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航空體能訓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84567
- 條形碼:9787568084567 ; 978-7-5680-845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航空體能訓練 本書特色
本書由中國民航局安保專家和中國民航大學教師共同編寫,深度融入民航局關于《航空安全員訓練大綱》的要求,具有權威性和普適性的特點。
航空體能訓練 內容簡介
民航空中安全保衛工作、客艙服務工作所處的高空及封閉作業環境、高密度與高強度工作性質、狹小工作空間、長航時的服務工作與安全監控工作及突發事件的處理,都需要民航空中安全保衛人員具備強健的身體素質基礎。本書將體能訓練領域發展至今已被證明成效顯著的理論與方法,結合組訓模式和本行業的空勤人員工作特性,應用到在職航空安全員、空保和乘務專業學生的體能訓練教學中,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掌握和熟練應用體能訓練的基本方法與操作手段,初步掌握相關訓練方法的基本技術、監控和評價手段、自我訓練手段,培養學生對體能訓練重要性的認同感,提升學生的自身身體素質水平;與航空安全員訓練大綱和體技能測試標準相銜接,提高學生應對體能考核與測試的能力。本書能夠充實和完善民航空中安保領域和民航空保專業的研究與教學體系,提升行業體能訓練的實踐操作水平,為高質量民航空中安全保衛人才的體系化培養提供有益支撐。
航空體能訓練 目錄
第二節體能訓練基本原則2
第二章航空安全員體能訓練的重點科目5
**節單杠引體向上5
第二節雙杠臂屈伸22
第三節仰臥舉腿31
第四節三級立定跳遠33
第五節50 kg負重臥推35
第六節100 m跑40
第七節5×25 m折返跑43
第八節3000 m耐力跑46
第九節深蹲起立、三級立定跳遠、100 m跑、折返跑等科目的針對性
訓練50
第十節仰臥舉腿、臥推等科目的針對性訓練54
第三章集體操練104
**節體能訓練熱身操104
第二節早操110
第四章器械的正確使用與個人保護119
**節練習者和體能教練的準備119
第二節基本練習技術119
第三節自由負重器械的運動技術與保護122
第四節準備工作與個人保護規范流程125
第五章體能測試與評價127
**節體能測試概述127
第二節練習者的功能性動作測試127
第三節素質能力評價135
第六章柔韌性與熱身活動、整理活動140
**節概述140
第二節柔韌性及伸展訓練要求141
第三節拉伸法141
第四節準備活動及整理活動的技術應用143
第七章力量訓練157
**節抗阻訓練計劃的設計157
第二節抗阻訓練動作的選擇158
第三節訓練頻率161
第四節訓練程序162
第五節負荷與休息162
第六節訓練技術163
第七節增強式訓練188
第八章速度、靈敏和速度耐力的發展197
**節速度、靈敏概述197
第二節制動技巧與練習197
第三節速度和靈敏素質的訓練198
第四節速度耐力與速度靈敏訓練方法199
第五節速度耐力與速度靈敏運動技術201
第九章有氧耐力訓練203
**節有氧耐力訓練的評定方法203
第二節有氧耐力訓練的目標與設計安排203
第三節有氧訓練計劃204
第四節有氧耐力訓練的運動技術205
第十章前庭功能訓練207
第十一章體能訓練中的課程思政建設209
參考文獻214
航空體能訓練 作者簡介
田文 中國民航大學青年骨干教師,中國民航局公安局航空安保與異常行為識別教員,獲得新加坡民航學院航空安保管理資質認證、美國體能協會體能訓練專家認證,長期從事軍警、安保體技能教學訓練與管理。研究領域為民航空中安保理論、飛行中多方協同處突、航空安保虛擬仿真研發、航空專用訓練器材研發等方面。出版教材3部、發明專利8項、論文合計10余篇。 陳學東 教育學碩士,中國民航大學體育工作部副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民航飛行體育教學與研究工作。主編《民航飛行體育教程》《民航公共體育教程》,參編《Routledge Handbook of Youth Sport》,先后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olicy and Politics、Sports Coaching Review、廣州體育學院學報、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等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