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減稅與經濟發展: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制造業減稅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775757
- 條形碼:9787504775757 ; 978-7-5047-757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減稅與經濟發展: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制造業減稅研究 本書特色
不管外部環境怎么變,決定性因素還是在于自己,企 業還是要回歸經營的本質,經營人才、經營品牌、打造組織能力、奉行產 品主義,追求高質量發展,以長期價值主義者的追求,勇于自我變革,擁 抱新的時代、新的機遇,在邁向 領軍企業,尤其是在細分領域具有 競爭力的隱形 道路上,堅定信念,做好自己。面向未來,站在30年發展節點上,大帝漢克提出“問道隱形 ”, 在做大中國市場的同時,堅定推進 化,體現了中國民營企業家的雄心 和抱負,以及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持續拼搏奮斗精神。
減稅與經濟發展: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制造業減稅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研究我國減稅降費政策對制造業的影響。在分析減稅相關理論、盤點部分國家的減稅和增稅政策、梳理我國歷史上稅制改革舉措的基礎上,對制造業細分行業受政策影響的“兩稅”變化軌跡做了歸納和總結。基于以上研究,以深圳、東莞地區的電子企業為對象,從幾個角度做了滿足課題目標的針對性調研,調研報告和結論對有關部門制定政策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減稅與經濟發展: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制造業減稅研究 目錄
**章減稅的相關理論1
一、減稅相關理論概述1
二、混合所有制經濟和減稅效果7
第二章典型國家稅制變革中的減稅與增稅14
一、美國15
二、日本20
三、俄羅斯24
四、加拿大26
五、新西蘭32
六、對各國稅制改革的評價35
第三章中國歷史上的稅制演進38
一、研究中國稅制演進的意義38
二、中國歷史上的稅制演進39
三、稅收性質的變遷45
第四章中國制造業的減稅實踐50
一、制造業為何重要50
二、中國增值稅的改革56
三、中國企業所得稅改革66
四、中國制造業細分行業的稅制改革78
第五章稅費影響與企業行為的調研報告
——基于深圳、東莞地區電子企業的調研報告162
一、調研背景和調研目標162
二、深圳和東莞地區電子企業問卷調查分析164
三、個別企業訪談內容提煉匯總174
四、個別企業人工成本調研177
五、總結與建議181
減稅與經濟發展: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制造業減稅研究 節選
**章減稅的相關理論 一、減稅相關理論概述 (一)凱恩斯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增長陷入困境,很大原因是戰爭的破壞導致民間投資嚴重不足。在此背景下,以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提出通過增加政府開支來拉動經濟增長等的理論,這一理論被稱為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的主要觀點之一是,政府應當直接投資一些項目來擴大社會需求,政府的角色就如同企業一樣,是一個投資主體。政府投資確實可以立竿見影地拉動經濟增長,大量政府訂單讓企業的機器轟隆隆運轉起來。 到了20世紀70年代,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陷入“滯脹”(停滯性通貨膨脹)狀態,凱恩斯主義的缺陷才逐漸暴露。凱恩斯主義的效果之所以很難維持,主要是因為政府投資的效率很低。盡管政府將大量訂單交給私營企業去做,但政府本身是一個利益主體和決策主體,而且政府在做決策時有時專業性不夠,因此通過增加政府開支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政府投資主要是投向短期內難以產生回報的基礎設施項目,在基礎設施不足的國家和地區,這在初始階段對經濟增長可以起到巨大的拉動作用,我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增長也可以佐證這一點。這也是我國推行“一帶一路”倡議的原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為發展中國家,其目前面臨的問題就好比我國改革開放之初面臨的問題,基礎設施的嚴重不足成為制約這些國家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向這些國家輸出我國規模龐大的基建產能,幫助這些國家修建基礎設施項目,確實可以實現合作“雙贏”。 但對于基礎設施已經較為完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來說,由增加政府開支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則很難再起作用,這時需要將政府投資轉向民生福利領域,應該通過政策引導民間需求和民間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因為此時政府投資的邊際效益已經劇減甚至為負,這從大量的研究中都可以得到證明。此時,如果繼續通過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盡管投資本身可以創造大量的短期需求,讓經濟出現短暫的繁榮,但這僅僅是一種“非理性繁榮”,因為這種投資*終可能成為 “無效投資”,即投資項目本身在未來并不能取得應有的補償或回報,投資項目變成對資源的巨大浪費。政府投資并不像民間投資那樣重視回報,民間投資主體由于風險一般由自身承擔,投資失敗的后果極為嚴重,因此投資前會充分調研,慎之又慎,在整個投資過程中民間投資主體都會將投資回報率作為投資決策的核心依據。 從經濟發展階段的角度來說,凱恩斯主義可能僅適用于基礎設施不足的早期發展階段,一旦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經濟增長的動力就需要轉換,需要從以政府投資為驅動轉向以民間投資和民間消費為驅動。這也是我國正面臨的問題。我國長期奉行凱恩斯主義,建造了令世人矚目的大量的先進基礎設施,這為我國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奠定了基礎,但在我國當前發展階段,政府投資驅動經濟增長的效能已然下降,我國亟待轉向民間投資和民間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 從稅收視角來看,如果按照凱恩斯主義的觀點,應該是政府增加稅收收入,然后政府將增加的稅收收入用于投資以拉動經濟增長,稅收的基本政策是增稅而不是減稅。因此,凱恩斯主義和減稅政策是基本對立的。稅收是社會資源在政府和民間的分配,判斷哪種稅收政策更恰當,其標準是哪種稅收政策對社會整體發展更有利。西方發達國家通常將重稅政策與“大政府”相聯系,所謂“大政府”,就是要承擔更多的社會功能,更重視“公平”而不是“效率”,但這樣勢必會擠占民間資源的介入空間,打擊民間投資的積極性。在美國,長期存在著“大政府”和“小政府”觀點對立的情況,美國的政治選舉也常常圍繞此做文章。 (二)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是繼凱恩斯主義之后在西方國家影響較大的經濟學派。供給學派的很多觀點和凱恩斯主義是對立的,而且供給學派的觀點本身就是為解決凱恩斯主義帶來的問題而提出的。“小政府”和減稅是供給學派的基本觀點,特別是減稅,是供給學派的核心觀點。 由于美國長期奉行凱恩斯主義,通過增稅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導致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了嚴重的“滯脹”問題,后來的“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提出用減稅來解決“滯脹”問題。羅伯特·蒙代爾也因此被稱為供給學派的先驅。1971年在意大利舉行的一個經濟學家會議上,羅伯特·蒙代爾認為,美國政府通過增稅來抑制通貨膨脹只會適得其反,因為政府在增稅的同時,加大了貨幣供給,這才導致了經濟危機。他主張通過緊縮貨幣政策和減稅政策來解決當時的經濟問題,認為減稅會讓企業擴大投資規模,從而加大產品供給,并雇用更多的工人,緊縮貨幣則可以讓物價降低,抑制通貨膨脹。而且,羅伯特·蒙代爾認為,減稅政策實施后,政府的稅收總額會增加而不是減少,但羅伯特·蒙代爾并沒有對此進行理論證明。 經濟學家阿瑟·拉弗是供給學派的另一個代表人物,他因為著名的“拉弗曲線”(見圖1-1)而聞名于世。“拉弗曲線”對稅率和稅收二者之間關系的描述通俗易懂,它給出了一個“*佳稅率”的概念,指出只有在*佳稅率上才能達到稅收的*高點。也就是說,稅率并非越高越好,當稅率超過某個點后,稅收不但不會增加,反而會下降,因為稅收大體是“計稅依據”和稅率的乘積,當稅率超過某個點后,因稅率提高而增加的稅收,不能彌補因“計稅依據”減少而減少的稅收。“計稅依據”之所以會減少,是因為稅率的提高挫傷了投資者的積極性。 圖1-1拉弗曲線 “拉弗曲線”雖然廣為流傳,但因為過于簡單,被認為理論上不夠嚴謹,因此有人并不認為它是供給學派的理論基礎,而是將“費爾德斯坦曲線”視作供給學派真正的理論基礎。“費爾德斯坦曲線”是由哈佛大學的馬丁·費爾德斯坦教授提出的。馬丁·費爾德斯坦的基本觀點為,減稅可以作為一項提振經濟的政策,但其作用不應該被高估,只有與相關的財政政策、稅收結構、社會保障等政策配套實施時,它才能真正發揮作用。馬丁·費爾德斯坦反對全面、大規模減稅方案,認為減稅應當循序漸進,否則會讓財政赤字擴大。由于馬丁·費爾德斯坦較為中性,不像阿瑟·拉弗的觀點那樣激進,因此其主張也被稱為“補充性稅收政策”,其屬于“中間供給學派”。而阿瑟·拉弗過度強調減稅的效用,將減稅視為增加政府收入和抑制通貨膨脹的“替代性稅收政策”。 (三)凱恩斯主義和供給學派減稅政策的傳導路徑 凱恩斯主義和供給學派減稅政策的傳導路徑如圖1-2所示。 圖1-2凱恩斯主義和供給學派減稅政策的傳導路徑 凱恩斯主義的減稅政策,從投資和消費兩個角度出發,強調減稅通過影響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來拉動經濟,其視角在需求側一方。凱恩斯主義所指的投資拉動,往往是指投資項目建設階段基于強大的建設需求對經濟產生的拉動作用,而對于項目建成后能否為社會提供需要的產品或服務,則往往考慮不足。而供給學派的減稅政策,更多地強調激發投資者的創業精神,通過市場手段實現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效率的提升,具體路線為:降低個人所得稅可以擴大消費和增加儲蓄,儲蓄增加則可以投資更多資金;降低公司所得稅可以鼓勵企業繼續投資生產,進而給市場更多信心。因此,凱恩斯主義和供給學派的減稅政策,在消費方面差異或許不大,但在投資方面卻有著根本差異,因為供給學派減稅而新生的項目完全是市場行為,其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往往不但體現在投資項目的建設期,而且體現在項目建成后為社會提供所需商品或服務的運作期。凱恩斯主義由于主張投資由政府主導,因此缺乏有效的監管,且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凱恩斯主義下的投資項目,建成后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可能并非社會所需,所以投資的價值是否可以實現,相比民間投資存在更大的不確定性,且因為過于看重短期的經濟拉動作用,導致政府投資常常成為無效投資。因此,按照供給學派的減稅理論,減稅不僅不會造成稅收減少,還會帶來投資增加的效果,使稅收出現“自償”(所謂“自償”就是通過自身運作便可以自然回收投資成本并賺取一定利潤)效果。基于此邏輯,供給學派倡導的減稅,確實形成了“收入不減”且“拉動經濟”的雙重效果。 二、混合所有制經濟和減稅效果 (一)混合所有制經濟 所謂混合所有制經濟,是我國目前極力推行的經濟組織形式,從國家層面來看,其有國有 經濟和私有經濟分別發揮自身優勢而產生的“1+1>2”的綜合效果。從宏觀角度來講,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目標是充分發揮政府在調控經濟和分配收入方面的作用,除了政策調控外,引導國家資本參與到經濟運行過程中,也是國家對經濟調控的一種方式,而且更有利于達到宏觀調控的目標。從微觀角度來講,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充分發揮政府對資源的支配性和私有經濟的市場靈活性,某些經濟資源如果完全由政府主導,雖然可以充分照顧到公平,但在效率提升上容易陷入瓶頸,而如果完全由私有經濟主導,私有經濟則常常狹隘地定位于“利潤*大化”目標而忽視社會責任,這很容易讓國家整體經濟走上過分重視效率而忽視公平的道路。 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理論*早由凱恩斯提出,凱恩斯在他的著作中對“混合經濟”的思想進行了闡述,薩繆爾森則對該理論進行了更為全面、系統的闡述。從整體上來看,我們可以把完全的私有經濟視作完全市場競爭的“價格經濟”,將完全壟斷的經濟稱為完全不受市場影響的“壟斷經濟”,而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介于二者之間的一種不充分競爭的經濟組織形式。 稅收對于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影響如何,需要根據稅種特點進行具體分析:對于具有稅負轉嫁特征的間接稅來說,如果對其進行的減稅不能通過價格完全轉嫁,則會讓稅負提升;在混合所有制經濟下對直接稅進行減稅,則其效果與在完全的市場經濟下的效果相差不大。 (二)*優稅制問題 稅收效率和損失一直是一對矛盾,其中*根本的問題就是*優稅制問題。從稅收效率和損失選擇曲線圖(見圖1-3)可以看到,該坐標軸橫軸為“收入不平等程度”,縱軸為“效率損失”,S1和S2為兩條無差異曲線,“收入不平等程度”與“效率損失”顯然成反比關系,當效率損失更小時,收入不平等程度就會更嚴重。基于效率損失和收入不平等程度的選擇曲線,其與無差異曲線S2相交的E點便為*優稅制選擇點。 圖1-3稅收效率和損失選擇曲線 因此,從總體上來看,在稅制選擇上,如果更加注重收入的公平則必將喪失效率,這是因為在財富的創造上有一個內在的激勵機制,為了激勵財富創造,必然不能對其施以過高的稅負,否則將打擊其創造財富的積極性,但為了財富的合理分配,以及從促進產品生產和消費平衡角度來講,需要強調收入的公平。稅制設計其實總是在二者之間進行調整的。 (三)稅制結構與減稅 1世界各國減稅的趨勢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為了吸引投資和提高本國經濟競爭力,減稅并不是一國的事情,稅收競爭一直都是國際關注的重點問題。如果一國希望通過減稅來提升本國經濟競爭力,吸引更多投資,不僅會影響本國利益,也會影響他國利益。比如,在特朗普政府推出“稅改”法案后,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國就聯名致信美國,表達了對美國“稅改”的關切。因此,減稅的影響其實和匯率變化的影響是類似的,一國減稅會引發其他國家競相減稅,特別是對于產業結構類似的國家來說,這是因為減稅對各國企業競爭力的影響都很大,各國不得不隨之減稅以應對。因此,在美國開啟減稅“閘門”后,其他國家都競相效仿。 減稅應該從哪些稅收種類(簡稱“稅種”)著手呢?比如,我國目前有十幾個稅種,包括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等類別。從稅種結構上看,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差異甚大。作為發展中國家,流轉稅在我國稅收總收入中占的比例甚高,而西方發達國家大多以所得稅為主,特別是個人所得稅。在西方發達國家,社會保障稅是一個重要的稅種,社會保障稅其實類似我國的“五險一金”,盡管目前我國的“五險一金”還是以“費”的形式存在。
減稅與經濟發展: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制造業減稅研究 作者簡介
白慶輝,中央財經大學管理學博士,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公派美 國 克 萊 姆 森 大 學(Clemson?University)聯合培養博士,現為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講師;曾在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和管理咨詢公司從事稅務規劃、審計鑒證、預算管理咨詢和投融資咨詢等業務多年;在《稅務研究》《上海金融》等期刊發表論文 10 余篇,出版學術專著 2 部;主持教育部課題 1 項,主持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課題 1 項,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 6 項。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