡的功能
一、溝通內外,聯絡臟腑
二、運行氣血,濡養周身
三、抵御病邪,反應病候
四、傳導感應,調整虛實
第三節 經絡系統的文獻研究
一、《足臂十一脈灸經》系經絡學說之源
二、經絡存在縱行、橫行和層次狀三種分布形式
三、經脈“是動病”“所生病”當改為“是動病”“是主病” 為合適
四、對奇經八脈的研究
五、衛氣循行的系統研究作為探究經絡實質的突破點
第四節 經絡實質的文獻研究
一、經脈、絡脈是血管
二、經筋是神經
三、衛氣是神經功能的表現
第二章 腧穴總論
節 腧穴學的形成、發展、分類和命名
一、腧穴學與《內經》同一時代形成
二、腧穴學的發展
三、腧穴的分類
四、腧穴的命名
第二節 腧穴的主治特點和規律
一、腧穴的主治特點
二、經穴的主治規律
第三節 特定穴
一、五輸穴
二、原穴
三、絡穴
四、郄穴
五、背俞穴
六、募穴
七、下合穴
八、八會穴
九、八脈交會穴
十、交會穴
第三章 十四經脈與腧穴
節 手太陰肺經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的臟腑器官
三、聯絡的部位
四、臟腑、器官、部位與經絡之間的聯系
五、本經腧穴
中府 / 35 云門 / 36 天府
俠白 / 37 尺澤 / 37 孔
列缺 / 39 經渠 / 39 太淵
魚際 / 41 少商
第二節 手陽明大腸經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的臟腑器官
三、聯絡的部位
四、臟腑、器官、部位與經絡之間的聯系
五、本經腧穴
商陽 / 44 二間 / 45 三間
合谷 / 46 陽溪 / 47 偏歷
溫溜 / 48 下廉 / 48 上廉
手三里/49 曲池/50 肘髎
手五里/51 臂臑/51 肩髃
巨骨/52 天鼎/52 扶突
口禾髎/53 迎香
第三節 足陽明胃經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的臟腑器官
三、聯絡的部位
四、臟腑、器官、部位與經絡之間的聯系
五、本經腧穴
承泣/56 四白/57 巨髎
地倉/57 大迎/58 頰車
下關/59 頭維/59 人迎
水突/60 氣舍/61 缺盆
氣戶/62 庫房/62 屋翳
膺窗/63 乳中/63 乳根
不容/63 承滿/64 梁門
關門/64 太乙/65 滑肉門
天樞/65 外陵/66 大巨
水道/67 歸來/67 氣沖
髀關/68 伏兔/69 陰市
梁丘/70 犢鼻/70 足三里
上巨虛/72 條口/73 下巨虛
豐隆/74 解溪/75 沖陽
陷谷/76 內庭/76 厲兌
第四節 足太陰脾經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的臟腑器官
三、聯絡的部位
四、臟腑、器官、部位與經絡之間的聯系
五、本經腧穴
隱白/78 大都/79 太白
公孫/80 商丘/80 三陰交
漏谷/82 地機/82 陰陵泉
血海/83 箕門/84 沖門
府舍/85 腹結/85 大橫
腹哀/86 食竇/86 天溪
胸鄉/87 周榮/87 大包
第五節 手少陰心經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的臟腑器官
三、聯絡的部位
四、臟腑、器官、部位與經絡之間的聯系
五、本經腧穴
極泉/90 青靈/90 少海
靈道/92 通里/92 陰郄
神門/93 少府/94 少沖
第六節 手太陽小腸經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的臟腑器官
三、聯絡的部位
四、臟腑、器官、部位與經絡之間的聯系
五、本經腧穴
少澤/96 前谷/97 后溪
腕骨/98 陽谷/98 養老
支正/99 小海/100 肩貞
臑俞/100 天宗/101 秉風
曲垣/101 肩外俞/102 肩中俞
天窗/102 天容/103 顴髎
聽宮
第七節 足太陽膀胱經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的臟腑器官
三、聯絡的部位
四、臟腑、器官、部位與經絡之間的聯系
五、本經腧穴
睛明/108 攢竹/108 眉沖
曲差/109 五處/109 承光
通天/110 絡卻/111 玉枕
天柱/111 大杼/112 風門
肺俞/113 厥陰俞/113 心俞
督俞/114 膈俞/114 肝俞
膽俞/115 脾俞/115 胃俞
三焦俞/116 腎俞/116 氣海俞
大腸俞/117 關元俞/118 小腸俞
膀胱俞/118 中膂俞/119 白環俞
上髎/119 次髎/120 中髎
下髎/120 會陽/121 承扶
殷門/122 浮郄/122 委陽
委中/123 附分/124 魄戶
膏肓/125 神堂/125 譩譆
膈關/126 魂門/126 陽綱
意舍/127 胃倉/127 肓門
志室/128 胞肓/128 秩邊
合陽/129 承筋/130 承山
飛揚/130 跗陽/131 昆侖
仆參/132 申脈/132 金門
京骨/133 束骨/133 足通谷
至陰
第八節 足少陰腎經
一、經絡循行
二、聯絡的臟腑器官
三、聯絡的部位
四、臟腑、器官、部位與經絡之間的聯系
五、本經腧穴
涌泉/137 然谷/138 太溪
大鐘/139 水泉/139 照海
針灸臨床應用發揮
復溜/140 交信/141 筑賓
陰谷/142 橫骨/142 大赫
氣穴/143 四滿/143 中注
肓俞/144 商曲/144 石關
陰都/145 腹通谷/145 幽門
步廊/146 神封/146 靈墟
展開全部
針灸臨床應用發揮 作者簡介
李志道,男,主任醫師,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著名針灸專家,為著名針灸專家李中和之子,集系統教育和家族經驗傳承于一身,精于理論而善于臨床,研古而習今,喜方藥而善針灸。曾承擔及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局院級科研課題多項,主編大學本、專科教材3部,編寫了20余部中醫、針灸、中西醫結合學術專著,多次出國講學、醫療,從事教學工作和臨床工作40余年。
書友推薦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