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市場的邏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443621
- 條形碼:9787560443621 ; 978-7-5604-436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市場的邏輯 本書特色
張維迎是一位能夠在中國的政策決策中發出重要聲音的人,也是一位學術界的領軍人物,他在這本書中對中國擺脫貧困的非凡成就進行了深入分析。我建議所有研究經濟發展的學生讀一讀這本重要的書。 ——埃德蒙德·菲爾普斯[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資本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這本不同凡響的書證明,將基本經濟因素孤立出來進行經濟學分析所提供的洞見,**國界和政治制度。人就是人,無論身在何處,目的是好是壞,都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對于一些中國人為了消除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所面臨的障礙而進行的持續斗爭,這本令人著迷的著作提供了許多精辟的見解。 ——托馬斯·薩金特[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紐約大學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在這本令人興奮的書中,張維迎的論述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對中國近期改革的回顧和對未來前景的展望。改革的長處和短處,還需要做些什么,政治和法律的改革,都在有關市場力量和深層原則的討論中進行了分析。他借鑒了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著作、亞當·斯密的理論、中國早期哲學家的思想,以及當代的經驗來闡述他的觀點。卓有成就的經濟學家、學生、學者們都將從本書學到很多關于中國和市場的理念。 ——德懷特·波金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政治經濟學教授] 漸進式改革的特點就是改革的不徹底性。張維迎教授的《市場的邏輯》正是在反市場化的合唱中唱反調,為市場經濟“鼓”與“呼”的。 ——《新世紀周刊》 自里根主義、華盛頓共識以來,政府之手從沒像今天這樣在全球經濟體系里面受到推崇。所以,張維迎教授新出版的《市場的邏輯》,顯得更深具含義。 ——《**財經日報》 在全球金融危機令各國政府紛紛介入經濟活動、市場調節功能受到質疑之時,《市場的邏輯》有著特別的借鑒意義。 ——FT中文網
市場的邏輯 內容簡介
為什么人類過去200年的進步比過去幾千年大得多? 中國40年經濟成就舉世矚目,關鍵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強盜的邏輯,什么是市場的邏輯? 什么是好政策,什么是壞政策? 為什么說企業家精神是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 中國經濟的未來在哪里? …… 張維迎教授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深入透析中國40年經濟騰飛的根本驅動力,一針見血地點明“市場”這個關鍵因素,剖析市場經濟的內在、基本運行邏輯,抽取與“市場”相連的人才、體制、政策、監管、企業家精神等諸多關鍵因素,系統呈現各個環節的內在關聯與盤根錯節,指出中國40年經濟發展與改革的來路和前途。 張維迎教授是中國經濟改革的親歷者和參與者,也是極富創見和顛覆性的經濟學界風云人物。他在《市場的邏輯》這本經典代表作中,有諸多振聾發聵的犀利論斷和讓人醍醐灌頂的深刻洞見。不只是讓經濟、管理從業者啟發頗多,對于我們普通讀者認識社會運行的基本規則,看清中國經濟發展的形勢和未來,也有非常好的幫助和指引。 第3版在原增訂版的基礎上再次全新修訂,增加了2萬字長文(第18章),專題論述“從套利到創新:企業家與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市場的基本邏輯就是:如果一個人想得到幸福,他必須首先使別人幸福。這一邏輯把個人對財富和幸福的追求,轉化為創造社會財富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
市場的邏輯 目錄
市場的邏輯 作者簡介
張維迎,1959年生于陜西省吳堡縣,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博雅經濟學講席教授,北京大學市場與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1982年獲西北大學經濟系學士學位,1984年獲碩士學位,同年進入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直接參與了對中國經濟改革政策的研究;1990年9月入牛津大學讀書,1992年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博士學位。除《市場的邏輯》外,另著有《經濟學原理》《理念的力量》《市場與政府》《企業家精神與中國經濟》《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信息、信任與法律》等。 2002年,獲評為中央電視臺“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8年,入選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評選的“改革30年,經濟30人”;2011年,因對雙軌制價格改革的開創性研究榮獲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13年,獲得網易財經“年度*有影響力經濟學家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