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以戲入詩(當代漢語新詩的戲劇情境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6570
- 條形碼:9787100206570 ; 978-7-100-20657-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以戲入詩(當代漢語新詩的戲劇情境研究) 本書特色
打破詩歌與戲劇的壁壘,以新的視角品讀漢語新詩讀翟月琴的《以戲入詩》讓人感動和驚喜。卞之琳和袁可嘉的“戲劇性”批評猶如現代詩論的閃爍星座,經由作者跨世紀照亮20世紀80年代之后漢語新詩的舞臺,通過對動作、人物、事件、沖突、場景等要素的分析,恢弘構建了“戲劇情境”的理論體系。這是一本展示批評技藝和理論創意的力作,為抒情傳統的自我救贖、詩歌與戲劇的先鋒實踐開拓了足以期許的空間和愿景。 ——陳建華(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復旦大學特聘講座教授)無論是在理論議題方面,還是在批評實踐領域,翟月琴的論著《以戲入詩》都對漢語新詩中戲劇性的研究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具有標桿性的價值。作為翟月琴對當代新詩戲劇性進行長期深入探索的豐碩成果,本書填補了對新詩與戲劇關系的系統化研究的空白。此外,對當代詩的戲劇性在兩岸創作中的表現所予以的普遍關注,也體現出廣闊的視野和產生啟示意義的文學史指向。 ——楊小濱(臺灣“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政治大學教授)本書把詩歌視為和戲劇一樣的“立體而綜合的文本形式”,以新的視角解讀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漢語新詩。內容生動有趣,文本翔實,例證豐富,是研究漢語現代詩的優秀的學術著作。
以戲入詩(當代漢語新詩的戲劇情境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立足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創作實踐活動,從戲劇動作、戲劇場景和戲劇聲音三者解讀漢語新詩文本中的戲劇情境,同時討論漢語新詩的舞臺呈現,多維度展示漢語新詩內部立體而綜合的結構性特點。作者格外注重詩人主觀情感與客觀物境之間的關系構成,圍繞劇中人物活動的特定時空環境,影響人物的具體事件和人物之間的關系,分析詩人在情思的內聚轉為外射時,以間接、客觀的表現手法營造的戲劇情境。結合現代詩歌理論和戲劇理論,細讀文本和分析演出,拓寬漢語新詩的戲劇情境跨藝術研究空間。
以戲入詩(當代漢語新詩的戲劇情境研究) 目錄
**章 當代漢語新詩的戲劇情境問題
**節 創作實踐趨向
第二節 相關理論探索
小結
第二章 漢語新詩的戲劇動作
**節 形體動作
第二節 語言動作
第三節 靜默的動作
小結
第三章 漢語新詩的戲劇場景
**節 場景的類型
第二節 鏡像、夢境的錯序
小結
第四章 漢語新詩的戲劇聲音
**節 獨自詩:戲劇角色與人物的聲音
第二節 傀儡詩:提線木偶與面具的聲音
小結
第五章 漢語新詩的舞臺呈現
**節 同題異體的改編熱潮
第二節 以詩人戲的原創詩劇
第三節 詩(歌)劇場的空間展演
小結
結語
附錄一 個案研究
附錄二 詩人訪談
以戲入詩(當代漢語新詩的戲劇情境研究) 節選
《以戲入詩:當代漢語新詩的戲劇情境研究》: 首先,“漢語新詩的戲劇動作”。談論戲劇情境的首要元素就是動作,漢語新詩的戲劇動作既是行動又是象征,牽動著情節與矛盾沖突的發展。而具體的戲劇情境則是生成和促發動作的原因。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戲劇動作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形體動作、語言動作和靜默的動作,前者為外部動作,后兩者為內部動作。形體動作專指可見的肢體動作,語言動作包括語言形式的動作性和人物臺詞的動作性,靜默的動作可區分為以靜制動和以靜促動兩個方面。以上三種動作,由外部行為動作至內部心理動作,或隱或顯,或強或弱,或有聲或無聲,牽動情節,引發沖突,是漢語新詩中*直接而基礎的戲劇情境構成要素。 其次,“漢語新詩的戲劇場景”。詩人以場景營造戲劇情境,重點在于如何組織場景。探討漢語新詩的戲劇場景,就是從詩篇的結構里發現一幕幕場景的流動過程,觀察各個場景中的具體事件,并傳達出與心理動作有關的情感激變。從詩篇結構出發,觀察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漢語新詩,可歸納為三種主要類型的戲劇場景:日常生活場景,憑借片段拼貼式,體現的是詩人的散點透視與視角變換;家族歷史場景,體現為重復疊加式,不乏疾病的痛感以及創傷的記憶;都市文化場景,采用多點跳躍式,蘊含著新舊錯動的心理變化。除了以上三種類型之外,又專設鏡像和夢境兩個方面,分析詩歌意象與戲劇場景的互動:鏡像不單是意象的呈現,更是人稱的變化,在“你”“我”“他”的纏繞中感受現代都市兩性關系的微妙之處;同樣,夢境不單是意境營造,更是心理結構,詩人置身顛倒錯亂的夢境里,遵循的是非秩序中的秩序,其詩作滲透著濃郁的死亡意識。 再次,“漢語新詩的戲劇聲音”。戲劇聲音是詩歌中發出的多重音效,包括詩人主體及塑造對象的對話或者獨白。其中,角色和人物,木偶和面具,作為詩篇內部發出聲音的另一主體,是詩人創造的形象、挑選的道具。結合幾位詩人與劇本、劇場之間的微妙關系,可見他們在短小詩篇里所要處理的傳統與現代、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間多元復雜的矛盾。戲劇獨白詩和傀儡詩,是傳達這些復雜性的有效詩歌門類。戲劇獨白詩指的是詩人創造出戲劇角色、人物,與其完成對話:丑角頻頻登場,暗指詩人的邊緣化處境;想象古典、歷史人物,像是喧囂語境里的幽深獨語。傀儡詩主要談詩人筆下的提線木偶、面具,由此展開線里線外、假面以歌的遐思:提線木偶尤其強調因“提線”的動作而產生的靈肉對話,面具則是以鬼神面、獸面和人面激蕩出傳統文化的回聲。 *后,“漢語新詩的舞臺呈現”。就“同題異體的改編熱潮”而言,主要考量詩文本改編為劇場表演的過程,涉及文本的重組與刪改,包含聲音與肢體的舞臺表現力,還關乎意與境的藝術追求;就“以詩入戲的原創詩劇”而言,討論的是詩歌文本在戲劇演出過程中的意義,無論是還原無意識狀態還是吟唱情思意緒,向內在心理空間深掘是詩劇之恒久追求;就“詩劇場的空間展演”而言,主題觀念與劇場空間的選擇決定了詩劇場的方向,上海、北京和深圳三大城市各具特色,測不準戲劇機構從與觀眾建立的關系出發打造先鋒性詩歌劇場、北京瓢蟲劇社以女性詩人的作品為基礎創造女性詩歌劇場、深圳“**朗讀者”將詩歌與劇場交還給普通市民,形成了當下詩(歌)劇場的三種美學趨向。這些演出,盡管融入了集體的心血,但實驗才剛剛開始,未來還面臨著更多的挑戰。這當然意味著,漢語新詩的舞臺呈現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
以戲入詩(當代漢語新詩的戲劇情境研究) 作者簡介
翟月琴,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現代漢詩和中國話劇史論。華東師范大學文學博土,上海戲劇學院戲劇影視學博土后,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訪問學者。專著有《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語新詩的聲音研究》《獨弦琴:詩人的抒情聲音》,主編《中國現代獨幕劇精品鑒賞》《朝向詩的未來》。學術論文曾刊于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Aticles,Reviews和Chinese Literature Today(美國)、《清華學報》(中國臺灣)、《東方文化》(中國香港)、《中國比較文學》、《揚子江文學評論》、《戲劇藝術》、《南大戲劇論叢》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